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志们:今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的自然灾害。从这场自然灾害中我们得到启示:第一是四十年来全国各地进行的水利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从而减轻了今年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其次,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现在的水利设施,还不足以抵御更大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2.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致灾趋向增多,突变规律变化,气象防灾减灾的发展日益凸显。近日,本刊记者就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李泽椿。记者: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给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哪些挑战?李泽椿: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种类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据近年的统计,中国受自然灾害影响,所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全球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1/4。而其中约70%是由异常天气气候引起的。在气  相似文献   

3.
正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次数之多、损失之重、影响之广均居各类自然灾害的前列。为做好年度自然灾害的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我们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对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范围与损失开展评估。我们依据气象部门发布的汛期降水量距平百分  相似文献   

4.
2010年:“灾难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娜 《中国减灾》2011,(1):21-21
2010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从俄罗斯大火肆虐到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再到中欧多国暴雨成灾和阿根廷寒流冰冻,全球各地的极端气候现象似乎成了"家常便饭"。 世界银行2010年11月11日发布报告称,除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外,到本世纪末,全球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的金额将增至目前的3倍,达到18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孙用和 《中国减灾》2000,10(4):21-22
(2 0 0 0年 1 0月 1 1日 )今天是联合国开展国际减灾活动以来的第十一个“国际减灾日”。为了推进全球的减灾活动 ,每个成员国都应在这一天组织开展有意义的纪念活动。众所周知 ,各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社会经济越发展 ,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开展减灾活动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抗御自然灾害的共同意志 ,各国人民都应在抗御自然灾害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为 :“减灾 ,青年与教育”——特别关注森林火灾。青年是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6.
周洪建 《中国减灾》2014,(11):47-47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次数之多、损失之重、影响之广均居各类自然灾害的前列.为做好年度自然灾害的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自然灾害救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我们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对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范围与损失开展评估。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以上的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功应对自然灾害,有效降低灾害损失,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2,(6):1-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以上的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功应对自然灾害,有效降低灾害损失,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王印海  陈东明 《中国减灾》1995,5(2):27-30,21
村镇生土建筑的防洪问题王印海,王作垣,陈东明(清华大学土木系)(安徽省建设厅)随着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洪灾作为百灾之首,每年给人类造成的损失约占灾害总损失的40%。近几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全球气候...  相似文献   

10.
正从全球来看,城市越来越脆弱,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越来越高是一个发展趋势。根据《2013年全球减灾评估报告》统计,全球范围内仅城市灾害损失一项就预计超过3800亿美元,并且这一发展趋势还在加剧。于城市化迅速推进的中国而言,近年来,每逢汛期,全国不少城市在暴雨的袭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频度高,分布范围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自然灾害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据统计,1990-2012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0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2.
<正>亚洲开发银行201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20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亚洲的损失额约占了总额的一半。报告还指出"引领全球经济的亚洲在自然灾害前面临着最大危险",亚太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的概率是非洲的4倍、北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发生频度高,分布范围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自然灾害呈现出极端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据统计,1990—2012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i0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4.
灾区房屋损失抽样评估方法应用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有“无灾不成年”之说。每年,自然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在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中,房屋损失所占比重较大,对灾区群众的生活影响很大。据有关方面统计:一般年份,全国因灾倒塌房屋300万间;大灾年份,倒塌房屋在500万间以上,如1991年因灾倒塌房屋500多万间,1998年则达到了800多万间。近年来,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个别受灾地区统计和上报的房屋损失数量偏差较大,也就是房屋损失信息出现“失真”现象。分析原因有两类:一是现行灾情统计制度的缺陷、基层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偏差、环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减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减灾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努力推进减灾各项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积极开展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推进减灾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10,(11):22-23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全球的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地壳构造活动强烈,海洋和大气变动活跃,是世界上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损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亚洲人居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亚洲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的东亚季风气候,强烈的新构造运动,起伏的地势与类型多样的地貌,众多人口与悠久的开发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使我国处在世界环球和环太平洋两大自然灾害地带上,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造成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一般年份,全国受自然灾害影响人口2亿多人(次),因灾死亡数千人,倒塌房屋300多万间,农作物受灾4000-4700万公顷。自然灾害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并有随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程度日渐增强的趋势。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福祉,也带来了人类本身忍耐和承受自然灾害之能力日…  相似文献   

18.
美国副总统奎尔给“世界减灾大会”的电视致辞众所周知,全球的自然灾害造成了经济上的惊人损失,也造成了包括生命损失在内的人类痛苦。自然灾害破坏环境,毁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自然灾害还滞延了经济的发展,占用了那些用于急需投资项目的资金,如医疗卫生及其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未来物联网的世界就是物物感应的世界。当突发自然灾害时,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对人、物体的识别跟踪、定位监控、追溯记录,为搜救抢险赢得时间。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协助我们降低地震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将是物联网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区域自然灾害的形成,不仅受到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还跟日益增长的承灾体及其脆弱性密切相关.厘清区域灾害形成过程,特别是多致灾因子综合作用下的多灾种形成过程和机理,对于区域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综合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