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木鼓舞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的朝野佥载》上就有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相似文献   

2.
苏珊·桑塔格虽然以文化批评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但其文化批评的力量却是源于其小说中溢出的能量.本文以桑塔格发表的主要小说进行分析,首先探求其小说的艺术审美价值中真、善、美的表现;接着分析并且揭示出这些小说所表现出的美学特征,它们分别是形式美、人的存在、女性主义和读者的审美参与及再创造.对桑塔格小说展开美学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桑塔格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艺术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具有理想化色彩,具有对当下的质疑、批判、引领、超越的可能性。而且,艺术审美不仅要消解工具理性对生命的异化,还应包括解除肉体本能及欲望对精神的压迫。所谓“工艺审美”、“生活审美”虽然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没有经典的艺术审美作为思想及形式资源,只能坐食山空。因此,艺术审美的价值还在于它对“泛审美化”的整合、引领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吴艳 《求索》2012,(12):126-128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莫言成为近百年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圆了中国近一个世纪来的诺贝尔文学梦。在三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莫言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立场,他将强大的想象力推进到寻常百姓生活之中,以充满真挚情感的笔墨,展现了现当代中国乡村生活风貌。莫言把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人性良知、文明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这一意义上说,读懂莫言就是读懂中国乡村百姓的生存方式与人性伦理。莫言文学创作为当代中国文学书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图,他将指引中国当代文学走上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谢奕  门小勇  李鹏 《前沿》2007,1(5):204-205
本文通过对于艺术和审美的理解分析了艺术与审美的关系,提出了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信息和设计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的不断探索精神,它最终要展现的是人类全新的精神境界;艺术和审美智慧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苗族与侗族的审美意识进行比较,指出其相同之处在于崇尚群体美、女性美。不同之处在于苗族崇尚力,赞美崇高,侗族崇尚智慧,赞赏秀美;苗族崇尚冲突美,悲剧美,侗族则偏爱和谐美与喜剧。与此同时,文章还深人分析了形成苗族与侗族审美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斌 《人民论坛》2010,(11):214-215
盘鼓舞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最终演变成了现今活跃在河南民间的盘鼓舞。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汉代盘鼓舞的艺术特征通过调整被保留在了现存的河南民间舞蹈中,这也正体现着大多河南民间舞蹈历史传承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古彩是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具有独特的风格、深湛的艺术造诣、丰富的艺术语汇,呈现出一种浓烈的传统民族气息和审美取向,本文简要概述了古彩的艺术特征,从古彩的表现内容、构图、设色等方面探讨古彩审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在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比赛中,贵州六盘水地区选送的苗族芦笙翻旮旯以其粗犷豪放的舞姿,高难度的技巧,激情演绎着苗族曲折悲壮的奋斗史。是小花苗地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反映了小花苗人的精神交往、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文化具有声画并茂、视听合一的审美特质;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使受众得到审美的愉悦;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性。电视文化在记录文明、传承文明,同时也在塑造文明。电视文化应全面提升审美价值,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苗族服饰以其款式复杂而著称于世 ,它精美的制作方式代表了一种美的范式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民族历史的记忆和对美的追求 ,它的美纯朴而热烈、极具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12.
苗族"鼓舞"是黔东南部分苗族村寨举行祭祖、祈求、驱逐等仪式时的一种形式栽体,由于它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民族文化旅游的经济活动中,"鼓舞"也开始变成一种文化资本和商业演出.这种功能的转换从内部改变了"鼓舞"的文化性质.在提倡文化发展和文化保护这两种现实的情况下,关注和理解民族文化事象的文化变迁是有意义邋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覃丽丹 《传承》2011,(21):60-61
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尤其以鼓楼为代表的建筑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独秀,体现了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侗族鼓楼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同时又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李晓玲  吴新颖 《求索》2008,(5):76-77
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由席勒于1793年提出,席勒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解放被压抑的本性,因此这个概念本身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艺术审美教育,是社会弘扬人文精神,培育人文情怀,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艺术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增强了关感和审美观念,为健康人格发展,构建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因此,全社会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强化其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湘西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沈从文浓厚的苗族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赋予了作家认识世界的独特目光和审美情趣,孕育了他的个性,影响了他一生的处事态度。这种心理主导下的创作思想,在一个以汉儒文化和西方文明为主流的都市文化背景下,不失为一种特立独行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6.
试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论著颇丰,但研究者多以服装或饰品分列立足点论之,鲜有总论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本文以苗族聚居地——黔东南的苗族服饰作为分析的立足点,对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进行了阐释,力图勾画出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特征,以丰富苗族服饰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伟 《青年论坛》2006,(4):56-57
艺术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和提高人的素质。它是以各种艺术与审美并通过审美活动和美感体验的育人活动,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发展。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直接导致了通过审美的观照,可以培养、锻炼、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塑造、提升人生境界,完善人格,使人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还可以促进人的身心走向健康向上的自由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刘健芬 《新东方》2002,11(5):51-57
陈子昂与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从其出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来看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有相同的文学主张,都是“现实派”的诗论家和诗人,又都是在革新诗歌的旗帜下,搞诗歌的复古主义。因此,在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重功利的美刺讽谕。陈子昂、白居易的诗歌复古理论,从客观来讲,是顺应时代政治思想的产物;从主观来说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的诗教原则。他们的创作成就,远比其诗学理论更高。这说明文学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的理论并不能限制他们在艺术上的出色创造。陈子昂和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和所产生的影响都远在他们的诗学之上。  相似文献   

20.
钟璞 《求索》2011,(6):125-127
人性中追求自由反对束缚体现了人类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本质力量,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符号系统所要共同表达的普世性价值和终极关怀。人性自由强调生命本质力量的内在放逐与超越,从而形成一种还原人类自然天禀与原初真实、始终保留超越物质生存而具有丰富精神内生活的生命美感与质感,呈现人类内在的、自由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它是本体价值的自由而非实践理性的自由,即美学自由主义,而非权利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