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苗族"飞歌"是苗族音乐的精华,是广大苗族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以音乐和苗语结合的演绎形式,属于抒咏性山歌的类别,有很强的代表性。苗族"飞歌"以其悠扬动听的曲调、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演形式,孕育了贵州苗族群众的精神内涵,洋溢着从远古时期一直流传至今的艺术魅力。因此,研究贵州苗族"飞歌"的传承及保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同时,她又以自已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从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绚丽多彩的苗族文化艺苑里,除了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学及正在崛起的书面文学之外,还有悠扬悦耳的民间音乐、矫健有力的民间舞蹈,别具一格的民间建筑,疗效显著的民间医药,技艺高超的民间武术,饮誉中外的民间工艺,等等。可谓琳琅满目,令人赞不绝口。 在苗族民间舞蹈领域中,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古瓢舞、花鼓舞、板凳舞、踩鼓舞、刀舞等舞蹈类型。每种舞蹈类型又因其内容的不同而分为各种不同的舞蹈形式和舞蹈动作。  相似文献   

3.
我办苗族综合服务社近10年来,历经艰辛,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使苗族综合服务社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私营企业。这当中有各级领导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也有我艰苦创业的结果。苗族经商,自古稀有。经商办实体,对苗族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历史上由于阶级的压迫和民族的歧视,在广大苗族人民心理上产生了“奸商可恶”、“经商危险”等畏惧心理,加之居住环境的局限,逐步形成了惧怕与外界打交道的心理,不敢到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闯荡。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  相似文献   

4.
苗族木鼓舞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的朝野佥载》上就有记载: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苗族与侗族的审美意识进行比较,指出其相同之处在于崇尚群体美、女性美。不同之处在于苗族崇尚力,赞美崇高,侗族崇尚智慧,赞赏秀美;苗族崇尚冲突美,悲剧美,侗族则偏爱和谐美与喜剧。与此同时,文章还深人分析了形成苗族与侗族审美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苗族"鼓舞"是黔东南部分苗族村寨举行祭祖、祈求、驱逐等仪式时的一种形式栽体,由于它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民族文化旅游的经济活动中,"鼓舞"也开始变成一种文化资本和商业演出.这种功能的转换从内部改变了"鼓舞"的文化性质.在提倡文化发展和文化保护这两种现实的情况下,关注和理解民族文化事象的文化变迁是有意义邋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苗家芦笙曲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乐器之一。芦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当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苗族群众都要吹奏自己的芦笙表示庆贺或对病逝的人表示哀悼。千百年来这已形成了苗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苗族简史》载:“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有笙,经专家鉴定是公元前的成品,其形式、构造与现在苗族的芦笙相同。”贵州都匀地区苗族民间传说,五千年前发生战争,苗族先民被迫由黄河流域避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后又由湖南进入贵州,部分先民就定居…  相似文献   

8.
苗家花山节     
周雍 《今日民族》2002,(7):31-32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是苗族人民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为了办好为期三天的娱乐活动,屏边苗族自治县各乡镇的苗族同胞都要纷纷赶到花山场上踩花山。每年腊月中旬,花山场的主办人就要选择地势较高且开阔的地方,确定踩花山地点,并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俗称花杆),花杆上系着红蓝绿色彩带,随风飘扬。节日开始后的每天清晨,当阳光还缠裹在轻纱般的薄雾里时,苗族人民便扔下手中的酒杯,穿上节日的盛装,带着欢笑,向徐徐飘舞彩带的方向,从四面八方鱼贯而行朝着花山场涌去。一年一度的苗族花山节,是苗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10大类518项中,贵州省在8类有31项名列其中,分别是(文中序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类别序号):一、民间文学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施秉县的刻道。二、民间音乐黎平县的侗族大歌;榕江县、黎平县的侗族琵琶歌;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的铜鼓十二调。三、民间舞蹈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的苗族芦笙舞(具体为: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台江县的反排苗族木鼓舞。四、传统戏剧思南县的思南花灯戏;黎平县的侗戏;册亨县的布依戏;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苗族史诗》和《伊利亚特》在内容主题、塑造英雄和 表现风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劳动与战争、尚义和尚勇、求真与求美;并由这些表层文化差异 入手作深层探讨,对研究不同民族的民族史诗、民族历史和民族性,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同时 肯定了《苗族史诗》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贵州苗族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发展极为缓慢的状态。究其原因,固然与统治者对苗族人民政治上的歧视,经济上的残酷剥削,使苗族人民社会生产力处于极不发达的景况,制约着苗族教育发展有关。但笔者认为,其主要的和根本的原因,还是明清统治者所推行的以钳制苗族人民思想为核心的教育政策。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跳三桩(苗族)苗族跳三桩是根据云南省玉溪地区苗族《花山节》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发掘整理而成,并以苗族芦笙为旋律,跳三桩为主体,与滚锅、站肩、滚刀尖、顶碗相配套,既具有民族特色和健身效果,又具有观赏性、趣味性、技巧性和难度性。弄笼(壮族)“弄笼”壮语意为耍簸箕、跳簸箕,簸箕是我国南方农村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在生产劳动中,壮家人用来晒各种农作物,家里姑娘要出嫁了,村里的姑娘小伴要来帮忙,围着大簸箕做“离娘粑”送给养育自己的母亲,家里来客人,则在大簸箕里铺上被子招待客人睡觉。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姑娘…  相似文献   

13.
陈国平 《理论月刊》2005,(8):120-122
与西方传统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和”的精神、“虚”的意境和线的形态的美学特征,即体现出中和之美、无言之美和行云之美。本文从儒家伦理准则、道家哲学观念和汉字笔墨趣味等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系统的审美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湘西,说起清代苗族秀才石板塘,苗族人民没有一个不赞叹、不敬仰。时至今日,湘西苗族人民还在讲他的故事、写他创造的苗文、唱他编写的苗歌……。如果说,刘三姐是广西壮族的“歌仙”,那么称石板塘为湘西苗族的“歌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因为他一生中所编写的苗歌,确确实实如同苗族人民说的“比苗山的草木多得多,比苗山的泉水更解渴”。  相似文献   

15.
论以德治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纪之初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鼓舞和激励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基础,是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强大力量,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以德治国,把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的新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创见,不仅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在新世纪振奋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鼓舞…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维系我们国家生存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精神力最;无论过去、现存还是将来.都是中华民族立国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7.
“姓”是标志家族的符号,而苗族的姓却具有名贵贱、别婚姻的社会功能。由于各 民族的文化不同,表现在姓名的形式和功能的层面上也会存在系统的差异。苗族的人名不论是命 名方式,还是在身份地位的表现上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贵州苗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苗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为苗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充实祖国医学宝库起了重要作用,探讨苗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苗族医药的特点,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民族自尊心,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大事。  相似文献   

19.
房俊  张晨霞  刘丹霞 《传承》2013,(4):134-135
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美”和“善”,而又特别强调“善”的重要性,提出“克己复礼”,推崇雅乐和“思无邪”的音乐。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美、善、淫三种作品评价的概念,为后世音乐美学评论提供了标准。孔子“淡中”的音乐美学观是以他的“中庸”哲学为理论基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和音乐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南少数民族木鼓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西南的苗族、景颇族、哈尼族、基诺族、佤族、傣族、布朗族等民族中,广泛存在着以原始木鼓为载体而兼具宗教祭祀、氏族家族、祖灵象征、音乐舞蹈等多种文化功能的木鼓文化。木鼓,既是这些民族音乐舞蹈活动中最主要的乐器,又是原始宗教祭祀中的祭器,至今在社会生活中仍发挥作用。木鼓乃是一项重要的人类原始宗教祭祀和原始音乐文化的遗存物,本文拟从实证出发,探讨西南民族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