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再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符合农业自身的特点和我国当时的农村实际 ,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国民经济已转入市场经济的今天 ,这种体制下农地流转的非市场方式已暴露出粗放经营、低效率、土地使用权属性不明确等弊端 ,因而有待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即土地改革阶段、农业合作化阶段、人民公社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我国农村1950年进行了土地改革 ,依据“耕者有其田” ,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等完整产权 ,实现了农民和土地的直接结合 ,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1953~1957年这一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 -高级合作社”的演变过程。土地等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改变为集体所有 ,集中劳动 ,共同经营 ,统一分配 ,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1958~1978年在“左”…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大锅饭,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为养殖、种植农户的农畜产品介绍买家,为外来客户联系卖家,负责从中谈好价钱,并收取一定数额的报酬,农民都亲切地称他们为“经纪人”。农村经纪人,是指农村物流信息经纪人等。一、中国农村经纪人发展现状1.农村经纪人员数量、经纪业务量迅速扩大。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农村经纪人总户数达38万余户,经纪执业人员达61万余人,经纪的业务量达1707亿余元。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4.
居德里  邹文良 《群众》2008,(7):66-6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州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先导,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责权利更加明确,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苏州率先实现高水平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三十年来,苏州在实践中推出不少体制机制性的改革创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5.
用人的身体拉着铁犁在农田里耕耘或播种,这样的“风景”不知道常年生活在城里的人见过没有。如果没见过,可以看一下6月27日《大河报》刊登的照片:一位赤着上身、弓着腰的农民,拉着一张刚刚改造过的铁犁,正在农田里中耕。这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策划的旅游项目,真正了解农民的人都会知道,这是目前发生在中西部农村的一个很无奈但又很普遍很真实的劳动场面。在我国神州5号飞船即将上天、经济发展速度成为全球亮点、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五、轿车“跑步进入普通市民家庭”、城里人已经进入办公自动化和环境恒温化时代的大背景中,我为这一“风景”…  相似文献   

6.
知名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曾深有感触地说,要透析“三农”问题,再难找到比安徽更具说服力的“活标本”了。从发轫于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到肇始于安徽、成熟于安徽的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改革的“安徽模式”一次次走向全国,造福于中国农村。如今,安徽又超前一步,站在了被称为改革“第三波”——农村综合改革的潮头,使安徽农村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第三波”改革的矛头直指农村的上层建筑:重塑乡镇的布局与功能,以“效能革命”探索农村工作和县乡运行新机制,以转换政府功能创新乡村管理体制,努力打造“农民想要的政府”。作为“第三波…  相似文献   

7.
薛驹 《今日浙江》2008,(19):18-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省委就开始抓农村改革。那时安微省小岗村“承包到户”的经验,已经开始介绍推广,但是干部中认识很不一致。到1979年9月,中央召开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普遍推广安徽经验,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农村改革。当时还有不少人不同意承包到户,省委内部也有争论。对此,我也到过绍兴、慈溪等地农村进行了调查,找了一些农村劳动模范、农村基层干部,与他们探讨,谈起包产到户,他们都表示摇头和怀疑,有的干部发牢骚,“辛辛苦苦三十年,一退退到解放前”。但在温州、台州等地,不少地方干部和农民是赞成的。在新昌、仙居、  相似文献   

8.
中国改革成功的奥秘,是一个可以见智见仁的探讨性课题,但30多年实践铸就了一个毫无疑义的社会意识,就是改革绝非仅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它是一项全民工程,任何重大改革举措,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拥护和积极参与,才能够产生效力并且持久;改革要能够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必须为他们带来显而易见的利益和好处;因此,改革能否成功的自我保障机制,就在于能否产生利益并切实惠及百姓。开启我国改革先河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紧随其后旨在解决城镇待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个私经  相似文献   

9.
去年以来,全国掀起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是继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轮调整生产资制的、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革命”。2003年1月18日,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南平率先启动。这项被称为新中国“第二次土改”的林权改革所创造出的福建模式,得以在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人大月刊》2008,(6):54-55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部尝试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在国有企业方面也开始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四川省最早带头探索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企业积极性的路子。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核心是放权、让利。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工业企业捆得死死的,窒息了企业的活力。1978年10月,四川省委决定选择六个不同类型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的试点。1979年1月,省委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总结初步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急需落实的14项政策、措施,并选择100个企业作为第一批试点。  相似文献   

11.
一、突破起步(1978—1983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其特点是:改革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取得突破;政府向国营工业企业实施"放权让利",尝试企业改革;城乡商品市场得以恢复;经济特区开始设立并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的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当年曾因率先实施“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30年后,这里又成为中国农村医疗改革的试验田之一。在安徽农村的采访,让我们切实看到农村医疗改革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的真实变化。  相似文献   

13.
郭小龙 《湖湘论坛》2002,15(4):43-44
我国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历了20多年的长期社会实践。反思这段艰难而光辉的变革历程,运用价值尺度审视和评析这场变革实践的效果和意义,有助于加深对党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的理解,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农村联产承包制,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广大农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体现了主体需要与客观必然的统一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某种满足。人们总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在准确把握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寻求和选择那些有利于自身生…  相似文献   

14.
石晶 《半月谈》2003,(18):58-59
从2000年7月开始,甘肃定西地区先后组织实施了“双带”(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创业工程和“双培”(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富民工程,就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进性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逐步延展,扩大、深入,才有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农村改革,起源于安徽小岗村,广为人知。但是,有这样一段历史,至今尘封,从未开启——早在1978年9月8日,江苏省泗洪县上塘公社党委在没有任何政策和领导指令的情况下,毅然作出决定:以当时的人民公社为单位,对人民公社本身的僵化体制进行改革,动员全公社广大党员干部率领3.6万农民破体制、分田地,搞改革,开了当代中国农村以公社为单位公开、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此举比现在公认的“中国最早实行大包千的安徽小岗村”联产承包制改革,还要早90天,也比同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早了101天。本文作者刘朝文同志,现任职江苏省泗洪县政协副主席,他以此次改革知情者、参与者、执行者、研究者的身份,忠实记录了那段发生在苏北洪泽湖畔被封尘30年,鲜为外人所知的历史。从中人们可以真切地感悟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动因和力量源泉,以及改革之韧广大干部群众所付出的艰辛。“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当这段历史徐徐揭开时,冰心老人的话频频跃入眼前。时光如梭,冰心老人逝去已远,但老人的话耐人寻味,余韵绵长。  相似文献   

16.
我国30年农村改革最大的成果,就是形成了一个适合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30年农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制度,下一步继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还要围绕着如何完善基本经营制度,把改革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是我们党各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1,(10):57-57
莫翔在《探索》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不能突破的制度边界,制度边界的确立,既确定了中国改革的方向,也形成了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原体制资源的保护线;通过在中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中国经济改革建立了社会稳定与安全的防线;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说取得了成就,其实质在于作为个人、家庭和企业的“经济人”有了...  相似文献   

19.
韦全 《当代广西》2006,(5):40-41
农村税费改革对县域经济有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如何兴其利除其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当前县区领导亟待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大包干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也是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鲜红手印,以分田到户的方式迈出了土地大包干的第一步,随后大包干之风席卷全国。万元户改革开放初期,当大多数人还在为填饱肚子忙碌时,极少数农民通过勤劳致富,使家庭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