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当有一天,为贵阳市民带来很多便捷的背篼消失了的时候,我想贵阳人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一位在贵阳生活了较长时间的上海市民在其博客里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2.
正亲爱的市民朋友:你们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自论坛创办以来,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全力支持,作出了宝贵贡献。在此,谨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将于7月8日至10日隆重举行。届时,中外嘉宾将云集多彩贵州、爽爽贵阳,深入探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瞻性、引领性、战略性问题。这是贵阳这座城市和全体贵阳人的荣耀。希望广大市民朋友都以主人翁精神,当好东道主,做到言行有礼、热情友好,展示贵阳人的良好风貌;希望大家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12,(10):57
孙尧姑,女,贵州贵阳人,生于20世纪初,逝世于20世纪70年代,具体生卒年不详。民国初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全国女子最高学府,享有崇高声誉,但录取条件非常严格,贵州长达数年无人考取该校。1921年秋,贵阳籍女学生孙尧姑以自学完成学业,被该校录取,为贵州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是全省文化教育领域的一件大喜事。当时,省长公署下文通令广泛传播此事以便全省知晓。孙尧姑赴京前,省长公署对她"发给护照,赠送路费",贵阳市民颇觉荣耀。  相似文献   

4.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为贵州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五年的变化告诉世人:贫困,不是贵州永久的标签;无奈,更不是贵州人的本质常态;贵州是一片充满希望、前景广阔的热土,贵州人将在不甘落后、顽强奋斗中实现崛起”,道出了贵州人奋发进取的决心和加快发展的期盼,可谓鼓舞人心、令人振奋,这无异于给经济发展正处于阵痛中的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了一剂强心针。  相似文献   

5.
知行合一     
<正>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是贵阳市的城市精神,也是刻在贵州人骨子里的文化记忆。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从那时起,文化精神在贵州埋下种子,500多年历久弥新,不断流传。贵州之于王阳明,是绝地也是福地,他虽贬谪在此,却开悟出阳明心学,贵州从此有了阳明文化,中国多了一位巨儒,令西方学者赞叹中国哲学的精妙。  相似文献   

6.
调查显示:90%的人认为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对提升贵州人群体文化自信心发挥了作用;40%的人觉得比以前自信,26%的人觉得比以前底气足,23%的人觉得充满自豪;91%的人认同自己的贵州人身份;77%的人认为贵州最值得向外推介的是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对于如何继续提升贵州人的文化自信心,73%的人认为要靠提升贵州的经济文化实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尽管到贵州学习锻炼的时间只有一年.但结下的贵州情将使我永远关注、探询贵州“现象”。经济发展的许多优势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聪明勤劳的贵州人一定会给自己、给世界一个惊喜!  相似文献   

8.
王庆  肖正愚  王东 《当代贵州》2007,(11):57-59
地处祖国西南腹地的贵州,也许是上苍潜意识的赋予和恩赐,让这“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土壤蕴藏着闪闪发亮的物种——煤炭。正是煤炭的禀赋,贵州各族人民日常生活总是少不了她的“温暖”。可是,当素有“煤海”之称的山西在如火如荼地开发煤炭时,贵州依旧坐在“金山”上忍受贫苦的煎熬。当“大炼钢铁”年代让贵州的青山变成一片片光秃秃的“和尚坡”之时,当煤炭也能够冶炼钢铁的“神话”告诉贵州的大众时,一个提升煤炭利用方式的“煤气”着实叫人们产生了一连串的惊奇和疑问。于是,一个叫“煤气”的概念开始逐步在贵州发生扩延。从煤气工程筹备处(筹建处)——煤气工程指挥部——贵阳市煤气公司——贵阳燃气公司——贵州燃气集团……贵州能源耗散结构中的“燃气”链从容自如地描绘着贵州人千百年来的“生活图”;从煤气——煤气 石油液化气——煤气 石油液化气 天然气,从一个传统管理体制下的企业到一个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集团公司,从一个以贵阳为初级市场到全省有序扩张并跨越贵州山门的产业,贵州燃气主演了一场贵州企业发展的“大戏”。这,对于贵州的新型工业化战略而言,贵州燃气的成长甚至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兴盛。20年前,燃气仅仅为贵州人茶余饭后的“天方夜谭”,而今成为了拥有资产近8亿元的产业集群。是否讷于言者,必敏于行?先哲有言:山不到我面前来,我就到山的面前去。让我们走近贵州燃气,去探究贵州燃气“演奏”的“长歌”。  相似文献   

9.
周渔璜是贵阳籍康熙年间著名诗人、学者、大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贵州日报》就登载了周渔璜在北京城“倒背皇历赢书店”的趣事,以后,贵州电视台《贵州人》栏目也对他的生平作了专题报道。渔璜是周起渭的字,名号桐壁(野),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乡试第一名解元,甲戌(公元1694年)进士名列前茅,人翰林院。官至詹事府詹事,  相似文献   

10.
《当代贵州》2013,(31):38-39
在贵州的乡土上,一代又一代贵州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建设家乡.10年来,基层“贵州人”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背篼校长”刘恩和;跪着工作却让所有站立者钦佩的老师陆永康;“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李春燕;背出鱼水情深的敦操乡“背篼干部”……在他们的奋斗、精神与成就中,我们看到贵州人的身影,为他们自豪,从中汲取力量;同时,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贵州人”,等待我们去发掘.  相似文献   

11.
正共享经济悄然兴起,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给贵州人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共享经济悄然兴起。在贵州,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汽车、共享酒店等新鲜事物相继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共享汽车受青睐"以前坐公交车,拥挤不堪,还要40多分钟才能到单位。"贵阳市民齐先生家住花溪区,如今,开共  相似文献   

12.
“比凤凰更悠远,比两江更自然,贵州镇远。”4月22日,镇远百龙旅游营销有限责任公司在贵阳举行以“千年山水古城,感悟贵州镇远”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推介会,向贵阳各旅行社推介镇远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3.
从“多彩贵州”看文化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静 《求是》2006,(18)
一、“多彩贵州”:从“文化搭台”到“为文化搭台”2005年春夏,一场以“热爱贵州、唱响贵州、建设贵州”为主题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拉开帷幕,报名参赛者5万多人,直接参与者380多万人,几近贵州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遍布全省市州地县1812场大大小小的比赛中,演出节目52274个,最后有24个节目、54位选手获得金奖和银奖。继“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之后,2005年的金秋十月,贵州首次为旅游量身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又在省会贵阳隆重上演,它同样以人们始料未及的轰动效应彰显了贵州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一时间,旅游者看《多彩贵州风》,…  相似文献   

14.
新年伊始,当人们翘首企盼春的脚步时,贵州、湖南等多个南方省份却突遭凝冻袭击,尤其在重灾区贵州,毕节、贵阳、黔南北部、黔东南等地的62个县市区受灾,路面结冰、交通受阻、电网线路覆冰,人们生产生活秩序受到极大影响。“抗凝冻、保民生、保生产、保稳定”,由此成为这个新年里贵州人的主题词。朱清、王中勤、黄新德,无数奋战在一线的平凡的贵州人,用汗水、青春甚至生命演绎着与冰雪的鏖战,以燃烧的激情打响了“三个建设年”的开局之战。  相似文献   

15.
贵阳人眼里的甲秀楼,就如同杭州人眼里的雷峰塔;昆明人眼里的大观楼;上海人眼里的城皇庙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如果说贵州的名片是黄果树大瀑布的话,贵阳的名片也许就是甲秀楼了。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初识贵阳,就是从一本杂志封面上的甲秀楼摄影图片开始的:那建构别致的亭桥楼  相似文献   

16.
11月18日,在贵阳河滨公园,贵州老年大学“新时代老同志讲习所”吸引不少市民的关注. 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新党章知识问答以及现场文艺表演,这支充满青春与活力的“宣传小分队”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聆听、参与互动,并有观众现场录制小视频分享到朋友圈. “这群老年人太活跃啦!”市民张女士深受感染,她说,没想到这群老年人体力和精力这么好,开展这么丰富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期盼“贵州强省”,充分反映了在贵州社会经济文化全方位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贵州民众对自身贵州身份的认同感。西电东送、能源强省、生态立省、文化建省等为本身就没有“技穷”过的贵州人正名,最近一段时间“热爱贵州、建设贵州”的和声,更是让贵州人在前进中找到了自身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8.
李牧 《当代贵州》2010,(11):29-29
为期5天的贵阳南明“黔茶飘香·品茗健康”茶文化系列活动于2010年5月27日在贵阳市人民广场正式开幕。作为贵阳避暑季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次活动旨在推动贵州茶文化和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让市民真切感受贵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王庆 《当代贵州》2007,(5):56-57
在深圳,一谈及贵州人的创业话题,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些从贵州大山走出来的“精英”:实业界的任正非、桂强芳。策划界的王志纲,传媒界的雷鸣、肖勇等等。按照深圳人的说法。这些贵州人“拨动”了他们各个领域的“神经”。  相似文献   

20.
旅游宝库 天然公园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贵州,曾产生过诸多偏见和误解,不知道它的优势所在;就连生长此山中的贵州人,也“不识庐山真面目”,视难以制服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为穷山恶水。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揭开了贵州这片神奇土地的面纱。中外人士走进打开的山门,对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