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家赔偿法》的实施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特征,将所有国家机关都纳入了法律责任体系,同时是落实《宪法》的一个重要措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生活日趋法律化、国际化,上个世纪90年代初颁布的《国家赔偿法》存在的缺陷在实践中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在国家赔偿范围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陈明 《民主与法制》2008,(10):43-43
1994年出台的《国家赔偿法》,曾被坊间称为“人权法”,并被视为民主法治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然而该法实施十多年来,社会质疑始终不断。近期,有关课题组的调查就指出:“该法实施十多年来,法院受理和处理的国家赔偿案件少得可怜,当事人提出赔偿少得可怜,实际获得赔偿金额少得可怜。”其调查结论是:“《国家赔偿法》是实施效果较差的一部法律。”  相似文献   

3.
2010年,赵作海“冤假错案”震惊全国。赵作海坐牢11年,身心受尽折磨,还落得妻离子散,给予精神赔偿是合乎情理的。然而,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的《国家赔偿法》自2010年12月1日才开始实施,赵作海案件是在此之前发生的,不能用新实施的法律去适用该案件。  相似文献   

4.
新政     
《创造》2010,(6):10-10
国家赔偿法修改明确精神损害赔偿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国家赔偿法的决定》。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专家称,此次修改呈现五大亮点:承认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多元化,拓宽了国家赔偿的范围,完善了国家赔偿程序,提高赔偿标准,明确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中国制定了《社会保险法》和《人民调解法》,修改了《保密法》、《国家赔偿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同时出台了不少规章和规定。总的来说,这些法律规定的主要亮点在于技术细节方面的完善,其程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玫 《公安教育》2002,(4):32-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第一条和第二条规定:“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这两条规定是《国家赔偿法》的立法依据和立法目的。经过7年多的司法实践,证明当时立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当前的司法实践相去甚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赔偿立法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仅就国家赔偿法中关于刑事…  相似文献   

7.
章新生 《政策》2005,(11):36-37
《行政许可法》自2004年7月 1日起实施以来,我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努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省实施《行政许可法》一年多来的主要情况《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后又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  相似文献   

8.
凡夫 《人权》2004,(6):33-35
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下 称《国家赔偿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 中国国家赔偿制度基本建立。10年来,国家赔偿制度在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促进行政、司法机关依法行政、公 正司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应松年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多年来,他除了参与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起草工作,参与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研究,主持行政程序研究项目外,还潜心于法学教学和理论研究。先后撰写、主编了《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行政程序法》、《中国走向行政法治探索》、《行政丢学新论》、《比较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依法行政十讲》、《中国当代行政法》等著作。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09,(11):92-93
韩敬、胡细罗在《河北法学》2009年第4期撰文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然而,《条例》在规定知情权法律救济途径时,由于并未充分考虑其独特的性质,故知情权如遭受侵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传统的救济手段中面临诸多困惑与尴尬。因此,在宪法中明确赋予公民知情权以基本权利的地位;待时机成熟提升条例的法律位阶,变条例为法律;  相似文献   

11.
警坛吹风     
警坛吹风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赔偿法》最近公安部发出“关于公安机关贯彻实施《国家赔偿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本机关及所属部门实施《国家赔偿法》工作的领导,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赔偿工作应根据国务院...  相似文献   

12.
“国家赔偿是以国家为赔偿主体的侵权损害赔偿。或者说,凡是以国库收入或国家财产所进行的赔偿均称为国家赔偿。”国家赔偿制度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又是《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义务机关,理应有所作为。目前,我国国家赔偿立法还不够完善,检察机关在赔偿理念、  相似文献   

13.
王勇 《人大研究》2006,(6):F0002-F0002
198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改变了传统行政法重视行政权而轻视公民权的清形,在中国行政法制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后,我国于1994年出台了《国家赔偿法》,1996年出台了《行政处罚法》,1999年出台了《行政复议法》,2003年出台了《行政许可法》,基本上实现了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救济与司法审查的有法可依。2004年4月20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成为指导政府依法行政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入世后,我国承诺全面履行和遵守WTO规则。WTO法律制度实际上是一部“国际行政法典”,它对中国法治政府的建…  相似文献   

14.
三十多年前,盲目畏惧乃至迷信权力,还是普遍的国民心态。但如今,公共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并为侵权行为承担责任,已是中国社会的政治常识。社会观念的这一深刻变迁,以及约束公权、保障民权的制度革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问世的《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  相似文献   

15.
杨忠醐 《人民论坛》2013,(8):252-253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相较于修改前的旧法,最显著的区别是对归责原则的设置,它对于确定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举证责任的负担以及承担责任的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不再强调是否"违法",这一修正产生了巨大效用,也体现了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进步,折射出国家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通知国办发[1994]106号(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将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保证国家赔偿法全面...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1,(9):95-96
杨磊在《法学》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首次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这次修订有力地回应了司法实践的现实要求,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是此次修订并未尽善尽美,具体到精神损害赔偿领域,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赔偿范围过窄,二是立法笼统、操作性不强。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坛》2008,(11):4-4
据长江商报10月16日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委员长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本次会议决定,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10月23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将首次审议《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国家赔偿法》由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通过,于次年的10月1日开始施行。该法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  相似文献   

19.
关注新闻就是关注明天的历史,解读新闻就是解读今天的社会,在辞别2005年的时候,让我们共同梳理和回顾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法治新闻---作者题记2005年,是中国法治进程稳步推进和稳健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出现的一年,“创新”依然是2005年中国法治进程的主题。其中,就立法而言,《物权法》的起草和公开征求意见、《个税法》的修订、《信访条例》的实施、《公务员法》和《公证法》的颁布,都为2005年的立法景观增色不少;就司法而言,以最高法院统一收回死刑复核权为主旨的死刑复核制度颇令人关注,国家赔偿和国家补偿制度的改革呼声渐高;就执…  相似文献   

20.
——1995年 1月 1日起施行的《国家赔偿法》在公民、法人追究国家责任方面可以说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实施六年来,国家赔偿案件之少,赔偿金额之低,甚至有的地方的赔偿金至今无人动用的情况,致使该法成为口惠而实不至,可望而不可及的摆设和花瓶,甚至被人称为“国家不赔法”。《国家赔偿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