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旭华 《公安研究》2011,(10):28-33,36
系列强奸杀人案件中,通过研究犯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方式和被害对象、作案地点、作案工具的选择等犯罪指向,以及行为人在作案时间上的风格转变、案件中尸体摆放的形态和方式等,可以对犯罪行为人的居住范围和身份特征、性格和性活动特征、年龄范围和既往犯罪、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家庭特点及交通工具甚至着装风格等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特征进...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作案的笔迹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涉及的老年人 ( 6 0岁以上的女性和 6 5岁以上的男性 )作案的动机特点主要为以大 (小 )字报、传单、匿名信等形式发泄对现实政府、某种社会现象、某个领导的不满 ,或为获取不义之财而伪装笔迹。这类案件可从老年人的言事特点和笔迹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在笔迹鉴定时应注意 :(一 )正确区分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病理笔迹。 (二 )正确区分老年人与摹仿笔迹。 (三 )注意老年人的笔迹样本是否张冠李戴。 (四 )注意老年人笔迹不易改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悲情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涉嫌故意杀人的在押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尚未婚嫁的年轻女孩。在她姣好的面容上,我看不出半点恐怖和残忍,更不敢相信她杀了人。  相似文献   

4.
系列犯罪是指同一个(伙)犯罪分子实施的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犯罪。近年来,系列犯罪日益增多,已成为刑事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分析了影响犯罪分子选择系列犯罪作案地点的主客观因素,指出系列犯罪作案地点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规则型、无序型、疯狂型三种,并提出对系列犯罪作案地点的预测方法及打击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命案(指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和爆炸、投毒、放火、抢劫、强奸、绑架致人死亡8类案件)的发案率有上升的趋势,而故意杀人案件的发案率又居命案之首,因此,对故意杀人案件进行犯罪学研究对于控制命案发案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故意杀人案件进行犯罪学统计分析,揭示了当前故意杀人犯罪的特点及规律,并尝试提出预防犯罪的对策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变态系列杀人是指犯罪行为人在性心理障碍驱使下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实施的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性变态系列杀人案件具有犯罪手段的共同性、犯罪行为的残忍性、犯罪活动的连续性、侵害对象的特定性、犯罪区域的熟悉性等特点。这类犯罪行为人性变态的形成是社会心理因素成人格障碍影响的结果,其犯罪心理形成模式有自发模式与习得模式两种类型,他们在认识特征、情绪情感特征及个性特征方面都有特殊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故意杀人行为的定罪量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而我国刑法却只予以了简单的规定,致使实践中出现同案不同判或本应以故意杀人罪评价的行为却在其他罪中评价,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类型化”的方法论指导。在我国对故意杀人行为进行类型化,有其历史基础和国外经验的借鉴;并且有其现实意义,即有利于我国故意杀人罪量刑基准的确定,有利于从立法上消减死刑条款,有利于处理《刑法》第17条第2款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有利于弥补对行为评价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被害人过错是定罪量刑的一个重要情节,这在激情杀人案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判断被害人过错与被告人行为的关系以及认定被告人是否构成激情杀人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尤其要进行激情杀人的时间性判断和关联性判断,以便客观分析激情杀人案件中被告人过错的有无及大小以及对被告定罪量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杰 《青年论坛》2005,(5):126-127
本文主要针对女性暴力犯罪增长较快的态势,对女性犯故意杀人罪的分析家庭暴力和婚外情是引起女性实施故意杀人犯罪的主要原因,而预防女性实施故意杀人犯罪应当从提高女性素质及强化全社会的男女平等观念等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10.
杜兵 《公安教育》2004,(4):36-39
近期北京市朝阳区连续发生了两起犯罪嫌疑人杀害亲人后自杀的恶性案件,造成了4人死亡,1人重伤的严重后果。这两起案件是令人触目惊心和深刻反思的,母亲扼死了亲生儿子,丈夫砍死了结发妻子。即使是笔者,在研究这两宗案件时也时常感到它所带给的一种莫名的沉痛。两个构成社会基本元素的完整家庭被彻底摧毁了,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应将极具破坏力,这种破坏力的扩散性和连续性是难以估计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类案件的发生?从案情表面看,这两起案件具有某些共性:其一受害人均为犯罪嫌疑人的直系亲属,其二犯罪嫌疑人在杀人后均采取了自杀的行…  相似文献   

11.
纪萍 《民主与法制》2014,(35):48-49
因家庭暴力导致的弑夫案件屡屡发生,家庭暴力成了许多女性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当妻子长期忍受肢体殴打、恶语相向(冷暴力)、性虐待三重暴力摧残的时候,亲友们却是出奇一致的中国式做法——劝和不劝离,结果是,一桩桩悲剧发生了!咬紧牙关 忍了13年 被告人李惠琴故意杀人一案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恶性交通事故屡屡出现,现有刑罚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往往力有不逮,使交通肇事罪的局限性充分凸显出来,改革已经变得十分必要。对逃逸致人死亡定性为故意杀人罪进行探讨,阐述逃逸致人死亡的危害性和定性为故意杀人罪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杀人案件和伤害案件的侦查同属于公安机关刑事侦查部门管辖,但许多案件在立案定性上常有不同意见,甚至在起诉、审判等诉讼环节也常出现不同观点,成为法庭上控辩双方争辩的焦点。尤其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在公安司法实践中极易混淆。杀人与伤害行凶作案的目的不同,前者以作案目标死亡为目的,后者只想致侵害对象伤残。作案人行凶究竟是以剥夺生命还是以损人健康为目的,不能仅通过其外在表现来判断。  相似文献   

14.
杨素宏 《人民公安》2012,(17):58-58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在焦急地等待入户调查工作组的行动信号。而荷枪实弹的刑警们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战斗中一试身手。2011年11月22日中午,我正在食堂吃午饭时.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办公室副主任李一楠告诉我.说下午有一个追逃抓捕行动,看我有没有时间随抓捕组一起行动跟进采访。听到这个消息.我当即答应了。我们这次要去抓捕的是一个逃了11年多的故意杀人在逃人员易某,绰号易四娃,男,40岁,身高1.82米。2000年10月7日,易某与罗某发生纠纷,易某便邀约杜某等人持长刀进入华蓥市某发廊将罗桌杀死,案发后易某潜逃(杜某落网后已另案处理)。  相似文献   

15.
纪萍 《民主与法制》2014,(16):40-41
2014年3月25日上午,被告人李图良故意杀人一案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被害人、4岁的李小龙是李图良的亲生儿子。为何父亲要亲手杀害骨肉亲子?为何被告人所在居民委员会递交给检察院联名请求书上有百余名居民按了红手印,请求从轻发落被告人李图良呢?  相似文献   

16.
《警察技术》2008,(2):78-78
以前文献上报道的检材提取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易乳化、费用高、操作复杂、不易掌握等不足,而“三唑仑麻醉作案检材的直接提取检验方法”则能克服上述缺点。在该方法中,提取环节利用乙酸乙酯进行溶解和直接提取,而检验环节则用GC/ECD法进行直接检验。该方法还能有效提取检材中安定、舒乐安定、氯氮平、阿普唑仑、罗拉、氯硝安定及硝基安定等。  相似文献   

17.
保护生命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行为人的刑罚与其所犯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为此,不仅需要严格区分本罪与故意伤害、过失致人死亡等行为的界限,同时还需要正确认定其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以及客观行为与受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药家鑫案到李昌奎案,同样的故意杀人,同样有自首情节。交通肇事后害怕索赔的药家鑫将被害人刺死被判死刑。而求爱不成。为报复奸杀姐姐、摔死弟弟的李昌奎。二审却改判死缓。两相对照激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在李案汹涌的民意面前,云南省高法相关负责人受访时慨然表示:死刑非灵丹妙药,民意不能替代审判。 判生还是判死,这是司法的问题。但两案的比较却也让一些问题凸显:网络时代。在汹涌的民意面前,司法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准则?司法裁判只要是出自于对法律的信仰,是客观公正的,那么。刻意屈从或违拗民意是否都违背了法治的本意?在一国范围内。对同一法条的理解和适用要不要有大致的标准?相信类似问题的探讨。对于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周铁华 《人民公安》2011,(23):34-36
专案组的勇士们历时6个多月,三下云南,四上广东,历尽艰辛,行程10万余公里,终于载誉而归。  相似文献   

20.
犯罪人性格特点在作案行为上的反映——犯罪行为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侦查工作中,特别是在疑难案件中,有一些犯罪人会在犯罪现场遗留很多在常人看来没有必要而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行为痕迹,这样的行为被称为犯罪行为标记。利用这些细微的痕迹,并结合已有的资料对犯罪人进行分析,或许对案件侦破更有帮助。探讨了犯罪行为标记的含义和利用这种痕迹对侦查工作的作用,以期为刑侦工作提供帮助,提高侦破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