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要求是治理主体对于公共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亦即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衡量标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和重要保障,必须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自觉守法等法治化途径加快法治中国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法治河南建设是对法治中国的丰富与发展,其目标是保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法治轨道上顺利运行,推进河南省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目前,河南省整体法治水平与治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距离更高水平法治河南建设要求尚有一定差距。更高水平的法治河南建设,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基本遵循和理论指导,强化高水平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全过程建设。为此,在立法环节,针对性提高地方法规规章制度体系质量与效率;在执法环节,持续性推进高质量法治政府建设;在司法环节,多维度加速健全司法运行机制;在守法环节,全方位提升政府培育质量与公众守法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在法治运行中,立法者是立法环节的主体,司法、执法主体的法治观念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执法的公正与法律的尊严。人们对法观念法理念的逐步认同并内化于心,乃至上升到法律信仰,促进守法主体自觉遵法守法,完成一个从立法、司法、执法到守法,再到促进立法完善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经过党和国家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在法律建设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抓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每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极大的生态成本,生态问题亟待生态法治建设解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方向。生态问题的严酷现实,很大程度上在于法治体系的不健全。应运用法治思维,基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视角,分析生态法治建设中的缺失缺位,探索我国生态法治建设的法律方式和措施,使法治思想贯穿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立法、严正执法、公正司法和严格守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末,随着法治国家的思想入宪,学界通说对依法治国的标志可以概括为立法上要求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执法上要有严格的执法制度,司法上要有公正的司法制度,守法上要有健全的公民法治意识,但随着理论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作为法治标志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出现了新的趋势,我们应从这些新的趋势中探求法治标志的新动态,以期完善法治标志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2022年12月22日经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修订了《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2023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全方位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改善营商环境政策要求的切实举措。深入推动黑龙江省建设一流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多途径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社会,它不是"法外之地",因此,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依然是依法治国应有之义。而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就要完善网络立法、强化网络执法、引导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9.
法律心理共振论是法制心理理论的新发掘。本文研究在立法、执法、司法中共振源、共振流、共振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在立法、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应用这种规律使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守法者的心理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能够和法律共鸣、共振,和谐一致,必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各层面的人的多元心态统一于法律心理共振论,这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依法治网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互联网法治化进程迎来新契机。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趋复杂严峻的网络环境,互联网法治化发展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以完善网络立法为重点,加强网络执法为关键,倡导全民守法为基础,推动全球共治为动力,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强大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1.
当前首都社会纠纷呈现四个特点,即多发的态势较为显著,信访成为矛盾纠纷的最后受理渠道,社会纠纷的对抗性、关联性不断强化,社会纠纷主体呈组织化、多元化趋势.首都社会纠纷产生的社会成因,在于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副作用,贫富差距扩大的客观影响,社会控制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的转型.首都社会纠纷的法治成因在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相对不足.有鉴于此,应当从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促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三个方面构建依法化解社会纠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产权大发展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逐渐形成,法治化水平日益提升.目前已建立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司法保护为主导的知识产权"双轨制"保护模式得到有效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司法、执法建设既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任重而道远.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双轨制"保护模式,强化知识产...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精神内核,具有科学的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构成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和内在驱动力。只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根本保障,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选择。目前,社会治理依法治理理念、治理立法、治理机制、治理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体系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制约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实现。为此,要从培育社会治理法治理念、完善社会治理立法、健全执法机制、加强司法保障和健全法律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法制是指国家的法律与制度,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统一,其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加强法制教育,并以此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加强法制建设,才能做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它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坚实的法制基础。但是,其形成过程中的偏重建构理性主义的思路不再适合未来我国法治体系的形成,法治体系的形成需要偏重进化理性主义思路。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有关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前后叙述的内在逻辑是未来法治体系形成的分析框架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中,法律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法律的公正价值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支柱和基本标志,法律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是和谐社会的调谐器。因此必须切实忠于法律,维护法律规范体系的和谐统一,严格依法行政,严肃公正司法,规规矩矩守法。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法治环节都将法律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优化经济环境应该纳入法治化轨道,政府与相关部门应从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为经济环境的优化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和谐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只要我们实现了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和谐,也就实现了法治的和谐。因此,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的理想变为现实,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立法的完美;二是执法、司法的公正适当;三是守法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愈益成为政府民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选取A县10个典型行政村为调查样本,围绕"法治化乡村环境治理"进行了专题调研,以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式,对A县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干部群众中发放了300份问卷,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分析A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笔者在调研基础之上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形成了此次调研报告,以期从县域农村环境治理的角度,剖析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破解县域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