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阶段,"两童"群体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两童"问题本身产生的现实的、潜在的社会危害比较严重,"两童"的社会治理、刑事政策以及相关法律保护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两童"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应成立儿童专门保护机构,并积极引导和发展服务于"两童"的社会公益组织;在刑事政策制定上,要将"两童"的保护、犯罪预防和社会治理效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在立法保护层面,要尽快完善现行儿童保护法律法规,建成我国儿童保护的法律体系;在司法适用中,要逐步健全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司法制度,建立对具有不良行为倾向的未成年人的早期干预机制,大力发展专业社会服务机构,独立设置适合未成年人的惩戒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2.
土地行政争议是当前我国行政争议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立法的粗疏和滞后以及执法权的滥用导致此类争议不断涌现。在提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之下,土地行政争议的国家治理需要立足法治思维,坚持依法行政以打造服务型政府,崇尚尊重保障人权以实现有效的权利救济。在土地行政争议化解机制上,应当考虑建立以司法类机制为保障、行政司法类机制为主体、社会类机制为补充和行政类机制协调配合的法治化体系,整合有限的司法行政资源,实现各种解纷途径间的功能互济,同时降低办案门槛,引入简易程序,提高化解争议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清代地方官员承担着管辖区域内社会治理的职责,其司法职权的行使以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为目标。考察清代名吏徐士林《守皖谳词》所载判词可知,地方司法官的司法裁判具有明显的社会治理侧重,发挥着修复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涤荡社会风气的作用;在传统社会多元治理机制之下,司法作为国家正式的、专门的社会治理机制,具有整合其他社会治理主体、治理规范、治理手段的功能。清代地方司法在区域社会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及具体运作启示当下的社会治理应注重发挥司法的社会治理功能,追求司法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美国目前已实现对校园欺凌的法治化治理。官方机构通过统合理论研究中个人独立、隐私权保护等不同立场,合理限定校园欺凌的内涵与外延。在治理层面,美国由联邦到各州全面细化反欺凌立法的多层体系;以恢复性司法为指导,注重民事、刑事司法手段在欺凌冲突治理中的差异化应用;以学校为中心,打破"零容忍"政策壁垒,探索确立积极开放的欺凌干预策略和多元互补的欺凌治理模式。与美国相比,我国亟需改革现行法律体制,确立多层次立法模式,激活校园欺凌治理中的司法功能,完善行政机关的协同联动机制,探索建立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规律,旨在恢复青少年社区关系的多元欺凌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创新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法治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司法机关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司法机关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要明确自身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定位和职责,理清与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法治层面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推进社会治理制度机制创新,探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作领域。司法机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司法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强化法律监督、延伸司法职能和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为重点,建构社会治理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和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根本保障,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选择。目前,社会治理依法治理理念、治理立法、治理机制、治理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体系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制约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实现。为此,要从培育社会治理法治理念、完善社会治理立法、健全执法机制、加强司法保障和健全法律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7.
“套路贷”虚假诉讼是近年来黑恶势力犯罪的新形式和新动向,对于研究构建扫黑除恶长效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套路贷”虚假诉讼具有民刑交叉、公权侵蚀、有组织犯罪等特有属性,存在健全完善民事和刑事法律规制、前端识别机制、诉前程序风险的防控、司法威慑、社会化治理机制等治理需求。在治理阶段上,将虚假诉讼的前端识别和风险预警作为防止危害结果发生、强化司法救济的最优选择,通过构建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平台破除虚假诉讼的信息孤岛效应,运用智能化手段加强对高风险案件的监测预警,构建虚假诉讼案件的全流程司法审查、法律监督机制,正确认定司法责任,形成调解、公证、仲裁、诉讼相互协同的治理体系。在治理方式上,厘清虚假诉讼民刑治理的关系,对虚假诉讼的民事法律标准加以必要修正,探索发挥民事惩罚性赔偿和刑法特殊预防的制度功能,畅通虚假诉讼行为的民刑程序转换机制。在治理效果上,将司法治理与行业治理、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在《反有组织犯罪法》中增加与“套路贷”虚假诉讼相关联的治理要素,加强对“套路贷”虚假诉讼潜在被害人的预防性司法保护,阻断虚假诉讼的社会根基和需求来源。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研究关涉未成年人基本权利的保护,关涉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和预防,也关涉我国国家的社会和谐和未来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应当严格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与社会保护一体化。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套与成年人有别,以"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为指引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体系,但我国对此的规定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司法领域中的着力点。构筑司法公信力需要从社会治理高度对司法运作机制以重新审视。合作司法是社会治理谱系下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在司法中的体现。降低司法成本和实践司法公正是合作司法实践路径中的两个向度,统筹两者是合作司法之于司法公信力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10.
论对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宽严相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基本问题分析,我国应选择宽严相济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政策,在刑法谦抑视角下划定疏密有致的知识产权犯罪圈,对知识产权犯罪惩罚"轻轻重重",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注重知识产权犯罪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如何对待犯罪人或者犯罪被害人,是该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和韩国有各自不同的刑事立法,司法实践,在犯罪被害人的保护制度上显示出各自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少年司法制度建立在其《少年法》的基础之上。日本的《少年法》集实体法、程序法、行政福利法、刑事法为一体,秉承着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尊重其作为权利主体之人格,系统、全面地规定了保护、教育他们的原则和办法。在健全的少年司法制度的引领下,日本社会一直处于少年违法犯罪率较低的水平,其在未成年人保护和治理少年非行方面堪称世界楷模,值得中国借鉴。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和世界水平相比,仍有巨大差距,理应奋起直追。世界各国少年法一般称调整对象为"少年",但也有称为"未成年人"、"青少年"或"儿童"的,含义均为同一。本文中的少年和未成年人是指相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立法观念的演进及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保障立法,以英国“济贫法”为肇始,经历了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近现代立法变革,在立法观念上已经发生了实质的变革,形成了一个以“弱势群体生活保护法”为核心内容的新兴法域。我国未来的社会保障立法,应当以弱势群体为保障对象,以“生存权”保障为核心理念,以社会连带责任为运作机理,以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刑法修正案(八)》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社区矫正制度。但是,《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社区矫正制度的规定仍存在诸多缺憾。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发展与推进,作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刑法加以进一步完善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对于《刑法修正案(八)》中确立的社区矫正制度有必要从立法上作进一步的完善:一是应当在刑法中明确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为司法行政机关;二是应当在刑法中明确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为目前试行中的"五种人",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三是应当在刑法中确立社区矫正前的社会调查制度,明确调查评估主体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及在刑事司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各地污染环境犯罪的案例层出不穷、数量大幅攀升.现行立法虽有进步,但其处罚的基本形态为实害犯、行为犯.这样的立法设置对于惩治污染环境犯罪的司法实践来说存在滞后性.为了更好地遏制并打击污染环境犯罪行为,应当在污染环境犯罪中增设危险犯.  相似文献   

16.
农民环境权益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是公民的合法权益之一,是公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每个人都应当享有环境权益上的公平与公正.目前,作为环境弱势群体的农民的环境权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和基本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文章着重从确立环境权,调整国家公共政策,完善环保机构,建立权利补偿机制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保障农民环境参与权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农民环境权益保护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工伤救济已发展成为社会化法律责任制度,但从本源上说仍是广义民事侵权的一种,因而工伤受害人的民事救济会涉及工伤保险待遇与人身损害赔偿两种请求权的竞合。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存在立法空白,而国务院的个别工伤行政法规与最高人民法院的人损赔偿司法解释却又存在矛盾与冲突,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法律依据,导致裁判结果不一致。对此应当通过完善工伤救济制度、区别对待的立法方式解决工伤救济请求权的竞合问题,以全面实现保障与救济工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死刑不引渡"原则随着人权观念的兴起和废除死刑的趋势而逐步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中国传统上一直回避这一原则,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障碍。我国应当理性地接受这一原则,并且对国内立法作出相应完善,以配合越来越频繁的国际司法协作。  相似文献   

19.
行政允诺是现代积极行政背景下的新兴产物,具有给付行政和柔性行政双重属性。然而,立法的缺失以及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当前司法实践中行政允诺诉讼的审查规则有失科学性和合理性。完善行政允诺诉讼的审查规则应当逐步健全法制、改善司法实践、建立有效的行政内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审前程序中未成年人应有的诉讼权利与实有的诉讼权利之间存在较大的张力。实有权利的缺失现象,一方面源于作为权利依据的统一立法的缺失,另一方面源于规范内容在司法中的困难。对未成年人诉讼权利进行专属立法,建构专门的司法程序,应成为今后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的重点,而保释权、合适成年人在场权、法律帮助权及沉默权是未成年人审前程序权利保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