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国家法与民间法之关系是法律人类学这门交叉学科研究的重点,两者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并非相互矛盾的二元体.本文试在分析相关案例及查阅名家言论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国家法与民间法是法律多元化发展的表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将继续为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发挥各自效力.  相似文献   

2.
邵方 《政法论坛》2021,(3):104-112
法人类学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对西太平洋群岛原始部落的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提出了初民社会的法律规则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原始部落中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因互惠而得以加强,其社会性也是基于互惠关系而得以建立,因此,互惠也被视为一种“互负的义务”.这种互负义务的社会约束力机制支配着原始部落社会经济交往、婚丧嫁娶、财产分配以及巫术...  相似文献   

3.
权利的社会本原——在社会冲突与社会合作的视野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权利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权利的实现能吸纳或者消解相当一部分社会冲突, 促成一系列社会合作,使社会秩序得以形成、维系并协调发展。社会冲突在伸张主体利益的同时,有利于提升权利意识;其在重划利益格局的同时,有利于创设新的权利规范。社会合作所具有的消除社会冲突、促进社会有序的功能为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安全、和平、有序的社会状态有利于权利的实现。而且, 社会合作为权利的实现增加了有效性。在社会合作中,行为规则的确立和行为理性的运用使行为结果具有可预测性,从而降低了行为成本,增加了权利实现的顺畅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当前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然而也出现了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指出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从各方面采取措施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5.
秩序、过程与文化--西方法律人类学的发展及其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迅速发展。该学科绝大多数的开创性研究都是建立在西方法理学的基本框架之上的。由于20世纪初期功能主义和社会人类学的兴起,上述状况又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型。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法律人类学抛弃了既有的西方法理学模式,不再强调于特殊文化共同体中寻求规范的存在。许多法律人类学家继而转向描述法律案件或者政治事件的具体过程。以西方为中心的法律神话通常认为,西方以外的“他者”都生活在静态的、统一的以及封闭的社会之中。在这一“白人的神话”之中,西方的法律被认为是具有反思理性的,相反,其他的文化则被想像为充满了暴力、混乱和武断。现代法律人类学家对于这种文化分类具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转而关注特定的文化中真实的法律过程。  相似文献   

6.
师索 《犯罪研究》2011,(5):34-44
风险社会中,犯罪不应再被认为是社会病态现象,而应被视为日常风险产物。因此需要以犯罪接受并改变风险作为引导运行的视角来重新看待犯罪。犯罪运行需要犯罪风险源作为能量为其提供动力。犯罪风险源包括人造风险、发展性风险、人性风险以及激发性风险。犯罪运行的过程也必然要和风险发生各种关系。风险的感知、分配、放大与沟通都会使犯罪呈现不同形态。在风险社会中对犯罪进行治理需要从犯罪运行、犯罪风险源以及犯罪与风险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各类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很多公司都急于尽早走出金融危机,忽略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削弱了企业的经济实力,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无力承担社会责任。事实上,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表现为企业在经济方面对社会的援助。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应该自觉避免大幅度的裁员和减薪,需要在危机中招贤纳士,为经济复苏做好准备,同时各类公司还应该避免追求短期效应,注重可持续发展,避免因为同样的原因再次陷入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8.
巩固 《法学研究》2010,(4):40-56
“同命不同价”源于目前占据学界主流的继承丧失说及相应制度安排;在对其批评基础上提出的生命损失说,虽有反思性,但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它们本质上都是损害填补思维的产物,把死亡视为个体利益的损失加以填补。从社会角度看,生命权被侵犯还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死亡赔偿实际上要综合发挥救济、弘扬、惩罚、预防等多种功能,结合社会现实,考虑社会效果,继承丧失说及其倡导的个殊化赔偿模式殊不可取,死亡赔偿应向相对定额发展。侵权责任法的理论基础仍是继承丧失说,该法第17条并未真正解决“同命不同价”,应通过对死亡赔偿金的扩大解释予以弥补。  相似文献   

9.
民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司法中可以有效加以利用的本土资源,是社情民意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成员安排生活、调适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民俗习惯的产生、发展、变迁也要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当今中国,民俗习惯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在司法实践领域,以积极、务实、审慎的态度研究、运用民俗习惯,可以理解和回应当代中国群众的情感需求、可以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和社会需要进行正确的认识,使审判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刑事和解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指出建立中国特色刑事和解制度,应当在汲取西方法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科学设计,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确保刑事和解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1.
临时工到目前为止,中国最为政府卖力的社会角色,以出身入死的大无畏精神,担当着政府众多职能部门的主力军,为中国特色四个字,描绘了最为深刻的一笔。日前,浙江温州山寨120事件中开除两名临时工;延安城管伤人,肇事临时工被停职;中储粮林甸粮库几万吨粮食过火,直接损失近亿元,调查结果为临时工监管不利……暴力执法的是临时工,强制拆迁的是临时工,上班发现打牌的是临时工,撞人逃逸的是临时工,暴打商户的也是临时工……一涉及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突发事件中,到追究责任时,就将责任归咎于临时工。临时工无编制,收入微薄,是不大被人看得起的二城管、二警察。平时,领导好使唤,做事很卖力。一旦有捅出娄子时,最理所当然的成为挡箭牌,也是临时替罪一下。当我们重新审视一系列涉临时工事件时,滥觞于临时工的用工形式和行政管理权的外包,催生了这样一种执法现象。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刑事技术研究大多着眼于具体技术应用,而对刑事技术本质、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视角对刑事技术进行分析,在简要阐述科学、技术与社会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分析了刑事技术与这三者的双向互动关系,并进一步从宏观上揭示了刑事技术的本质和特征。本文旨在为刑事技术的科学研究和发展提供思路,为宏观管理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莉 《中国司法》2012,(11):50-54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政治决策,是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中,法律是加强社会管理、协调利益机制、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司法政策是国家政策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司法机关结合司法工作实际制定的工作方针、工作策略、工作重点、工作原则及一个时期司法工作的方向。司法机关要善于运用司法政策积极回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循环型社会是一种可供人类社会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日本已率先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面对世界与中国的生态危机和制度创新之压力 ,本刊特约请部分学者分别从法理、法史、国际法、环境法、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循环型社会法制的研究 ,欢迎广大学者来稿 ,以深化讨论。  相似文献   

15.
行政执法主体,是指行政执法活动的承担者.行政执法活动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活动,这就要求承担行政执法活动的机关或组织,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或资格并经国家有关机关的合法许可.  相似文献   

16.
赵京京 《法制与社会》2010,(26):195-195
广义的社会中介组织指:处于政府与公民之间起着联结沟通作用的,具有服务监督管理等社会职能的具有相对法律独立地位的社会组织。狭义则指依法或受政府委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监督、鉴定、公证等功能,实施社会性、技术性、执行性、服务性行为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7.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有着一整套自身运行的价值体系,并经禁忌、戒律等方式使信教民众遵从其价值观念,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长期的经过潜移默化或价值内化会造成一种道德或伦理的规范,如果这种规范大致合乎人性与人情,则可大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  相似文献   

18.
精神病辩护:历史、社会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远升 《证据科学》2014,(5):596-608
精神病辩护制度在普通法国家具有长久之历史,特别在美国,其不仅具有比较完善的刑事责任能力法则,而且其精神病辩护的案件也备受社会各界瞩目。而精神病辩护制度、相关立法或者司法实践活动并不是与世隔绝、生活在真空中的产物,其受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即使在精神病辩护制度最为发达的美国,与人们印象中不同的是,实际上精神病辩护并未获得多大的成功,从而形成想象与现实的落差。对于我国而言,应从精神病辩护制度之历史、社会与现实多个视角或者因素考虑,从而确立一种渐进的或者改良的中国刑事责任能力法则或者辩护制度。  相似文献   

19.
冯燕 《法制与社会》2013,(11):195-196
近年来,警察在日常执勤及执法过程中频频遭遇暴力袭击,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警察的人身安危,更对警察执法乃至法律的权威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主张将暴力袭警单立为一种独立之罪的声音不时见诸报端。而本文以为,目前的暴力袭警绝大多数仍应归属警民冲突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的政法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对待暴力袭警案时,不能简单地从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角度对此类案件加以处置,而应从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认识和探究化解袭警案件的有效之途,即从严治警,依法用警。  相似文献   

20.
刘博 《中国公证》2007,(4):30-34
引言 “中国自有宪法己将近百年,然中国之宪政建设尚待完成。盖宪法于宪政,犹如法治于法制,其盛衰兴废,不独受制于法律之制度,更取决于政制之安排,社会之结构,公民之素质与民众之信仰。故修宪法虽易,行宪政实难。”梁治平先生的话一语道破中国宪政之玄机。宪法与宪政,于中国而言,是“一字之差,百年之别”。如何使宪政的幼苗在中国大地茁壮成长,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一代代关心中国现代化坎坷进程的人们,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国民追求宪政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前进。今日中国,人们畅谈宪政,倡言法治,见仁见智,其心也诚,其言也善,宪政在中国大地的光芒己日渐生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