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晓 《理论研究》2010,(3):17-18
腐败与反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腐败产生与蔓延的重要根源是制度不完善和制度执行不力,要开展有效的反腐败斗争,就必须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反腐败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反腐败方面具有规定内容广泛、强调国际协作等特点,我国作为《公约》的缔约国,应根据《公约》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反腐败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将我国的反腐败工作与国际反腐败工作衔接,加大对腐败的惩罚力度。  相似文献   

3.
反腐败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腐败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首先是要严密各种制度,防止产生腐败。其中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干部人事制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生产资料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和完善财产实名制和财产申报制度,改革财政税收体制。其次是要创新各种制度,严厉打击腐败。改革反腐败机关的运作机制,严厉刑罚制裁,提高刑法的可操作性,改革反腐败刑事追究程序。  相似文献   

4.
腐败与反腐败的文化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腐败既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文化斗争;既要把腐败分子挖出来绳之以法,也要下大气力去改变那种“笑贫不笑贪”的腐败文化,在全体公民中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文化氛围。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面对传统与现实的挑战,反腐倡廉的社会文化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将反腐败引申到反腐败文化的高度,是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个重大基础性课题。  相似文献   

5.
反腐败既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文化斗争;既要把腐败分子挖出来绳之以法,也要下大气力去改变郁种“笑贫不笑贪”的腐败文化,在全体公民中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文化氛围。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面对传统与现实的挑战,反腐倡廉的社会文化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将反腐败引申到反腐败文化的高度,是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个重大基础性课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缺乏约束,"一把手"腐败的现象不仅大量存在,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究其原因,一是权力失衡,二是监督失效,三是管理失控,四是教育失误,五是自律失败.针对我国现行反腐败制度上的缺陷,要借鉴国内外经验,进行大胆创新,建立"不敢为"、"不可为"、"不需为"、"不欲为"的反腐败制度.  相似文献   

7.
关于提高制度反腐有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文章认为在治理腐败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认识制度反腐的重要性,也应深入思考制度反腐的有效性。反腐败取得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加快构建反腐制度体系,更在于不断提高制度反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反腐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难题在于,反腐倡廉的社会文化资源相当短缺。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将反腐败上升到反腐败文化的高度,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大的基础性课题。  相似文献   

9.
论廉政人格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规范(他律)仅仅是反腐败斗争一个方面的努力。要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反腐败工作,让任何握有的权力的人不仅不敢腐败,也不想腐败,还必须要与公职人员的廉政人格修养(自律)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当前,腐败发展形式多样,腐败的原因也有多种,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征.深入分析当前腐败的形式和成因,探究应对策略,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腐败.  相似文献   

11.
反腐败教育应关注"前腐败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林 《新视野》2005,(5):48-50
对与己无关的腐败沉默,对与己有利的腐败容留,这也许是反腐败最棘手的习惯势力."前腐败心理"是腐败发生之前的常人心理,既是诱发腐败的内在动因,也是容忍腐败的外部社会心理基础.其特点如攀比中的心理失衡,亲情中的价值超重,从众中的违法乱纪,公私交织中的混水摸鱼等等.谴责与己无关的腐败分子易,谴责与己相关的"前腐败心理"难.反腐败教育的重点,应关注官员和公众的"前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12.
对高薪养廉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对公职人员实行适当程度的高薪有助于养廉,但是这个高薪也不应是显失公平的高,否则不但由于边际效应使其成为不经济的做法,而且也容易引发社会敌对情绪,不符合高薪养廉的本意;而且高薪养廉制度有它天然的局限性,所以不能把反腐败的重任系于高薪养廉一身.惟有发挥廉政系统工程的合力,才能建成廉洁高效的公共权力部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并将此作为未来反腐败实践的重点;但国内学者对公众行贿意愿的议题却鲜有研究和讨论。因此,深入探讨公众行贿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能够为以社会公众为切入点的反腐败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在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通过对河南省居民的调查分析发现,公众腐败容忍度在公众行贿意愿的诸影响因素中发挥了双重中介效应。一方面,反腐败绩效不会对公众行贿意愿产生直接影响,却通过影响公众腐败容忍度对公众行贿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另一方面,公众腐败容忍度在腐败经历与公众行贿意愿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强化对行贿行为的惩处、完善行贿黑名单制度、涵养社会廉洁文化氛围、深化反腐倡廉宣传以有效降低公众腐败容忍度,就成为抑制公众行贿意愿的重要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4.
黄心华 《求实》2005,(6):65-67
腐败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古今中外历来都有.近几年来,我国加强反腐力度,反腐措施愈来愈严厉,反腐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腐败事件仍层出不穷,腐败由个案向窝案发展,由官场腐败向大众腐败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人们开始从新的视野即文化的角度来关注腐败问题.反腐败不仅需要制度反腐,更大程度上还要在社会中形成防止腐败蔓延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预防、制止腐败,即文化反腐.  相似文献   

15.
廉政信用机制:网络时代反腐倡廉的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的反腐败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在前期相关经验基础上建立一种具有最容易操作和执行的杠杆的新机制——廉政信用机制是一种反腐败方式的创新。该机制以网络时代信息和信用两大要素为杠杆,建立廉政信用档案,记录领导干部的三类信息,并及时向社会披露,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信用等级。然后以信用等级来调控领导干部的行为,使得他们在信用等级的可感知压力下,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这样能使反腐败工作信息网络化、操作明细化、参与民主化和效能优良化。  相似文献   

16.
任何国家在社会转型时期都存在着利用公职、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我国也是如此.我们必须通过建立高效、独立的反腐败机构,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以及改革体制等措施,彻底根治腐败.  相似文献   

17.
朱文鸿 《实践》2010,(4):55-56
<正>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反对腐败,对贪官污吏从不姑息。但反腐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既要有持久作战的思想准备,更要有刻不容缓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实  相似文献   

18.
徐洪波 《学习论坛》2006,22(8):20-22
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是指导、规范和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章程.以学习、贯彻党章为契机推动制度、机制反腐,是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固本之举.要以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为着力点,深入研究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面对人性中私欲的一面,仅靠道德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只有通过严格的法规制度加以遏制;权力腐败的规律和特点告诉人们,遏制权力腐败,必须对权力进行科学分解、科学设定制度特别是进行刚性的制约,使之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19.
何平 《求实》2012,(Z1):89-91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反腐败力度,反腐败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腐败问题却仍然突出,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严重动摇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也将被葬送。本文通过深入调研,认真、客观地剖析国企腐败案  相似文献   

20.
陈答才  吕越颖 《求实》2017,(5):66-78
近年来海外研究关注了中国腐败现象和反腐败斗争的多方面内容,不仅涵盖国内腐败的定义、特征、成因及腐败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系,还对中国反腐制度、方式、机理、效果、发展方向以及群众的认同程度等作出分析,这些研究关注到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并将相关研究纳入到宏观的治理格局之中,但较少能够产生中国本土化的理论,其支撑材料也有存疑之处。在研究方法上,海外研究偏好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等实证性方法,但存在一味追求"科学化"的倾向和一些重要研究范式的缺失等瑕疵。未来的廉政治理研究应在继续拓展视野的同时逐步发掘本土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