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农民工与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两重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英  孟艳春 《求实》2004,1(3):59-6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传统工人阶级中又增加了新成员。但是 ,由于体制方面的缺陷 ,农民工所应享有的经济权利及社会权利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从而造成农民工与传统工人阶级之间的差异、对立和矛盾 ,导致目前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两重化。农民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过渡性群体 ,他最终会融入工人阶级队伍之中。  相似文献   

2.
人口城镇化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关键看就业。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越来越多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业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从安徽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入手,分析其自身、政府的体制机制、政策和市场等因素,探寻改革政府主导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通过"顶层设计",以市场为导向,力促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力促农民工的城镇"四融入",详述安徽人口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为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农民工居住空间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解决农民工的居住空间问题对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与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我们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队伍迅速壮大,但第二产业部门的“产业工人”人数比重下降,第三产业部门的“服务业工人”比重大幅度增加;分布在公有制企业的工人群众已占少数,多数已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由于实际退休年龄的大大提前,工人阶级大幅度地年青化;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阶层和管理者阶层不断扩大,工作比较固定的“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中的庞大新阶层;工人阶级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产业工人阶层的经…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中国的新产业工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群体。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有利于加速我国的产业化进程和农业结构调整,走出对“农民工”的认识误区,从宏观政策上提高其地位和待遇,推动其向工人阶级的转化,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所谓农民工,是指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企业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的一种社会群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进城"打工农民"或农民工人.从身份上说,他们是农民,从职业上说,他们又是工人.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是作为一种亦农亦工,非农非工的城市"边缘群体"存在的.对于这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我国政府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农民工的研究一直没有脱离"农民工是农民"的窠臼,政府在解决农民工问题时也总是把政府的立足点放在"农民问题"上,农民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事实上,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农民工正在向工人阶级转化,已经具备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欲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农民工的阶级属性,承认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004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做出"农民工是我国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新论断不仅是适宜的,也是非常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浅谈工人阶级队伍内部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现阶段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内部结构的变化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职业身份的多元化。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从事操作性体力劳动的工人的界限,其成员构成非常广泛,一切以工资收入为主,从事非农劳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都是属于工人阶级的范畴。这使工人阶级队伍内部结构复杂化、多样化,形成了基于不同社会分工的四个部分: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的白领工人、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国家和企业的管理干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干部和管理人员都是工人阶级队伍的组成部分。 第二,从体力劳动者为主向脑力劳动者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使中国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民工正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从业人数总数的57.6%,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到68%,在建筑业中占到近80%.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餐饮业,农民工占从业人数的52%以上.农民工创造了巨大的城市财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农民工的职业身份是工人,户籍身份却仍然是农民.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工人阶级队伍状况如何,在社会利益格局调整中工人阶级处于什么地位,已成为党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高度重视社会大变革时期和利益格局调整中工人阶级队伍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探索应对措施,巩固执政党的阶级基础,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党和政府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所推行的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重大举措,人口城镇化作为其核心内容,正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成都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人口重镇与新型城镇化改革先行者,在其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应当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抓手,着力于营造良好的经济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半城镇化现象仍然存在与新生代农民工持续增加等问题,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社会权利与身份认同,进而促进人口城镇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2.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谭光定 《探索》2005,(2):181-183
我国的司法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设计者和实施者都面临共同的困惑:在共产党执政前提下怎样构建司法独立体制。法官独立作为司法独立的核心内容,自然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对这一被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出了在共产党执政前提下如何构建法官独立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社区养老服务已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特征,无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还是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指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贫困问题是令人十分担忧的重大问题之一,而贫困的消除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扶贫方式的选择是我国政府财政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当前,政府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财政分配制度,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等措施,来逐步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16.
论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不分的弊病很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实现党政职能的科学分开。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理顺党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等之间的关系,以期实现党的领导和发挥国家政权机关职能作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必须“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要有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党政关系是我国发展民主政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经长期探索,至今没有彻底解决.思考我国的党政关系必须从新的视角注入新的理念.从政党比较的视角,通过与自己历史比较、与本国现实比较、与苏共比较、与西方政党比较,进一步认清我国党政关系特点、本质和基本思路,是研究我国党政关系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20.
党内选举失真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党内选举中存在种种失真现象 ,由此构成对干部权力合法性的严重挑战。要提高党内选举质量 ,应该以改革和完善党内权力结构为前提 ,以构建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为关键 ,以实施“城市带动农村”战略为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