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一、行政编制法的提出,是人们长期以来寻求稳定我国编制途径的思考结果建国以来,我国行政编制始终处于失控状态。虽多次试图改变,但跳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机构越简越多,人员一再增加.由此产生的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泛滥,财政负担沉重等固疾,严重影响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实践说明,行政编制本身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扩张的力量。原因很简单,就编制而言,一个真正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对其本身编制有一种自律作用,即自我调节和控制  相似文献   

2.
行政机关与立法和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制度的国家里是不同的。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是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原则来互相制衡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政府不是法律的主宰,而是法律的臣仆和保护人,政府的第一准则就是使法律的执行和法律一致。美国现代学者迦纳在他的《政治科学与政府》一书中写道:“行政机关的主要职务则不在于议事,而在于执行立法机关与制宪机关所表示的国家意志和法院所解释的国家意志。”资产阶级学者关于行政机关性质的观点,虽然由于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阶级的局限而不尽科学和不太完善,但是,他  相似文献   

3.
行政规范法律地位的制度论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制度上简要分析了围绕行政规范法律地位所展开的争论以及司法界的态度 ,区分了法源和“依据” ,论证了判断行为规范是否属于法源的标准 ,认为法定解释性行政规范是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其他行政规范并不具有法源地位 ,非法源性行政规范可以作为具体行政行为和司法裁判的依据但应接受司法审查和合法性检验 ,且这种审查可在民事、行政和刑事诉讼中而不限于行政诉讼中进行 ,目的在于摆脱行政规范在目前既不被当作依据又不能名正言顺地接受司法审查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法人分支机构法律地位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人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是我国民法理论和民事立法实践中的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所调研的情况具体分析了法人组织与法人分支机构在法律地位上的差异。认为,法人分支机构不享有法人资格,但有权从事各种民事活动,成为其所参与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成为民事诉讼主体,而且民事责任则最终应由其所属法人组织承担.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5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被告虽同属行政机关,但它们彼此仍有差别.对后一种情况中的复议机关的法律地位如何理解,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我们主张,经复议机关复议的行政案件,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应以复议机关和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被告.理由如下: 一、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向行政机关申请复  相似文献   

6.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是被告”。这项规定明确地把维持原行为的复议机关置于行政诉讼外的法律地位,它意味着复议机关只要作出维持原行政行为的裁决,就可置身于行政诉讼之外。而不承担行政诉讼产生的法律后果.这样规定是否妥当,有必要加以探讨。我们认为从法理上分析,维持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在行政诉讼中是处于被告  相似文献   

7.
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行为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关于行政规章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效力问题,不但在理论界有分歧,在实际部门也有些不同看法。本文试就此作初步探讨。一、行政规章的内涵我们目前所说的行政规章,通常是指《宪法》第九十条第二款规定的“各部、各委员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中的规章。行政规章,简单说就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高等学校在代表国家实施公共行政权力时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其在对待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时,应依法行政。针对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立法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寄望于我国法制进程的不断发展来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充分、全面地为公民提供适当的行政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高等学校在代表国家实施公共行政权力时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其在对待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时,应依法行政。针对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立法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寄望于我国法制进程的不断发展来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充分、全面地为公民提供适当的行政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0.
行政机关败诉的客观原因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武  王东风  石泉 《行政与法》2005,(12):80-81
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败诉的客观原因是指行政机关因为自身所作行为在客观上存在错误而导致最终败诉的情况。主要包括因证据不足、程序违法、适用法律不当、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五方面,对以上原因进行法律分析,有助于更好的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就是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义务一致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是明显的,比较容易理解.但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的体现不明显,尤其是我国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的权利义务如何体现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就需要认真探讨.本文就是着重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世界各国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领导制度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对这些行政领导制度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比较,分析其异同,找出其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此作些初步探讨。一资产阶级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领导制度,按照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划分,可分为合议制和首长制两种。 (一)合议制。合议制指最高决策权是由一个若干  相似文献   

13.
学校的事业单位法人性质使其具有公益法人属性。学校的诸如颁发学位证、毕业证、开除学生等教育管理行为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然而,在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中,学校的行政主体地位却倍受置疑;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也未就学校的行政主体地位作出明确规定。尽管法理学说、少数司法判例肯定了学校的一些教育管理行为属于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但作为成文法系的我国,在判断学校的主体性质时唯一的依据只能是现行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渐深入、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的经济合作形式出现了,这就是某些行政机关与企业的经济合作.某些行政管理机关在国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尽快地开发建设本地区的公益事业,引进企业的资金和技术、设备,与企业进行经济合作,例如,武汉电信管理局与北京某大集团公司合作建立武汉无线电话网,一些城市的广播电视局与企业合作  相似文献   

15.
行政主体在我国本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仅仅是行政法学中的一个学术用语。行政主体是我国学者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的概念,这一引进的术语在我国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着明显不同的含义和适用范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行政主体的多元化,现行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存在一些模糊与歧义。文章以法国为例对中外行政主体法律地位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行政主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对我国行政主体法律地位的完善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第 1条  1 992年 1 1月 2 6日的第 30 /1 992号法———《公共行政机关法律制度及共同的行政程序法》修订如下 :一、第 3条 总则1 .公共行政机关完全依据宪法、法律及法规客观地为总体利益服务 ,并根据效率、级别、非集权化、非集中化及协调原则进行。同样 ,在其行为中必须遵守善意及合法信任原则。2 .公共行政机关根据合作和协作原则处理相互间的关系 ,并按照效率及服务于公民的原则进行活动。3.在全国政府、自治区政府部门及组成地方行政的部门领导下 ,各公共行政机关应为实现法律和其它法律秩序所规定的目标而行为。4.各公共行政机关通…  相似文献   

17.
刍议行政机关行政诉讼第三人地位之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行政机关能否以第三人身份参加行政诉讼,理论界向来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司法实践也一直为之困扰。回溯行政机关行政诉讼第三人地位之研讨,不可忽视的是,早在行政诉讼立法过程中,即已存在行政诉讼是否存在第三人的争论。①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同提起诉讼的具体  相似文献   

18.
二十四、第107条目标与种类1.如果手续行为直接或间接决定事务的本质,造成无法继续程序,对权利和合法利益产生无保护能力或损害,利害关系人对裁决或上述手续行为提出上诉及恢复原状申诉,本法第62条及第63条所规定的无效可取消理由均可成立。利害关系人可引证对其他手续行为的反对,以便在结束程序的裁决中受到考虑。2如事务时特殊性有此要求,在某些情形或部门范围内,在尊重本法在任何行政程序中都对公民和利害关系人所确认的原测、保障及期限的情况下,并在集体领导机构或不受级别限制的特别委员会面前,法律可将别的反驳要求性质、…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评价制度通过对评价原则和具体指标、程序的设置,对评价结果进行诊断,并伴随奖惩措施的强化,能有效地约束行政主体在合法、合理以及可操作的范围内行使行政职权,以激励和推动行政主体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行政行为的质量和水准,从而达到自我规范,实现和谐社会的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20.
杨晚香 《政府法制》2006,(11):34-35
概述实现和谐社会目标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必须转变其行为方式,成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才能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而政府行为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行政公开。行政公开可以满足公民的参政议政意愿,预防和控制行政权力的滥用,提高行政行为的可接受性。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行政公开的法制化程度还远远不够,与其他行政程序立法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公开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还远远不够。实践中,行政公开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