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下眼     
《民主与法制》2014,(20):7-7
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 7月1日,日本执政的自民、公明两党就安倍政府提交的解禁集体自卫权相关决议案达成一致,集体自卫权的行使范围包括与日本有亲密关系的国家遭受了外敌攻击,事态危及日本国民生命和国家存亡,日本可以行使有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武力。  相似文献   

2.
资讯     
<正>事件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日本政府7月1日通过了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內阁决议案,这意味着日本战后以专守防卫为主的安保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当天通过的内阁决议案推翻了日本历届内阁遵守的"自卫权发动三条件",日本政府称,决议案的通过并不意味着日本自卫队可以马上行使集体自卫权。  相似文献   

3.
《时事报告》2014,(8):61-61
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 7月1日,日本政府召开临时内阁会议,通过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案。——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中方反对日本方面蓄意制造“中国威胁”,以此来推进日本国内的议程。我们要求日本方面切实尊重亚洲邻国的合理关切,谨填处理有关问题,不得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不得损害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相似文献   

4.
安倍政府领导下的日本已经成为了亚洲地区安全形势紧张的主要制造者。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将使目前的东海和南海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甚至推动亚洲出现新的军备竞赛。  相似文献   

5.
7月1日,日本自卫队成立60周年之际,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案。日本战后以专守防卫为主的安保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因为,二战投降后日本制订了“和平宪法”,在“和平宪法”下日本收获很多,用于“大炮”的资金被用来购买“黄油”,“经济立国”之路极为成功。然而,半个多世纪后,日本首相安倍却踏过“红线”,透支民众的和平“红利”,注销了和平“账户”。  相似文献   

6.
侯涛 《当代广西》2014,(17):62-62
正日本安倍政府不顾邻国反对强推解禁集体自卫权,美国表态支持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就在20多年前,美国却把日本当成头号假想敌,当时日本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使美国深感不安,自卫队内部少壮派抬头更使美国担心日本"军国化"。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前防长卡斯帕·温伯格等军事专家甚至提出"第二次美日战争"的设想。日本成美国"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今西方国家中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完善的共产党组织,日本共产党在经历了后冷战时代的一系列"阵痛"后,在2013年至今的日本一系列国会和地方选举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较快的复苏与发展,并针对安倍政权的右倾化政策展开了积极斗争。2015年以来在安倍政权加紧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背景下,日共提出了以"废止战争法,恢复立宪主义、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为目标的"国民联合政府"的构想,提出了撤销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会议的决定、恢复对国民的尊重和冻结《日美安保条约》等主张。日共需要通过完善自身组织建设,加强同其他在野党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广大普通大众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联合政府"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苏晓晖 《时事》2015,(1):23
2014年7月1日,日本政府决定解禁集体自卫权。踢开日本政府为此扔出的各种自欺欺人的"概念烟雾弹",实质说来,它赋予了日本军队在国际争端中开枪的权力,这是日本右翼势力苦心追求多年的"重大成果"。解禁集体自卫权让日本《和平宪法》名存实亡,它是对原先宪法中"永远放弃发动战争或以武力威胁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今西方国家中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完善的共产党组织,日本共产党在经历了后冷战时代的一系列"阵痛"后,在2013年至今的日本一系列国会和地方选举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较快的复苏与发展,并针对安倍政权的右倾化政策展开了积极斗争。2015年以来在安倍政权加紧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背景下,日共提出了以"废止战争法,恢复立宪主义、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为目标的"国民联合政府"的构想,提出了撤销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会议的决定、恢复对国民的尊重和冻结《日美安保条约》等主张。日共需要通过完善自身组织建设,加强同其他在野党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广大普通大众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民联合政府"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日美同盟由于失去了共同的军事对手以及在其他领域出现分歧而经历了一段"漂流期"。《日美安全保障共同宣言》发表后,日美同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缓解两国矛盾的同时,加深和拓展了该同盟的深度与广度。在此过程中,日本借机增强了军事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国内军国主义势力也逐渐兴起。从某种程度上看,日本在冷战后日美同盟的调整过程中不再仅仅扮演美国的追随者,而是试图以主导者的角色引导美国,配合其实现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新闻闪回     
《观察与思考》2007,(8):10-11
跨行查询收费被叫停;伊朗启动3000台离心机;日拟解禁集体自卫权;英伊水兵事件;乌克兰政局再陷危机。  相似文献   

12.
月览天下     
《小康》2013,(2):10-15
十年"寒"窗2013年1月8日,寒气逼人,浙江桐乡东方学校一年级教室,一名新居民的孩子在凝神听课,那双冻裂的小手令人过目难忘,没有暖气的南方,湿寒逼人。(上图)倍加强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期频频就钓鱼岛问题放出狠话。与此同时,安倍内阁一方面加强与美国和北约的沟通,加快修改和平宪法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步伐,种种迹象表明,安倍在对华关系上的态度日趋强硬。(中图)父子誓言当地时间2013年1月3日,美国华盛顿,新一届美国国会开幕,参众两院议员宣誓就职,众议长博纳获得连任。图为参议员Chris Murphy抱着自己的孩子向副总统拜登宣誓就职。  相似文献   

13.
安倍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倍内阁开张伊始即在外交上展现了一些新思维,对其前任小泉政府的外交政策作出了一定调整,其外交理念与行动趋向柔性、务实,并初显成效.由于安倍与小泉同属日渐保守的自民党,政治上有着血缘关系,其外交政策实质性区别不大.安倍在外交上难以突破一些根本性的局限,日本外交也难以有重大改观.  相似文献   

14.
<正>安倍谋求"脱离战后体制",让日本人"对日本历史、文化有一种骄傲感"的民族主义理念,已经影响到日本的内政外交及政策制定在日本民族主义日盛的形势下,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以否认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摆脱"战后体制"、制造周边领土纠纷、修宪和强化日美同盟等方式追求日本国家利益,已经成为日本安倍等保守势力谋求的政治与外交主题。安倍上台伊始就明确表示修宪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力图改变战后体制意愿十分明确。在安倍看来,修改"和平宪法"是日本成为  相似文献   

15.
政经人物     
<正>安倍晋三:宣布辞去首相职务9月1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日本首都东京的首相官邸会见记者,正式表示辞职。在安倍表示辞职后,以麻生太郎干事长为中心的执政党自民党将着手推举安倍后继人选问题。虽然自民党在7月29目的参议院选举中遭遇惨败,但安倍还是选择了继续执政,并在8月27日改组了内阁,  相似文献   

16.
漫新闻     
《小康》2017,(23)
<正>1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拿什么拯救支持率?日本国会众议院7月24日再次对加计学园丑闻进行审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接受质询,但审查仍未取得实质进展。上百名日本民众当天到国会前举行集会,要求安倍内阁立即下台。日本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当天审查加计学园丑闻,安倍以及前  相似文献   

17.
本政府日前拟定于今年秋天为遇刺身亡的前首相安倍晋三举行“国葬”(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对此,日本各界反应不一,日本共产党等在野党明确表示反对。编者注)。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仅为前首相吉田茂一人举行过“国葬”。由此能看出,安倍晋三对日本政治的重要性。那么,失去安倍将给日本带来怎样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白安倍代表的政治力量及其主张的源流。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各方反对,悍然走进供奉着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安倍此举,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味和浓厚的火药味,针对中国的用意昭然若揭。日本是“二战”的发起国和侵略者,安倍深知其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必然遭致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反对,引发外交与政治的连锁反应。即便如此,他仍然一意孤行。诡异的逻辑背后,是日本扭曲的国内政治需要和不合常理的政治需求。  相似文献   

19.
《上海支部生活》2007,(1):50-50
据《环球时报》报道,日本内阁府2006年12月9日发表的“外交舆论调查”显示,认为日中关系“良好”或“基本良好”的比率达21.7%;对中国有亲近感的占34.3%,较前上升1.9%。日本媒体在其报道中纷纷惊叹这是“时隔4年日本国民对华好感首次出现上升势头”。《日本时报》10日的报道直接将这个结果与首相安倍联系起来,称“民众对中国的情感有了一些好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首相安倍10月的北京之行”。两国专家认为,这无疑是两国关系向“良好”转化的“信号”。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以前,菅直人内阁因为政治献金等等问题麻烦缠身,民调支持率日渐下降。根据日本近年来政坛的习惯,菅直人内阁已然成了弱势内阁,离被迫辞职为期不远。然而,意想不到的“3t1r大地震的来临,日本国家面临严重的地震、海啸、核泄漏大灾难,日本国民和各个政治党派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停止政治内斗,转而进行全力救灾。因此,大地震成了成全菅直人内阁继续执政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