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月二十三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外学生国际形势讨论会在北京大学勺园会议厅举行。这次讨论会,既是国际政治系为外国留学生所开设的"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课程安排之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中外学术交流活动。选修这门课程的全体留学生、国际政治系部分研究生近30人参加了讨论会。美国访问学者.《世界知识》杂志和《理论信息报》的记者也参加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发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变化。作为现实的一种折射,国际政治研究也有不少新的课题与新的困惑。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无疑是国际关系最新发展的主要动能之一,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自然也是国际学术共同体里面特别值得重视的一部分。从本期起,本刊以"专访: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政治的发展"为题设置专栏,由编辑部特约记者以访谈方式,邀请相关学者,就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政治学界不同领域的主要成就和问题,现状与前景进行归纳、梳理和展望,以便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的整体画面和最新动向,促进中国国际政治学界的内部沟通并加强与外部的交流。21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那么,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如何?后冷战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了怎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中国的外交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毅就上述议题专访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存刚。王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目前正在撰写专著《国际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视角》。  相似文献   

3.
国际关系理论是对国际体系运行状况、运行规律的一种抽象性说明和解释。由于学者都是基于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来进行理论思考,因此,一国所诞生的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由于历史的变迁,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多次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国际体系运行的理论认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要么与西方国际体系隔绝或者孤立,要么是西方体系的配角,中国没有对国际体系的原创性思考,因此也谈不上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角色,这为中国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关系"核心问题"及随之而来的"问题组",从而给中国学者的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理论创造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如果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能够进一步完善学术制度,并深入探索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行为特征及其带来的国际后果,中国学者有可能继美国学者和欧洲学者之后为国际关系学科贡献巨大的知识财富。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础。其对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有助于研究者理解现时代的国际问题;可以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灵感;历史学还具有借鉴功能并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当然,纯粹以历史方法研究国际关系也有其局限性,只有和国际关系的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历史研究才能更好地为国际关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学界的一种新气象。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特别是世界史学者有意识地跨越学科界限,参与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来,为当今世界问题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为崛起中的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那么,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的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状况何如?如何评价这一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如何看待其未来发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刘德斌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史、英国学派理论和公共外交等,著有《美国世界战略》和《撒切尔夫人传》,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二版),主译《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等。  相似文献   

6.
正《国际展望》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的国际关系类学术刊物,主要刊发有关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大国关系、区域合作、全球治理、领域外交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国际展望》遵循文责自负原则,所刊文章并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编辑部的立场和观点。《国际展望》所刊文章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等收录,本刊所  相似文献   

7.
国际关系理论是学科的思想积淀和知识根基,其研究状况直接反映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整体发展面貌和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国家实力和地位显著提升等外部力量推动下,中国国际关系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对理论创新的需求和呼声愈发强烈。最近几年,中国学者构建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已经产生了一些初步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那么,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理论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出现过哪些重大理论争鸣?当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存在着哪些缺陷和不足?如何看待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主张?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马骦专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刘丰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和东亚国际关系,专著《制衡的逻辑: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译著《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没有应答的威胁》《新古典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活跃学术气氛,国际关系研究所组织了“国际问题论坛”,不定期地邀请校外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来作报告以及同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座谈。1997年3月20日和4月3日,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阎学通博士以及总参二部某局局长陈小功先生分别就“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与“中美关系”作了专题报告,并且与教师、研究生进行讨论。现将两次报告和讨论的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相关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有必要进行阶段性总结。如何看待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缘起与发展?如何评价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知识贡献?既有的理论研究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改进空间?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刘毅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野教授。田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著有《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一种交易成本的视角》《国家的选择:国际制度、国内政治与国家自主性》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日本国际政治学会所编第四卷《日本国际政治学:历史中的国际政治》可以看出,国际政治学在很大程度上以历史研究为基础,但特定课题本身就是历史,例如,对东亚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研究。国际政治学多以历史上的外交或国际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尽管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外交史研究逐渐势弱,而且受社会史影响较重,但国际政治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合作却日趋密切。  相似文献   

11.
认识和研究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因素,既要从宗教的特殊属性尤其是构成要素出发理解宗教因素,又要将宗教因素融入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之中。而宗教因素通过与群体认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实体的结合,广泛地介入到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乃至全球治理等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之中,进而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进行研究,取得很多开创性的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促成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中国元素的增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研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取得了哪些成绩?其中,中华经典国际关系研究有何特别之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能助力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国学派的构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研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是否一定要突破既有的理论框架?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注意什么?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信岩呈专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潘忠岐教授。潘忠岐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对外政策与战略、中美与中欧关系、中华经典国际关系等,著有:《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针锋未必相对:战略思维与中美互动的对弈逻辑》《国际政治学理论解析》等。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又称国际关系学,它是一战后最先在英美形成为独立的学科,这与它们当时的国际地位有关。二战后,出现许多学派,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名称到研究方法也不相同,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中。在苏联,六十年代还没有建立国际关系理论,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持完全批判的态度。七十年代苏联才开始研究,并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是"分析评价和预测国际形势发展、制定对外政策和战略的理论基础。"现称"这个理论正处在创立和发展的初期"。积极创建我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已成为实践中提出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因为战后,国际政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际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严峻多变,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与新问题,旧的理论已不能解释。再则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在对外政策上也有重大的调整,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对外关系有很大的发展。这也需要从理论上论证与说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关系研究一直被看作是社会科学中世俗且具实证性的研究领域,宗教及向来与国际权力体制没有关系的非国家行为体———各种类型的宗教组织在其中难有一席之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宗教的政治化趋势及国际关系的"宗教回归",尤其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世俗媒体和学界对国际关系中宗教作用的传统看法,引发和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甚至"范式转移",使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和增长点。那么,如何评价全球宗教复兴对当前国际关系的冲击,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有何特点?我国宗教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涂怡超专访复旦大学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徐以骅教授。徐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宗教与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美国宗教、中国基督教等,著有《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和外交》等。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三十年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国际学术界似乎形成了某种共识: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正在改变着国际关系研究中“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这种二分法;在过去十多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中,学者们也逐渐意识到,IPE正在改变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议题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国际展望》2013,(4):143
《国际展望》是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关系类学术双月刊。该刊自转刊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和厚爱。为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理念,诠释中国对外政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介绍最新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国际展望》编辑部今特向国内外从事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公开征稿。  相似文献   

17.
约翰·赫兹最早提出了"安全困境"的概念并形成了理论体系。借助无政府状态下国际关系的"国内类比",他最早明确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体系结构要素,并且强调国家间关系无关人性善恶,主要在于客观存在的国际体系特征,由此否定了经典现实主义关于国际关系必然冲突的悲观论调,为国际合作预留了空间。通过分析核时代的国际特征,赫兹将"安全困境"细化为"核武困境"和"生存困境"两种不同的类型,对应提出了"护持"和"普世主义"的理论应用,既给出了如何应对传统安全问题的办法,也对当下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启示性。冷战结束后,"安全困境"理论运用有从国际领域扩大到国内领域的趋势,它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议程、研究范围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国际展望》是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关系类学术双月刊。该刊自转刊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的关注和厚爱。为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理念,诠释中国对外政策,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分析国际局势变化,介绍最新国际关系理论,促进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国际展望》编辑部今特向国内外从事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公开征稿。  相似文献   

19.
大国关系往往决定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国际秩序的基本规则,因而成为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部国际关系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大国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国际关系基本格局与国际秩序基本规则的形成、维持、调整与再形成的历史。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如何牢牢把握时代的主题,积极推动当今世界不合理国际关系的变革,有力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是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20.
国际关系学者希望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国际关系现象分解为几个相对容易清楚界定的变量,然后通过对这些变量的取舍来构建解释国际现象的因果机制。①但是,国际关系研究究竟应立足于何种分析层次,是国际关系学者探讨较多也较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国际关系研究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