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本文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入手 ,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指出我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选择城乡同时吸纳的模式 ;加速城镇化步伐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 ,提高农民素质以及进一步搞好乡镇企业 ,应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限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银星 《新长征》2006,(8):52-53,64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古今中外,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甚至已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李丽 《实践》2007,(5):28-29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政府正确引导、积极推动我区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是增加广大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也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我们在加速推进新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素质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立足新疆的区情,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昌吉州从1993年开始进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十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依据调研数据,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昌吉州经济社会的影响、制约昌吉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加快昌吉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化解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如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倾斜性;兼业型;粗放型;布局分散、结构低、层次重复;剩余劳动力由隐性变为显性再到转移;多层次、多样性;不平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减弱;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欠发达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社会体制约束;制度法规约束。  相似文献   

7.
加快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键在于寻求符合省情的转移出路。从根本上讲,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要在发展生产力和推进城乡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在城市和农村开拓出路。就我省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的发展潜力看,,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城市只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小头,而大头还要靠在农村开拓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这方面的途径也很多,如发展乡镇工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等,这些已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是想强调在农村开拓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条出路,即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十一五”乃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但是,农村中目前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如果全部沉淀在农村,无法转移,不仅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给农村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农村目前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选择是一种市场行为,他们是就地消化,还是流向附近城镇或到异地大中城市,主要是由其自身机会成本、比较利益和行为偏好决定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鼓励、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转移方式和模式上,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关系到农业的发展 ,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民的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 ,“三农”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从目前形势来看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转移速度、转移渠道和转移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落后、收入较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收入较高的地区转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的推动力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对贵州加快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推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贵州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年增多。据省农调队调查测算,1994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达715.2万人,比上年增加29.1万人,增长4.24%,剩余率达46.0%。据对29个  相似文献   

12.
王爱民 《奋斗》2004,(3):22-23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4.85亿人,剩余劳动力大约在1.75亿人左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见这不仅是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个严峻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3.
积极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中国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经演变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而现实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十分艰巨,任何单一政策都难以奏效。我们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等是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即农民工进城问题,是一个关系农民生存和就业状况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农村人地矛盾能否缓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稳定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当前要紧密结合省情,从实际出芡,加强对策分析,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15.
"外推力"和"内拉力"及其互相作用是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尽管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成功地实现了一亿多人的大转移,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目前,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加速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这应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全省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共有4015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14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而199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173万余人,仅占当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2%左右。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在“民工荒”背景下,文章首先简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阻碍转移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转移和如何转移是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是: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素质偏低等。  相似文献   

19.
长春市要转移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发展模式上,必须坚持农业内部转移和农业外部转移相结合、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分业转移与兼业转移并举的复合型转移模式.通过这种多层次、多途径、多方位的转移方式逐步缓解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