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引咎辞职"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丽贤 《探索》2006,(3):177-179
随着我国官员"引咎辞职"实践的不断深化,引咎辞职制度在我国也初步建立.该制度的建立有其深厚的法理基础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对我国官员"引咎辞职"的现状分析,找出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我国官员"引咎辞职"制度的完善之路营造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对"引咎辞职"的标准进行必要的量化;完善"引咎辞职"的适用程序;完善"引咎辞职"者的权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引咎辞职入法的制度伦理向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咎辞职入法是新近全国人大审议的《公务员法草案》的一大亮点,这一制度的道德基础包括制度伦理和官员道德两个方面的内容。引咎辞职实施推崇的是政府官员承担政治责任时的道德自律,但在我国,由于政治文化缺失和制度供给不足,引咎辞职制度的法律化、规范化却是当前我国的现实选择。作为首部规范我国人事管理的法律,引咎辞职入法体现了制度伦理和官员道德的有机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谐政治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民主,而民主政治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另一个方面就是作为权力的主体的官员道德建设.官员道德问题并不是个新问题,是个古今中外都倍受关注的问题.在古代中国奉行的是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轴心的道德自律原则;在西方社会则是以制度监督为主的道德他律.2002年开始实施引咎辞职以来,一批官员相继引咎辞职,再次把官员道德建设问题置于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官员道德建设问题就是要坚持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引咎辞职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思考引咎辞职问题,可以从文化角度切入.引咎辞职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制度文化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它内含的文化精神是政府权责统一的行政文化、官员知耻尚荣的道德文化和尊重民意的公民文化.进一步完善引咎辞职,在政治文化上,要推进政治公开与舆论监督;在道德文化上,要提高官员的责任政治意识;在社会文化上,要破除官本位的落后思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官员问责制经过很长时间的建构,内容与形式都在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引咎辞职是我国近期政治实践中的新亮点,并掀起一场问责风暴。引咎辞职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突破使得官员问责制在理论上和制度上不断地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咎辞职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建立责任政府和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改变政府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为官状态,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但是,引咎辞职作为一种弹劾制度的引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靳敏行在《南方月刊》(广东)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2005年底一场让哈尔滨全城停水近5天的水污染事件后,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解振华的请辞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一个正部级官员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而引咎辞职,解振华可以说是第一人。而这样的高级领导干部引咎辞职,也使我国政府“行政问责”的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些年来,他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到了环保事业上。”解振华辞职获准的第二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对媒体称,“但中国政府对官员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工作出现了重大失误,在去留问题上,功不能抵过。”当…  相似文献   

8.
和谐政治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民主,而民主政治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另一个方面就是作为权力的主体的官员道德建设。官员道德问题并不是个新问题,是个古今中外都倍受关注的问题。在古代中国奉行的是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轴心的道德自律原则;在西方社会则是以制度监督为主的道德他律。2002年开始实施引咎辞职以来,一批官员相继引咎辞职,再次把官员道德建设问题置于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官员道德建设问题就是要坚持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崔亮 《廉政瞭望》2004,(5):16-16
国务院刚刚处理了三起特大安全事故,相关责任人先后引咎辞职。一时间,“引咎辞职”、“官员问责”等成了舆论关注热点。余响犹在耳,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和江西油脂化工厂又分别于15日、20日发生氯气泄漏事故。这两起事故是不是责任事故?会不会又有人要引咎辞职了?人们在分析,在思考,在关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初始建构与效能提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创新  赵蕾 《探索》2004,(5):44-47
官员问责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行制度与行政道德之间的空白,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政府责任以及官员任职理念的思考。引咎辞职及其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官员问责已经逐步从个案走向了制度化操作层面。当前,建构制度化的官员问责体系的关键在于,强化异体问责力度,厘定官员问责标准,完善行政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王能昌  岳贤猛 《求实》2007,1(11):23-25
当前我国在实施"引咎辞职"制过程中注重制度化建设,而忽视其中的道德因素,这不仅在认识上容易对"引咎辞职"产生偏差,在实践中也不利于"引咎辞职"制的完善与发展。因此,解析"引咎辞职"在动力机制、责任承担机制、触发机制和出路机制的道德内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问责制实施的制度解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包括两名政府高官在内近千名官员由于在防治"非典"过程中出现重大错误而被罢官免职,标志着问责制在中国的诞生.2004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推动下,有关官员被问责的事件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体上.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亲自听取监察部关于中石油重庆开县"12·23"特大井喷事故、北京密云县"2·5"特大伤亡事故、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3起责任事故的调查处理情况.在这3起事故中,共有68名责任人受到处理,其中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3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及组织处理55人.这三起事件负有领导责任的第一责任人中石油总公司总经理马富才(部级)、吉林市市长刚占标、北京市密云县县长张文为此"引咎辞职".此后,各地方政府相继对一些重大事故实行问责.问责制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彰显出来,更加坚定了人们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引咎辞职制度作为现行的行政监控机制的补缺,它是在官员的行为有过失或不当,但是没有触犯法律,也没有违反党政纪律,难以追究其责任时的一种补位的制度安排,从而使得官员的行为被完整地置于监控之下.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在中国政坛,由于“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发生重大事故后,往往只是处理直接责任人,相关领导干部没有人主动承担责任,常常以“集体负责”、“交个学费”不了了之,官位照坐,乌纱照戴。如今实行了引咎辞职制度,使那些“太平官”们不再享受太平,让那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官”们再也混不下去了。然而,引咎辞职的推行并非一蹴而就。“问责风暴”虽然摇撼了官场陋习,但也可能遮蔽了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乌纱难摘。“问责风暴”所涉及的引咎辞职的官员往往都是震惊全国的重大责任事故中的主要责任人,这些官员官帽不摘不足…  相似文献   

15.
俞洲 《廉政瞭望》2004,(5):15-15
事实上,引咎辞职并不能等同于行政和法律责任。因此,有必要在实际操作中警惕其演变成对官员责任的淡化和模糊,甚至成为逃避责任追究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16.
对于曾经负有责任而降职、免职、引咎辞职的官员,并非一概不能起用。如果因为一次失误,就否定一个人的全部,这样的问责过于偏执。相反,给那些改正错误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成绩的“问责官员”一个复出的机会,更能体现出制度的善意与理性。本文拟在分析当前我国问责官员复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官员复出的路径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引咎辞职”入法之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引咎辞职"被正式写入国家《公务员法》,不少人对此颇有争议.然而,从我国传统的行政文化看,"官本位"、"官至尚"的思想还未完全摒弃;从目前引咎辞职的实践环境看,我国还缺少让引咎辞职演绎成熟的配套因素.所以,为了让引咎辞职真正发挥作用,必须用法律制度的方式保障其顺利实施,引咎辞职走向法制化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周亚越 《廉政瞭望》2011,(22):64-64
从2003年开始我国内地首开“问责”之风后,已有上千名官员或引咎辞职或被免职,其中绝大多数在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复出。问责官员复出不透明,复出时间过快,而且容易官复原位(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官员级别不变、岗位变化),甚至在复出之前享受与问责前一样的待遇,难怪不少公众和社会舆论把官员问责期间戏称为“带薪休假”。  相似文献   

19.
潘多拉 《唯实》2006,(2):63-64
2005年底,因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而引咎辞职的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成为中国因环境污染事件被解职的级别最高的官员。外界对解振华辞职普遍给予积极评价,认为中央迅速查处环保最高官员,“给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发展的官员敲响了警钟”,也说明“中国的政治制度越来越完善,官员问责制越来越健全”。  相似文献   

20.
“官员问责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对官员问责制度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把问责制度与引咎辞职相混同、与“打补丁”思想相混同、与“上问下责”相混同等。要通过规范权力授予机制,厘定官员问责的标准,建立监督机制,从而构建有效的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