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党建》1994,(5)
红旗渠畔创业歌──河南林州市见闻本刊记者陈玮在中国,知道林州市的人可能不多;但不知道红旗渠的人,则是少数。60年代,英雄的林县人民用钢钎、铁锤,用血汗和生命在太行山腰“挂起”了一条长达13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  相似文献   

2.
1969年7月,工程历时10年、总长度“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的河南林县(今林州市)红旗渠竣工。红旗渠与南京长江大桥一道被周恩来总理自豪地誉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但目前,“红旗渠”隐现的断流危机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3.
郝建生 《党史博览》2009,(12):16-18
2009年6月,在李先念百年诞辰的日子甲,我陪客人参观红旗渠,又一次来到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广场西南角,凝视着李先念的题词碑刻:  相似文献   

4.
杨震林 《党建》2023,(7):34-36
<正>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极端困难条件,以大无畏的气概引漳入林,历时近10年在太行山上建成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彻底解决了严重缺水的历史难题。红旗渠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留下了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张晓娜 《廉政瞭望》2011,(10):60-61
50年前,红旗渠的名号响彻大江南北。50年后,红旗渠吹响重修号角。是为政绩还是为民生?被逼出来的红旗渠红旗渠是特等劳模张买江的珍贵记忆。而在各种关于红旗渠的版本中,张买江是一个传奇人物。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桂林镇南山村的张买江,11岁时就常常挑两个葫  相似文献   

6.
在红旗渠畔,坐落着一座日新月异、璀璨夺目的小康村,这就是中国特色经济村——林州市姚村镇定角村。2008年,该村实现工业农业总产值3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该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村委会”、“中国特色经济村”、“河南省农村五好党组织”和“中州新村”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正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入关键阶段,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来到河南省林州市,现场学习、体验和感受红旗渠精神,还有幸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见到了88岁高龄、林县县委原书记杨贵同志。一次次感同身受,一次次激动不已,大家被伟大的红旗渠精神震撼着、感动着。语言豪迈,重新安排林县河山。1954年,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的林县穷山林立,  相似文献   

8.
<正>1969年7月,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红旗渠,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不仅是一条石砌水渠,更是一条承载着价值追求、凝结着勇气智慧、蕴含着创新创造、流淌着奋进气质的精神之渠,让磨砺千年的民族精神化为有形的“人工天河”,开启“人定胜天”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在最艰苦的年代,最恶劣的环境中,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劈山挖渠、开洞架桥,苦干、实干、大干十年,“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硬是建成了盘绕的太行山上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  相似文献   

10.
<正>深秋时节来到河南林州(原林县),太行山上层林尽染。站在山脚抬头望,“人工天河”红旗渠在山腰间逶迤前行,滋养着林州大地。林州市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国家二级文物——当年建设红旗渠的劳动模范任羊成用过的除险铁钩。钩面撞击险石留下的痕迹,镌刻着一段不朽传奇。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先后有30多万人次的林县儿女自带工具,自备口粮,风餐露宿,在太行山中苦干9年多,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来中国访问的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是50余年前,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河水到林州的水利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目前,河南当地申报红旗渠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已经启动。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领导干部要珍惜岗位,秉公用权,安身、安心、安业,多为老百姓造福。同时,他强调,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结合我在林州市的督导工作体会和调研感悟,我认为,历经岁月积淀和风雨磨砺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精神见诸实践的典范。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党员干部在新的时期如何安身安心安业来讲,将是永远的精神丰碑。  相似文献   

13.
<正>惊蛰刚过,地处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景区,草木初萌。山路上游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在红旗渠的咽喉工程之一青年洞,想要在洞口一侧的平台上拍照留念,还得依次排队。熙熙攘攘的人群,谈论的大多不是风景,而是惊叹于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1500公里“人工天河”的伟大奇迹,感慨于十万林州人民在党的带领下重整河山战天斗地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4.
余玮 《红岩春秋》2022,(11):42-45
<正>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的10万英雄儿女,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林县人民凭着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孕育产生了红旗渠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国人。  相似文献   

15.
申伏生 《党建》2022,(1):53-55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县委领导下,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层峦叠嶂的太行山上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长达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红旗渠",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位于河南省林州,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后改为林州市)人民开挖的一条"人工天河"。该渠修建在太行山山腰的悬崖峭壁上,将浊漳河的水引入严重缺水的林县,彻底解决了林县人吃水难的问题。当时,在极端艰苦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遇山凿洞,逢沟架桥,创造了人间奇迹。红旗渠,是艰难岁月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也是创新思维的伟大音符。这一"中国水长城",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16年元月,红旗渠风景区入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奋斗的时代要求贯穿全篇。“奋斗”二字,饱含智慧勇毅、彰显使命担当,是从百年光辉党史、十年伟大变革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是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深刻揭示了我们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砥砺奋斗之志2022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正在河南安阳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  相似文献   

18.
红旗渠精神     
20世纪6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大干10年,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太行山上开凿出蜿蜒曲折的希望之渠,于悬崖峭壁之上汇聚起浩浩荡荡的幸福之水,不但解决了沿线人民千百年来渴盼的吃水灌溉问题,而且也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红旗渠是一项巨型的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境内。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自古就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地区,极度贫困。1959年河南大旱,林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山西平顺县侯壁断下,把浊漳河水拦腰截流,劈开太行山,修建一条长70.6公里,宽8米,深4.3米,引水量为25立方米/秒的总干渠,即红旗渠(取自"高举红旗,勇往直前"之意),以彻底改变干旱缺水的状况。此计划得到河南省委的大力支持。山西省委也同意了林县人民的请求。  相似文献   

20.
张立人 《世纪桥》2023,(3):94-96
林县人民群众在修渠过程中形成了“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修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觉悟提升的光辉典范。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深刻把握红旗渠精神内涵与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内在关联,才能使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伟大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