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客 《廉政瞭望》2021,(6):58-58
为东坡居士做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早从语文课本上了解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苏轼,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我们吃着东坡肉,吟着“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笑千年前的大文豪是这样的吃货。苏东坡在普通人眼里不是一个一千年前的陌生人,人们的心中眼中已经有了他大概的轮廓。另一难题则是史料的选择。北宋虽然迄今已经千年,但苏东坡毕竟一时豪杰,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中,都留下了关于他的史料。如何梳理这浩瀚的史料,将其称为自己的写作工具?如何在这些史料中筛选出“正确”的内容?这些史料是否为真?还只是后人牵强附会,用名人效应来讲的小故事?再者,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珠玉在前,影响范围直达海内外。如何不重复林氏之路,写出更精彩的东坡传记?  相似文献   

2.
正"老饕",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大吃货,这是苏东坡的自嘲。在其著名的《老饕赋》中,他这样戏谑自己:"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就是说天下美食都要拿来供养他这个大吃货。自嘲是拿自己逗趣儿,苏东坡确实可谓大美食家。舌尖上的东坡,可说是舌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苏东坡著意地在文中运用诗化艺术创作手法,从而玉成了东坡极为个性化、诗性的创作诗化现象.这与东坡妙化无痕地调动诗的用比手法有着致为密切的关系,堪称完全实践了东坡的随物赋形、形于其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至高的文学境界.诗化现象似乎成了东坡文的独特标识和东坡的难以企及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名人与书趣     
苏东坡“抄书” 北宋时有个叫朱载的人去拜访苏东坡,许久也不见他出来。原来主人正在专心致志地抄《汉书》。朱十分惊讶:“以先生的智慧和才学,还用得着抄书吗?”苏东坡说:“我学识还很肤浅,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  相似文献   

5.
东坡居士当然说得上是博学的人了,然而也还是有少见多怪的时候。 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恰好外出不在家。书桌上一首咏菊花的诗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东坡读了之后暗自发笑。他想,“黄花”就是菊花;而“菊残犹有傲霜枝”,即使凋谢了也不会落花瓣的,怎么可能吹落遍地呢?于是便提笔蘸墨,颇为自信地续了两句提醒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来,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  相似文献   

6.
蒋叶俊 《当代贵州》2013,(21):16-17
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这一年,无论是电视电台,还是报纸杂志,无论是会议论坛,还是微博微信,"大数据"都是话题焦点。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管理预测的经典案例为人们津津乐道。亚马逊公司根据用户的查询记录来推荐产品;纽约政府使用犯罪数据和地图进行城市管理;印第安纳大学利用  相似文献   

7.
马伯庸 《廉政瞭望》2014,(11):72-72
我国历史悠久,随便什么美食,动辄就可追溯到几百年上千年前,起源多半还和某位历史名人有关联:属原与粽子、苏东坡与东坡肉、杜甫与五柳鱼,诸如此类。  相似文献   

8.
江舟 《党建》2014,(10):58-59
正海南儋州,因北宋文豪苏东坡曾在此谪居讲学而古今闻名。近年来,"东坡节"等活动的举办,使得儋州名气大振。而在一系列节会活动的举办过程中,负责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儋州市委原常委、秘书长权晓辉,却借机疯狂敛财,最终在腐败泥沼中愈陷愈深。弄权索贿借助办节狂敛财2008年12月,权晓辉调任海南省儋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一职,负责全市重大活动的协调安排等工作。逐渐地,贪敛钱财的念想萌芽,欲望开始膨胀,权晓辉利用工作中的便利为自己精心编制了一张"敛财关系网",见缝插针、有好处就捞成为处事"秘诀"。2010年8月,权晓辉力主举办儋州市首届"东坡节"活动,并在之后担任了活动组委会执行主任,承担具体事务性工作。为办好该项活动,按照权晓辉的指示,儋州市文体局出资演出费1000万元,交由海南省歌舞团承办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  相似文献   

9.
尚志发 《奋斗》2007,(2):55-55
苏东坡的名声来自于诗文,开一代风气,成了唐宋八大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人生丰富,经历复杂.中国文人之林可谓鲜见。其中“涉案两起”,人们大多只知道因诗而起的著名“乌台诗案”,而因“盐”而生的“东坡贩盐案”却很少有人知道。然而正是这个案子,使苏东坡人生道路发生“拐点”。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清欢",清淡的欢愉也,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清欢,是一种境界,一种高度,是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超然。清淡成诗,意雅成曲。人世之事,无不是因淡而久远,因雅而韵味深长。1000年前,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与泗州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先生诗兴大发,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  相似文献   

11.
苏轼,号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精研养生之道的养生家。他的养生名言“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能劳”,概括了其养生之道的中心旨趣,深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苏东坡一生十分坎坷,曾被奸臣诬陷,差点身首异处。然而东坡却能随遇而安,一生保持着豁达、开朗的性情。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也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随顺事态的发展。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充分显露出豁达大度、随物沉浮的品性。苏东坡的养生之道深得中国传统养生学之神髓,即动静相济。他曾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官宦人家易生病,而平民百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精通诗词书画,是个身心都极健康的人。当年一位朋友向他求字,同时觉得他身体不错,精神健旺,便请他透露一点养生的秘诀。盛情之下,东坡不吝直言,宣称自己获得一战国古方,药只四味,服后于健康有奇效!  相似文献   

13.
<正>说到苏东坡的政敌,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王安石去世后,中书舍人苏轼为其撰《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足见关系的不一般。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人为本 超越“走入”与“走出”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大讨论中,究竟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我国理论界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无论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二者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要想真正超越"走入"与"走出"之争,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张贺 《共产党人》2010,(15):11-11,19
改革驶入"快车道"文化企业已经成为市场主体无论是新闻出版系统,还是文化和广电系统;无论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无论是跨地区合作,还是上市融资;无论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还是《金融支持文化出口指导意见》的制定……从2009年到2010年,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明显加速,改革正在向纵深挺进  相似文献   

16.
当前,无论是大会小会上的领导讲话,还是电视报纸中的新闻报道;无论是开展各类创建活动,还是干部职工的竞岗演讲,在谈及如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问题时,都不免要涉及到"严于律己"四个字.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两宋词坛上,似乎没有人可与苏东坡比肩。连苏东坡的老师欧阳修都曾对朋友梅尧臣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然而,苏东坡心目中却有一位想一争高下的人。他曾经问幕士:"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回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幕士回答得相当巧妙,他并不直接评判孰优孰劣,而是认为两人风格,一则豪放,一则婉约,实在是各有千秋,各臻其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简短的故事揭示出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无论是地区还是国际,无论是行业还是种族,合作,是永恒的主题。"独行快,众行远"。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指引下,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成为各  相似文献   

19.
好官小英     
小英是一名好官。所有同事、手下及认识她的人,无论是场面上还是私下,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很少叫她的官称,而是叫:"小英"、"大姐"、"阿姨"、"奶奶"……而且是情不自禁发自内心的一种浓烈真情——在中国,把官做到这份上,是怎样一种付出?1969年,11岁的她离开京城,上山下乡。许多大哥哥大姐姐都在苦累中磨灭了豪情壮志,她更苦更累,但她一直是贫下中农赞赏和疼爱的"乖孩子",累得实在干不动活时,她就恨自己,因为,和她同龄的山里孩子  相似文献   

20.
正泡菜是我们生活中的调剂品。在现代,我们这一代人是吃着妈妈自作的泡菜长大的,可自己是不会泡制泡菜的。每一次吃着别人拿来的或咸或酸的泡菜,心里都有种异样的感觉。记得那时高中住校的我,经常在周日返校时带上满满一饭盒妈妈自制的过油泡菜,可每次吃时都会有些不满意:泡菜是咸的。回家后就会责问妈妈:"妈,别人泡的菜都是酸的,你怎么泡的菜是咸的呢?我吃我们同学的那酸菜炒过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