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景文 《奋斗》2011,(9):63-64
从笔的人是轻易不为他人著文为序的,诸多因由中我只恐言不由衷,故这多年避之别人的书籍前有我的阔谈,且不说评论者的双眸得费时于一般读者的眼睛……华夏边陲的十二月里,我被网络信箱里的电子邮件激发出了热情,以致屏上看过不足以为读,下载于纸方供心品。北国的雪飘中,我走进了这部还没有装帧的书……  相似文献   

2.
昌国给我拿来了一沓子书稿,让我猛然一惊,只道是昌国长期在行政岗位上用心,却不晓昌国还有文学的兴致与能力。书名叫做“心归何处”,很有意味。人生在世,如在旅途,身无定所,心也无定所,那是因为追求、梦想、希望也在这旅途上。心归何处?在每个人的疑问中,也在每个人的回答中。有些人身不由己,或心也不由己,总是在飘忽不定中,这样的飘忽不定未必满足。  相似文献   

3.
丁朝君 《共产党人》2007,(13):54-55,49
很久没有读过《真诚的言说》这样震撼人心的书了。为情所动泪沾衣。这哪里是一本书啊?分明是一个老人将自己内心的赤诚给世人看。我看到了,看到了一颗火热的红心在同祖国前进的步伐一同跳  相似文献   

4.
<我的"文革"岁月>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丕显的长子陈小津同志所著,今年4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潘廷祥 《当代贵州》2009,(19):43-43
利用七天的时间。我断断续续读完了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在杨绛先生的自问自答中,我边读边记边想边悟,这本书或多或少改变了我对生死观、价值观的看法。我感觉杨绛先生在书中通篇以灵魂、灵性、良心为主轴,转动着老先生对人生百年的理解和思考。2007年8月15日,96岁的杨绛先生在她的自序中写道:“我是从医院前门走出来的。如果由后门太平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  相似文献   

6.
8月2日,第三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在江苏连云港市揭晓。我省著名诗人梁平的长诗《汶川故事》荣获一等奖。这是川人在历经大灾洗涤之后用灵魂铸就的生命之诗,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认为诗中"悲痛与温情交替,宏大与微末纵横,以文化纵深视野,展现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现实和历史。从人性、生命、祖国、民族多重纬度上,让这部抒情民族家国的长诗,生成另一种情调。情感浓重细腻,叙述张弛自如,寓哲思于隽永。"  相似文献   

7.
正离开西吉已经二十余年了,那片曾经在我的记忆里有些悲凉意味的家乡已渐行渐远。虽然不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但牵挂还会时不时地抬起头来,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不断地打量着我的故乡,关注着来自于她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去年,从我的家乡传来了一个消息——西吉被命名为文学之乡。起初确有些讶异。在偌大的中国,文学创作的实绩和力量堪胜西吉者,大有它在。中国文联怎么会把这块牌子挂到西吉?后来才知,除了这个事件的因素外,说到底还是因为那片土地的贫穷与苦难。确实,贫穷与苦难背景下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应该是整个西海固  相似文献   

8.
在2007年第二届长篇小说“乌江文学奖”得主中,《傩赐》是受读者关注较多的一部作品,究其原因,正如《傩赐·编者按》0中所说的那样:“……王华以优美的情歌笔调,向我们讲述了大山深处一个叫摊赐的地方,因为贫穷,兄弟三人同娶外乡姑娘秋秋的故事。在那远离尘嚣愚昧的地方。贫穷和苦难演绎出的凄美爱情直抵读者心底情感最脆弱处,缠绵剧侧的爱情挽歌,令人潸然落泪。”  相似文献   

9.
时间总是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蒙上铅华,然而,日记作为心灵的历史,无论经历怎么的沧海巨变和岁月轮回,却依然带着生命的温度,散发着某种独特的芳香。从书架上取出封面已经发黄的《雷锋日记》,轻轻地打开扉页,凝视着雷锋清秀纯真的面容和坚定自信的目光,突然有一种久违的春风扑面的感觉。"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  相似文献   

10.
禾佳  高斌 《党建》2010,(8):34-34
在电影《第一书记》上映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沈浩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杨立新。杨立新说,接演这样一个角色,确实有压力。因为这是真人真事,演他,就要让人相信你就是沈浩。  相似文献   

11.
朱吉红从遥远的家乡轻点鼠标,把他的名为《荆紫关诗行》的整部诗集发到了我的信箱里。说实话,我对年轻的朱吉红并不十分熟悉,只是在电话中有过简单的交谈,知道他爱诗,也偶尔写诗,但写得如何真的不太了解。这次一下子读到他几十首诗,而且集中写的是荆紫关,就不由不让我吃惊。我对家乡又出了一位诗人深感由衷的高兴。  相似文献   

12.
日前收到一位退休干部写的长篇小说《翠竹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翻开扉页,赫然印着:“此书献给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区基点村人民。”再看目录。跌宕起伏的故事篇目吸引住了我的眼珠.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尽管公务繁忙,我还是抽空看完了这部32万字的长篇巨著。首先我要感谢作者邱林华同志.他把封存在档案馆里的革命历史人物,通过文学艺术的再塑造,成为能够为社会公众认识的艺术形象。掩卷沉思,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3.
金婷 《党建》2013,(2):36-36
翻开《心灵的园地党建的平台——〈共享笔记〉选编》,看到的是一张张生动的面孔,感受的是一份份真实的情怀。这是国家人口计生委宣传教育司党支部各位普通党员的心灵独白。全书185篇文章,精选自宣教司党支部全体同志亲笔撰写、手手相传的《共享笔记》。《共享笔记》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2009年以来宣教司党支部每个同志的思想收获、工作故事和生活感悟。不同的笔迹,  相似文献   

14.
《我的“文革”岁月》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丕显的长子陈小津同志所著,今年4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5.
魏委 《学习导报》2010,(21):58-59
一辈子的魂牵梦绕,一辈子的深切期盼,回家,回家,回到生命诞生的那片故土,寻找人生心灵的归宿……著名军旅女作家张慧敏的新作《回家》,为我们呈现了一段让人感慨不已的历史和这段历史中感人至深的台湾老兵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青山绿水,月夜,情歌,斗牛,油茶,鼓楼,花桥,是迷人侗乡的同义语,是侗族聚居地黔东南的诗与画,是百读不厌的巨著,是滋养子孙千秋万代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更是作家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侗族文学始于何时,难以查考。但要论作家文学,老作家谭良洲无疑是侗族第一代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在校研究生党员.接触的报刊很多,但《党员文摘》以其鲜明的特色、独特的视角、较强的震撼力,不但为我所喜爱,而且受到我的朋友们的称赞。 以前,我的一些朋友对党刊存在误解,认为党刊也就是一些呆板的说教而已。而当我把每一期《党员文摘》递到他们手里,当他们打开杂志阅读了文章,往往就会一改成见,并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妇女解放的历程是艰难而痛苦的。虽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女平等的理念在国人心目中基本得到了确立,但毋庸置疑,女性的地位与男性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距离。且不说在许多还相对闭塞的乡村,即便在文明程度已达到相当高度的城市,仍有不少女性依然在承受着心灵的煎熬,特别在婚姻内部,在家庭内部,这种状况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谢丹华 《当代贵州》2009,(10):64-64
长篇报告文学<灵魂的温度>以发端于贵州的大型公益活动"春晖行动"为题材,展现了在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情之下,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春晖使者",用热血融化冰冷、用真情富润贫瘠,通过各种大爱和无私的义举反哺故乡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20.
孙玉虹 《共产党人》2013,(13):54-55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多年的风风雨雨。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史,《苦难辉煌》一书让我重温了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革命历经磨难走向辉煌的历史,书中所讲述的虽是"老故事",但思想却让人耳目一新。《苦难辉煌》是国防大学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教授历时15年倾注心血完成的力作,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