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文从它的产生背景、具体内涵和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依法治国”具有的时代价值、制度价值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There are claims that China's influence on ASEAN is direct in that she has encouraged more exports to flow into her huge markets and changed trade flows amongst member countries. Demand and supply are deemed to have therefore become more China-centred.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plausibility of China as a ‘factor’ that influences bilateral intra-ASEAN trade flows through demand (exporting country) and supply (partner country). The key finding of the study is that China's trade association with the region increases intra-ASEAN exports. China is therefore the most practical choice for the ASEAN+1 FTA to initiate deeper trade integration within the region. China, as the ‘core’ country of the ACFTA can provide complementarities in the export performance of ASEAN.  相似文献   

3.
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资关系中,劳动争议的发生可以算是一种常态,因为在一个组织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一定会有冲突和争议。劳动者为求取尊严和生存,有时会从事若干自力救济的群体性抗争活动,若当该等行为触犯刑法时,应该如何处罚?关于劳动者群体性抗争事件处罚与刑事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和谐稳定的重要政策之一。2011年5月1日我国台湾地区开始施行新的《劳资争议处理法》,增设了特殊刑事豁免规定,但内容颇多疑义,在施行后未必能解决现有难题,对于普遍存在的劳动者群体性抗争活动帮助不大。毕竟,劳动者抗争群体性事件问题的解决,最终仍须回归刑事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4.
国家自主性是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对国家善治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理解国家自主性首先要把国家理解为一个具有自主行动特性的主体,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意志的客体;其次国家自主性不仅是主体的特征,而且受到社会客体力量的制约;再次,国家自主性能否体现出来,还与国家自身的能力有关,弱能力的国家将会受到社会的俘获而无法显示自主性。国家的主体地位、社会力量的制约与国家自身的能力大小,就是我们理解现实中的国家自主性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公安机关如何根据不断发展的社会治安形势,探索社区警务向农村延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是摆在农村公安机关面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6.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体现;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7.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建设更高水平的消费经济型社会。消费经济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完全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目前,我国消费经济型社会是初级形态,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还没有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建设更高水平的消费经济型社会既是我国发展的手段,又是我国发展的目标。要认真解决这一难题,全面提升消费经济型社会。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理论上认清并在实践中解决好“依法治国”的前提、核心、重点、保障等几个问题 ,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法家的一切从法而断、依法办事的法治思想和儒家的德主刑辅、注重教化的德治主张,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达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才能保障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未确立沉默权有其社会和文化的原因。中国传统思想中权利意识淡薄、民众对政府信任与依赖的传统、对秩序的偏好与自由的疏离的法的价值取向、法学界盛行的工具主义程序理论 ,是其观念原因 ;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犯罪率上升、控制犯罪能力落后 ,是其社会原因 ;我国刑诉法现存的强职权诉讼模式 ,是其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两种不可分离的治国手段和方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大支柱,是铲除腐败、保持党政机关清政廉洁的两支利剑.因此,我们在坚持以法治国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研究和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采取相应措施,将以德治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统一论坛》2009,(5):16-23
在中国,为什么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都具有哪些基本特点?为了让广大读者详尽了解有关问题,本刊将从本期起连载《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中的内容,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发达国家与转型国家私有化过程的分析,运用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建立一个分析国有资产私有化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有助于揭示发达国家与转型国家不同的私有化动因及其路径选择,也有助于从产权明晰和支持性制度安排的视角剖析我国国有产权变革的历史进程,并由此把握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演变的经济逻辑。  相似文献   

14.
听证程序在我国还是一项崭新的法律制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文章在阐述行政处罚中的听证程序概念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行政处罚听证程序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辩诉交易"是盛行于美国的一项刑事诉讼制度,我国也在刑事诉讼中开始了这一制度的实践.然而,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辩诉交易并不是解决公正与效率之间冲突的最佳途径,我国还不具备引进该制度的条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治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一直被在城市开展的各项专项治理工作所忽视;深刻分析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努力探讨切实可行的对策,对整个农村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且还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 ,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通过观念更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 ,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这是新时代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从加强各领域科技创新、完善与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创新文化等方面全面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9.
(三)加速德治工程建设,时不我待。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就是以普遍化的、自觉化的道德杠杆调节国家的、社会的、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德治国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大步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以利润的追求为动力,还应当是道德经济,受到道德杠杆的自觉调节,把国家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macro-level sources of variations across countries regrading China's national image, as measured by the proportion of the public in each of 35 countries that expressed a favorable view of China in the 2007 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 It turns out that several expected factors have no significant measurable impact on China's image: not the extent of strategic ties between China and a given country; not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at country; not the extent of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country; and not the number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classrooms in that country. The only macro-level factor we find to affect China's image in a country is that country's lev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measured by the 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Controlling for the other factors, publics in poor 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have a favorable image of China than publics in economically advanced countries. Some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