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滕兆梅 《前沿》2010,(17):155-158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体现了新的价值转向,促使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变。本文通过具体阐述马克思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提出在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通过具体的举措以取得更好更快的进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与自然环境的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设和谐世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西华 《岭南学刊》2010,(1):112-116
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要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重温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正确认识人的双重解放任务,正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物质变换裂缝,正确把握新裂缝产生的根源,逐渐消弭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物质变换裂缝,解放自然,达到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3.
绿色文明是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类型,环境伦理是绿色文明最为突出的观念表征。建设绿色文明所需要的四大基本环境道德原则是命令性原则、选择性原则、禁止性原则、补偿性原则。建设绿色文明,需要培育与绿色文明所要求的崭新的环境道德。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人的自然价值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自然价值观.我们党对正确的自然价值观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将正确的自然价值观与倡导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大力加强正确的自然价值观教育,确立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在实践中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喜海 《传承》2013,(9):76-77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列一章,专门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并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是党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多方面加快生态文明的进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恩来 《求索》2008,(4):112-1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性关系。在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转变过程。但是这一观念导致了双重的伦理困境:即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伦理困境和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社会伦理困境,这使得人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7.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43-43
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目前相当多的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作为人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结果就是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若不破除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见诸行动,  相似文献   

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包含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需要重新认识人的本质,并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实践,实践观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是当代生态危机和环境革命的产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人类历史阶段,伴随着工业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完善而爆发的人类理性观念的一场革命。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人类环境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现代人类道德教育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与人际道德教育相并存;在环境教育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核心内容;在环境伦理学体系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文明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文明冲突理论,另一种是与之相对应的文明对话理论。只有加强文明对话,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才能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愿景。  相似文献   

11.
庄子有关天人关系与天道关系的认识一直是研究难题.庄子一面谈天人对立,一面又谈人与天一,那么天与人到底是相对还是相融?庄子一面说道生天生地,一面又说道兼于天,那么道与天到底谁更为根本?只需廓清天、人、道的具体所指,对概念内涵细分分析,难题便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2.
王元钊 《前沿》2010,(4):194-19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代要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等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和谐观点,因此,对"天人合一"进行当代生态解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天人合一"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天人合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定会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解读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有民主的政治文明,其实质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基本的内容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正确认识统一战线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之间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奎 《理论月刊》2007,(5):40-4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文明,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在竞争和比较中共同生存和发展。本文重点讨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九点不同,即从:起源、演进发展、历史形态、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内涵、本质特征、价值选择、理论品质、前景与发展方向九方面区分两者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正As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 gets more pressing,ecological criticism has become a"distinct school."The ecological worl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many literary works have entered the sightlines of the ecocritics.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ise of ecocriticism theory in the West and in China,eco criticism and in Chinese ethnic literature(in particular folk literature)is part of the same phenomenon.Secondly,the text of the Hezhen epic  相似文献   

16.
史继忠 《思想战线》2003,29(4):104-108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要用现代人的眼光,俯仰古今,环视全球。东、西文化并非从来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把世界文化简单地分为东、西两大板块的观念应当改变。世界文化之源在东方,地中海是世界文化的漩涡,五大文化圈的互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文艺复兴是古代文明转向近代文明的历史变奏曲。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我"于"天地之大美"--道家美学精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鹰 《思想战线》2006,32(1):102-106
20世纪以来,从美学的角度研究道家哲学,是中国美学史的一个基本课题。在中国美学史中,道学的意义恰与儒学的意义相对照:儒学的意义在于以“仁”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以个体人格培养为艺术主题、以“中和”为艺术理想的美学理论;道学的意义则在于,以“自然”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追求个体精神和生命自由,复归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境界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曹国新 《思想战线》2005,31(2):123-127
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认识架构内,旅游文化资本由其他类型的资本转换而来,可以区分为旅游文化能力、旅游文化产品和旅游文化制度三种形式.旅游文化资本的存在揭示了旅游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其中隐含的权力动力学.旅游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是人的社会竞争的有效资源,旅游活动只是社会区隔这一人的社会存在的本质目标的手段之一,社会区隔是旅游活动的文化社会学本质.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一失衡一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等观与价值观、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文明体闲和制度环境等是实现人与自然终极和谐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20.
警用执法记录仪可以提供警察与公民互动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提高警务工作透明度并作为可靠的证据来源,防止警察滥用武力和公民对警察实施暴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警察良好形象,但其普及不可避免地对公众隐私安全带来了威胁,具体涉及警方的告知和同意义务、录音时间和内容、访问和存储录音等问题。应谨慎研究发挥警用执法记录仪优势的条件,严格限制警察的权限范围,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隐私权,拓宽执法记录仪的研究范围,合理使用警用执法记录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