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是由于它必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然而资本逻辑本身却也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并不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资本主义仍然要灭亡,其原因就在于它与人的解放相矛盾。因此,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是阻碍人的解放。相应地,其灭亡也有两种形式:一是阶级斗争,一是人与资本的斗争。前者在当代社会已不明显,而后者却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2.
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要解决这一危机,就必须要对造成危机的社会制度作出彻底的变革,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它并非是自身社会制度的产物。相反,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制度支撑,使我们第一次有可能将促进经济的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保证人对自然的利用不会危及人的生存条件,进而危及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3.
国学赏析     
《侨园》2014,(6):44-44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相似文献   

4.
李琮 《理论视野》2001,(3):43-46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方式,从诞生至今,已大约500年的历史。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世界上有一些国家脱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部分,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生存下来,并且有了空前的发展,在科技、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然而,资本主义终究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它发展的进程中,固有的矛盾和弊端始终存在。本文对有关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民主的两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民主从本质上讲是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虽然存在金元民主、民主歧视等弊端,但与封建专制相比毕竟是历史的进步,其中也包含着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根据本国国情积极借鉴这些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6.
社会福利领域的新马克思主义是分析福利国家危机的重要路径.欧费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提出资本主义的自我瘫痪趋势.他指出为了克服这种趋势,资本主义开始实行福利国家保障战略和行政性再生产战略,最终形成了福利国家.然而旨在维持商品交换关系的福利国家的各种政策、措施却是去商品化的策略,它排斥商品交换关系,侵蚀商品形式,福利国家的产生导致了资本主义更深层次的矛盾.欧费认为只有通过新社会运动达到生态社会主义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欧费的理论对中国福利转型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这一制度随着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两种经济思潮的起伏,经历了演进调整,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缓和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但也引起了公平与效率方面的广泛问题,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特征和局限。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在不断变化,变中有不变,变的是中层和表层,不变的是底层。我们的文化基因在底层,如何去唤醒?这是一个要放在国家命运的层面去思考的问题。我想,首先,不能离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不能一群人关在一个屋子里拍脑袋凭空想出什么法子来,那是人造花,活不了,也不能掐来别的国家的花插到我们的土地上,它只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萌生。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用独特的资本、场域、符号权利、误识等概念来解读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策略.他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元资本的持有者,场域的聚合体,符号权利的垄断者;学校在国家的权力运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误识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的最好途径.布迪厄从多个维度揭示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维持统治的根源,为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实质,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理论视阈.  相似文献   

10.
从19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疲态"。经济增长乏力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问题相叠加,加速了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的"去工业化"进程。过度"去工业化"导致实体经济的衰退,引爆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困扰,西方国家开始推动再工业化,但"再工业化"成效甚微,既没有收到工业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成效,也未能使各国经济摆脱低迷不振的状态。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日渐衰微已是严峻的客观现实,也是一种难以改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技术和文化上的大变革,革新人类生存与消费方式的同时,也为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提供了发展契机。随着媒介载体与大众文化的深刻变化,消费主义出现新形式和新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病症、数据统治中的购物成瘾、虚拟空间中的消费泛滥、公共突发事件中的消费权利扭曲。在发展趋势上,消费主义呈现出抹平消费者阶层、性别和年龄差异,空间上的泛区域性和去中心化,时间上的解构历史和重塑当下等特征,导致了极具时代性的消极影响。面对消费主义新变化,重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引领消费意识形态、建构有序消费市场、培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幸福观是扬弃消费主义、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之必要。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等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延伸。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无疑深受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但不是对苏联制度的照抄照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新中国创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与创新,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时间交易     
正时间这个东西特别有趣,它既是生产资料,也是消费资料,它既是资本品(投资品),也是消费品。比如说我们到欧洲去,看到欧洲人很悠闲,一瓶啤酒就能坐在那儿泡一下午,对这些人来说,时间就是消费品。人家已经活到那份儿上,生活质量高到可以消费时间了。但对我们来说,每天加班加点,那时间就是资本品,相当于是一种资本,我们是要靠这个时间去换取金钱的。在  相似文献   

14.
王芳艳 《学理论》2010,(13):36-37
政党是当代最重要、最活跃、最有力量的政治实体,它对一个国家政治过程起着决定作用。政党政治指政党影响国家政权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的政治类型。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本文主要从政党制度的基本形态、作用和功能、特征等方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完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提供了有意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如意 《侨园》2014,(4):35-35
记得3年前我去美国打工时,曾在美国呆了4年的小叔告诉我:美国虽然是一个很开放的国家,但美国人有很多忌讳,你到了美国一定要留心美国人的那些“毛病”,以免无端招惹是非.听了小叔的话当时我心想,美国人有什么了不起,臭毛病还不少呢.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小叔的提醒还是非常对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晚年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世纪性难题,列宁结合俄国社会主义实践,在自己的晚年率先尝试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寻找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替代传统意义的直接过渡思想,在列宁的晚年出现了思想上的巨大变化,在生产社会化的基本形式,商品生产与经营理论和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和新措施,这些变化不仅直接指导了俄国社会主义实践,而且对我国现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重大的启迪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们虽然对"地沟油"深恶痛绝,但长期却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更没有想到它会被应用到飞机上。在荷兰王国,有一个人成功将"地沟油"转化成了航空用油,"地沟油"也由此身价倍增。51岁的马克·戈尔德施是一名高级生物学家,2009年6月的一天,他去一家饭店用餐,中途去卫生间路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苏俄小生产占优势尤其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状况决定了它必须以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由于其无产阶级只占总人口的少数,因而必须以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由于苏俄整体的文明程度比较低,所以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选择的特殊措施主要是:实施国家资本主义,启用旧社会过来的科技专家和生产管理者,改善农民生活和支持农民经济发展,允许自由贸易和发展商业,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展对外贸易工作。列宁思想的现实启示体现在:各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是共产党人始终需要坚持的思想;共产党人必须善于选择适应本国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能力并非通常所说的国家能力概念,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完成和实现国家治理之目标任务的能力。国家治理是基于公共利益而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集体行动,其目标任务具有规范性,即通过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使得国家的所有成员都可以相互满足需要、互惠互利、共同受益并最终实现幸福的生活。国家治理体系则是国家治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是根据国家治理的定义来判断的,可以说一切按制度渠道被组织起来参与国家治理的人都构成国家治理体系。根据这样的界定,国家治理能力其实是国家治理体系的能力,是它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功能表现,包括动议、决策和执行三种能力,其判断标准是动议是否全面及时、决策是否正确明智、执行是否有力高效。由于是国家治理体系在从事国家治理,所以国家治理能力就只可能源于国家治理体系。但国家治理体系并非无数个人的散乱集合,而是遵循集体行动的一般组织法则而构建起来的一套组织体系,所以更准确地说,国家治理能力取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即分工、协调和控制机制的设计和安排状况。这就是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国家治理能力观,它应当胜过强调治国人才作用的国家治理能力观,也优于强调外在环境条件作用的国家治理能力观。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11,(11):42
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文章称:西方资本主义三宗罪——一宗罪:西方模式的傲慢首先是西方模式的傲慢。这种自豪感与蔑视他人的蛮横无礼心态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集体主义梦想的破灭而达到顶峰。柏林墙的倒塌象征"历史的终结",但实际上这种胜利加速了强国的脆弱,也预示着很大一部分政界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