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文分析了人权入宪的重要意义 ,认为人权入宪是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一次飞跃 ,体现了以人为本 ,促进了宪政建设。同时 ,由于认识到人权入宪仅仅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第一步 ,要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 ,必须把宪法中的人权原则加以具体落实 ,本文还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重点对如何具体落实宪法中的人权原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莹 《理论前沿》2008,(12):21-22
环境权是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提出来的新主张,是人类环境不断恶化及人类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强化的产物。然而传统法律对公民合法环境权利的保护存在缺陷,因而要在宪法领域寻求环境权的确立,为其他单行的部门法确立环境权奠定宪法基础。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应不应当入宪,还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从宪政的基本价值及长远理想来看,我国现行宪法应予确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但人权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具有渐进性,沉默权入宪会增加公安机关的负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沉默权入宪应当缓行。  相似文献   

5.
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对推动我国人权立法运动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人权立法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国内人权立法和国际人权公约还存在差距和冲突,有必要进行研究和协调.  相似文献   

6.
生命权是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享有的不受非法剥夺的权利。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第一位人权,生命权应该由宪法予以确认和保护。生命权本身的重要性、基本权利的防御权功能、宪法的至上性以及我国生命权保护的严峻现实都要求生命权应当入宪。  相似文献   

7.
探讨环境权入宪问题之前应首先就环境权主体问题加以明确。受非人类中心主义影响,有学者主张将自然体作为环境权主体,但从权利本身及逻辑自洽角度都难以实现其主体价值证成。以人作为环境权主体的理论中,公民、公众、国家及社会等主体各有其局限性。环境权主体的确定既要求实体性与整体观,又要求区分权利享有主体与行使主体。结合环境权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环境权主体宜界定为人类,人类环境权是一种自得权。尽管我国当前尚未明确环境权,但我国《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义务的规定及其指导下的环境立法确保了环境权利的实现,而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入宪更是为人类环境权的进一步实现提供了宪法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权条款入宪后必然会对我国原来宪法的价值体系和规范逻辑造成影响。从规范定位上看,我国人权条款应该定位为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而不是宪法修正案第二十四条。人权条款作为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入宪后造成现有宪法文本中的人权和公民权的逻辑错位、内在逻辑体系上的不协调。因此,理性反思我国人权条款的入宪模式及其问题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规范难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劳动教养执法存在许多缺陷,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需要不相适应。我国人权入宪将对劳动教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并将推动我国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人权入宪与劳动教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保障。改革劳动教养制度,必须在端正执法思想,更新执法观念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政治、效力、认识等原因,国际习惯法在我国宪法中缺失,但无论从法理因素还是从现实状况来探讨,国际习惯法都有在我国入宪的必要性。国际习惯法的效力问题非国际法问题而是国内法问题,这可以从一些典型国家的做法中看出。国际习惯法在我国入宪应采取并入与转化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对于其在国内法中的效力应看不同情形予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离婚标准问题与人们对离婚的认识有关。在离婚标准上,国际上有3种模式,即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破裂原则。在我国,影响自由离婚的因素主要有社会意识、传统家庭观念、法官业务水平等,但这些因素都不是限制离婚的根本理由。应更新观念,采纳自由离婚方式。  相似文献   

12.
13.
对沉默权的理论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阐述了沉默权的含义及性质 ,然后通过中外立法比较得出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传统法律文化、价值观不同 ,虑及对公正与效率价值的选择 ,结合分析我国法治现状 ,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如实回答”的规定是科学的。对西方沉默权理论应持一种辩证分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信托受益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受益权自信托生效之日或文件的规定而生效。实践中,“生效之日”还应区分具体情况根据有关规定来确定。对受益权的放弃,即便在信托行为中有关于禁止放弃受益权的规定,这一规定也属无效,信托受益人自始至终都享有该权利。信托受益权原则上可依法自由转让和继承,但是要注意受信托文件中限制性规定及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5.
民主监督职能薄弱,是人民政协事业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从政协民主监督的内涵出发,对政协民主监督的优势和限度进行了法理辨析,阐述了加强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当前强化民主监督的措施:通过对法律、政策和机制的改进与完善,优化民主监督环境;通过开展对执政党的监督、开展不可行性论证、发挥政协组织化作用以及加强与其他监督形式的整合,激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取得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人权”入宪。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第一部《宪法》到1982年颁布第四部《宪法》,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人权”一直作为资产阶级的产物遭到批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对普世价值的吸纳,“人权”这一概念逐步得到正名,并最终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写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不仅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亚红 《工会论坛》2007,13(6):14-15
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只有纳入到我国劳动关系调整体系和工会维权的轨道,才能扬长避短,并与其他维权方式相结合,真正发挥出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权"入宪是我国人权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诉求,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继承和创新,是我党对三大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历史潮流的积极回应.人权存在的三形态说、人权发展的三阶段论、人权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三层关系是"人权"入宪的理论基础,而人权实践的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人权"入宪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 ,在现代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该权利决定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 ,侵犯公民受教育权情节严重的行为 ,基于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言 ,从道义责任论和个体正义的价值观出发 ,其具有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性 ;但就该类行为承担的刑事责任根据的科学性、公正性而言 ,从法的整体功能和价值出发 ,其又不具有承担刑事责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