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陈毅,字仲弘,一九○一年出生于四川乐至县,小学毕业后考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兴起留法勤工俭学热潮,他怀着探索与追求的奋进精神,转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一九一九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四川省政府补助的四百元勤工俭学旅费,于六月间同六十一名川籍留法勤工俭学生赴沪,并于八月十二日  相似文献   

2.
正寻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这年2月,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同时设立留法预备学校,到1913年6月共有100多名学生前往法国。1913年孙中山领导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留法预备学校遭到取缔,吴玉章等人被迫流亡海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1919年至1920年间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上海的开展情况,重点从为什么从上海出发,留法学生到上海报到,查验赴法资格和订购赴法船票,在沪候船期间的生活等几个方面阐述,详细分析以上海华法教育会为主的各种学生团体和机构,如何帮助约1600名学生有序地组织起来走上留法勤工俭学之路,以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杰 《湘潮》2016,(4):26-30
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由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成立的一个进步团体,84名会员中有19名女性。新民学会女性群体与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有密切关系,她们是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也是留法学生政治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锻炼和培养了她们的才干,促使她们迅速成长。探讨新民学会女性群体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关系,对于深化新民学会的研究,以及弘扬湖湘女杰精神,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拒贿二事山西申林英拒收白金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五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宴会上,义律将一只精致方盒捧给林则徐道:"林大人,这是我的小小见面礼,请阁下笑纳。"林则徐接过来打...  相似文献   

6.
吴玉章同志,在革命队伍中堪称老前辈、教育家、青年人的师表.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辛亥革命,后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1915年,37岁的吴玉章与教育泰斗蔡元培等积极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举办留法预备学校和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造就了一批宝贵的人才.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负责筹组四川省国民党组织.国共分裂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到苏联学习.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在养鸡场做小工、在煤矿挖煤、在餐馆当勤杂工、在七旬老人家做钟点工.失去父亲的我才上初一就不得不辍学开始了10年艰难的打工生涯……"2008年4月30日,西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2004级学生郑闻,以"四川十大杰出青年"中唯一一名大学生的身份走进成都七中,为1000余名同学作演讲. "真的很了不起,我们都很感动,很受教育!"高一学生张文思说.  相似文献   

8.
由留法勤工俭学生至中共留法勤工俭学群体的发展过程颇为复杂。从雾里看花到亲身体会,留法勤工俭学生对于工学互助主义和勤工俭学有了从笃信到怀疑的转变。家庭因素、早期活动经历的影响,以及蔡和森等“先觉者”的积极引导,使部分留法勤工俭学生由模糊或不确定的政治倾向初步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之路。1922年6月旅欧“少共”成立后,中共留法勤工俭学群体通过开展内部训练、对外宣传,在现实淬炼中成长为信仰坚定的职业革命者。综观从留法勤工俭学生到中共留法勤工俭学群体的心灵轨迹可知,现实因素的触发、成员的相互影响、先进理论的引导在不同时空个体之中频繁互动,展现出经济处境、实践活动、理论素养、性格特质等因素对人物信仰选择的影响差异,进而折射出思想转变的反复性、过程性与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9.
正在清末民初的留洋运动中,留法热潮影响尤甚。周恩来、邓小平、钱三强、严济慈、李健吾等人都曾留学法国。为什么与去英国、德国的学生相比,留法学生要多得多呢?谈起原因,这和一家豆腐工厂有关。1902年,李石曾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前往法国,成为中国的第一批留法学生。1907年,李石曾和好友齐竺山在巴黎郊区创办了法国第一家豆腐工厂。李石曾从老家招来40多名青年,试行"勤以做工,俭以求学"。  相似文献   

10.
田森 《前线》1984,(10)
一九五○年五月一日,一位美国大地的女儿在她病危之际写下了自己的遗嘱,就中说: “我特别要求将我的遗体火化,把骨灰运交朱德将军。请他把它埋葬在中国的土地上。”“埋在中国的土地上,将使我的心灵得到  相似文献   

11.
最近,正值我省整党整风试点工作进入收尾阶段,我到六个试点之一——余江县委,就试点工作情况作了一些调查,现报告如下: 余江县共有党员7148人,其中四九年以前入党的60名;四九年十月到六六年四月入党的3402人;六六年五月到七六年十月入党的2447人;七六年十一月以后入党的1239人。参加这次试点的单位是: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套班子的领导成员及其部分部室共十八个单位的一个党总支,十四个党支部,共112名党员,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56%。在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主》报是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机关报,创刊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一九四五年五月一日,坚持出版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一直是《新民主》报社办报人员之一。近年来,我抓紧回忆动笔,时断时续地写出了这篇稿子,现抛砖引玉,请知情的同志斧正,也算提供一点历史资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流动党员,在哈尔滨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农村的家.前些日子,村党支部让我回乡参加党员民主评议.我因为工作忙,没有回去.阳历年前,我媳妇来哈尔滨看我,说党支部把我"定"为不合格党员.我听了非常愤怒,不就是没给新支书打"进步"吗!我想去找他们说道说道,又怕占不上理儿.请告诉我.什么样的党员叫"不合格党员"?我想看看自己到底儿是不是不合格(党员).  相似文献   

14.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在四川,先进人物为推动留法勤工俭学的健康发展,先后在成都、重庆开办了留法预备学校。邓小平是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之际进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在重庆一年的勤奋学习与参加爱国运动,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革命生涯从上海开始 1920年8月27日下午3点,16岁的邓小平乘坐着"吉庆"号轮船从重庆启程,顺长江东下.9月5日,他和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83名同学到达上海.他们是第17批赴法勤工俭学的.他们的到来,立即在上海引起了舆论轰动,许多报纸竞相报道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16.
百年风采     
正100年前,一大批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到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史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重庆是留法勤工俭学人员的重要输出地,输送了以邓小平、聂荣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同时以赵世炎为代表的渝籍青年也从全国各地汇入到留法勤工俭学大军的洪流中。他们当中许多人在法国一边做工,一边学习新知识、新  相似文献   

17.
各组同志们讨论中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我讲些历史情况,讲些看法。有些问题,因为今年五月我在山东党史讨论会上讲过了,在我们这个会上不准备再重复多讲,有一个稿子,是否请秘书组印一下,请同志们指正。还有些问题,我也弄不清,或暂时还不便系统的讲,也只好请同志原谅。我现在讲的,是大家提得较多的,还可以展开讲一讲的问题,归纳为六个大问题,向同志们作一个汇报发言,请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18.
黎余 《当代党员》2021,(6):25-27
寻路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到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史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四川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赴法人数最多的省份,重庆则是四川开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四川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人数达511人,而重庆仅巴县和江津两地就有93人。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19年9月,邓小平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了近一年时间.其间,他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接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且参加了川东师范、重庆联中、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生抵制日货,反对重庆警察厅厅长郑贤书挪用公款、套购并拍卖日货等行径的斗争.这时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传播.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经常刊登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在中国出版,这可能是他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开始.邓小平到法国勤工俭学之后,结识了周恩来、聂荣臻、李富春、王若飞等一批先进青年后,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阅读了一大批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并且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青年邓小平五年多的留法岁月对他的思想、性格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定时期的留法经历赋予了邓小平相比同时代人更为开放的观念以及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他重视实践的务实本色、对现代科技革命的密切关注,以及开放包容的思维,均可以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的法兰西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