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的人情成因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志坤 《求实》2017,(5):55-65
腐败历来是世界性难题,虽然各国始终严厉打击腐败,但腐败依然屡禁不绝。腐败的成因除了制度漏洞与市场经济诱因等一般因素以外,还有基于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心理结构所形成的特殊因素。人情因素是中国腐败的重要诱因,人情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对人情进行适当的矫正,那么即使形成了不敢腐和不能腐的局面,也很难进一步构建不想腐的健康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正转变成陌生人社会,人们行动的环境也呈现出熟人圈、混合圈和陌生人圈并存的状态。由于不同环境下的交易成本不同,行动主体在熟人圈中倾向于采用人情关系机制而在陌生人圈中采用市场机制,从而在中国社会形成了资源配置的“双规制”状态,但是这是一种过渡的状态。人情关系包括情感性部分、工具性部分和规范性部分,随着现实社会的转型,人情关系的现实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人情关系会逐渐褪去资源配置机制的色彩而情感性和规范性功能会保留下来。腐败的发生是因为外部势力带来了资源配置的干扰,并且这种势力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了行动主体无法有效的通过人情关系机制和市场机制获得需要的资源。之所以容易将人情关系与腐败联系起来是因为,人情关系与腐败存在一些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在腐败发生的路径分析后认为,腐败与人情关系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并针对腐败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情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人情的产生、概念、特点以及运作规则等方面回顾了过去有关对人情的研究,以引发我们对中国本土化人情消费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腐败人情说     
王春 《廉政瞭望》2012,(7):20-21
2010年11月.湖南某大学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人情与腐败”的辩论会。在开篇立论阶段.正方一辩从官场、学术、商业等各个层面的腐败展开论述,认为过度泛滥的人情正无孔不人地渗透社会形态的各个领域.成为滋生腐败的蛀虫;而反方一辩则澄清了人情的概念,认为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质朴的情感。而沦为“腐败幌子”的人情所附带的种种消极属性已然扭曲了人情的原貌。进入自由辩论环节,正方坚持反对过用人情.尤其打着人情的幌子行腐败之实;  相似文献   

5.
韩国是一个传统的人情社会,重视血缘、地缘、学缘和职缘等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这种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对商业交易规则产生了很大影响,贿赂被视为见怪不怪的正常行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陆续出台了反腐相关法律,建立了一系列反腐机构,通过不断推出包括治理商业贿赂在内的各种反腐败措施,逐渐形成了全民打击商业贿赂、防治腐败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6.
月读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翟学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8.00元本书作者以中国人的关系建立及其运作方式为研究起点,对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的本土视角、方法、概念、模型等进行了多层次和多方面的探求,也对以二元对立思维等来比较、研究中国社会及构建中国社会理论的倾向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作者认为,只有从人情、面子与  相似文献   

7.
浓浓人情关系下的反腐倡廉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情关系"社会,人情关系与腐败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情关系本是一种很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情关系日益被利益关系所左右,变得功利化、工具化、扭曲化。扭曲的人情关系成为腐败的合理外衣,这无疑助长了腐败之风,成为社会不良风气和贪污腐败滋生的温床。  相似文献   

8.
腐败是社会病毒,既侵蚀着党和国家的健康肌肤和政治生态,又腐蚀着廉洁市场和廉洁社会的肥沃土壤。在腐败现象产生的众多缘由中,个人价值观的迷失、裂变是个人腐败行为发生的精神根源,社会价值观的被扭曲和腐败亚文化的形成是社会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文化根源。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制度之母。因此,高度重视并运用价值观教育方式反腐倡廉,构筑"不想腐"的价值观防线,可选择正确价值观教育、廉洁文化培育和法规制度建设的策略深度有机融合式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对腐败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问责机制这一中观层面探究腐败的成因有助于避免宏观解释要素概念复杂与结论自相矛盾的局限,通过将多个相关微观解释要素结合起来提升腐败成因解释的解释力。从问责机制的角度检视我国腐败治理的现状可以发现,人大机关的问责主体地位缺乏切实的保障、问责形式单一和忽视问责机制的预防腐败功能等因素是目前我国腐败治理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应当将重视人大机关和公民的问责主体地位、调动多种问责形式在腐败治理中的作用和发挥问责机制的预防腐败功能作为深入推进我国腐败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7,(10)
目前学术界对腐败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问责机制这一中观层面探究腐败的成因有助于避免宏观解释要素概念复杂与结论自相矛盾的局限,通过将多个相关微观解释要素结合起来提升腐败成因解释的解释力。从问责机制的角度检视我国腐败治理的现状可以发现,人大机关的问责主体地位缺乏切实的保障、问责形式单一和忽视问责机制的预防腐败功能等因素是目前我国腐败治理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应当将重视人大机关和公民的问责主体地位、调动多种问责形式在腐败治理中的作用和发挥问责机制的预防腐败功能作为深入推进我国腐败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融入的研究,对我国跨国流动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历史—结构主义理论和移民系统理论能否解释中国的跨国流动现象,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和Ward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是否适用中国的现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是否适用于中国的跨国流动人口治理。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社会融入的综述,本文提出社会融入的研究需要回归经典,实现经典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随迁理论是文化传播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文化随迁的视角对社会融入进行研究,研究跨国流动人口在迁移过程中的文化随迁、文化接纳、文化模仿与文化坚守,将进一步丰富跨国移民社会融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许春华 《先锋队》2011,(16):60-61
所谓"腐败亚文化",是从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特指腐败群体乃至社会人员,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判断和认知。这种判断和认知是反主流的,也即是,此种"文化"是与主流的廉政文化相背离的,它奉行"潜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间,权力裸奔、官员腐败似乎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令人不安的是社会公众对待腐败现象既深恶痛绝又感叹自己没有腐败的机会,这种矛盾心态背后隐藏的是深层的政治文化因素。腐败滋生的根源貌似是急速转型期中国各种制度缺陷和漏洞造成的结果,实为现代公民文化缺位使然,从政治文化视角剖析腐败,主要通过"腐败井喷"的表象,寻找廉政建设的政治法律制度难以充分供给背后的深层根源,从而使民众认识培育公民文化的重要意义,自觉实现政治心理的角色转化,即从传统政治文化转变为现代公民文化。所以,在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加强公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腐败是指公职人员或组织在公务活动中的以权谋私行为.作为社会的毒瘤,腐败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会形成有力的冲击.文化和文化资源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腐败亚文化是由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特指腐败群体乃至全社会,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反主流的判断、认知等。这种文化是与主流的廉政文化相背离的,它倡导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价值观念,奉行"潜规则",违背"显规则"。腐败亚文化的表现是人们习惯于请客送礼,把办事送钱送礼奉为行为准则,认为民求官办事,送钱理所应  相似文献   

16.
腐败是最见不得阳光的,它为人们痛恨,为党纪国法和社会所不容。因此,有些腐败行为便会遁其贪婪丑恶的外形,以外形繁多的技巧,温情脉脉地出现。有时,它所带来的“关怀”,充满了人情的温馨,令你难识其特有的狰狞。甚至,很多人置身其中也被它的假象欺骗,一点也感受不到它的危害和危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隐形腐败。这种在生活圈、社会圈里粉饰后,带有麻醉甜味的腐败行  相似文献   

17.
胡军 《新视野》2007,1(5):72-75
文章围绕梁漱溟用直觉主义观点解读中国文化这个主题展开分析和评论,指出梁漱溟的直觉思想源自唯识学和柏格森的哲学,其独特之处是用"直觉"解读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这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梁漱溟用直觉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中庸、调和等形而上学问题,用直觉解释儒家的"仁"等伦理道德问题,把直觉视为一种生活方式,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但梁漱溟对直觉概念的模糊说明以及他在某些方面前后自相矛盾的叙述,增加了对其直觉思想的清晰理解的困难,这些问题有待后学进一步研究和鉴别。  相似文献   

18.
腐败行为有道德文化观念方面的发生根源,在转型期社会道德调控力量削弱、个体道德人格分裂蜕变的综合作用下得以形成和维持。腐败行为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极大危害,要通过新型社会道德文化的建立、调适以及新型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来加以预防和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腐败,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行贿、受贿、贪污、寻租、权钱交易、人情交易、卖官鬻爵、公费吃喝嫖赌等行为。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党和政府对此狠抓不放,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事业,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年年取得新的进展。但是,正如中央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7年1月29日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的那样:“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由此可见,对腐败的遏制是一件十分艰巨艰难之事,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遏制腐败,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同时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规律、探讨对策,本文力图作这样的尝试。 一、腐败成本收益原则 如果我们从广义经济学的视野来考察腐败,就会发现,腐败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因为,腐败者总是选择非法的或非合理的“低成本”支出,以获取  相似文献   

20.
一提起腐败,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行贿、受贿、贪污、寻租、权钱交易、人情交易、卖官鬻爵、公费吃喝嫖赌等行为。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党和政府对此狠抓不放,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事业,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年年取得新的进展。但是,正如中央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7年1月29日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的那样:“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由此可见,对腐败的遏制是一件十分艰巨艰难之事,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遏制腐败,可以从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同时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规律、探讨对策,本文力图作这样的尝试。 一、腐败成本收益原则 如果我们从广义经济学的视野来考察腐败,就会发现,腐败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因为,腐败者总是选择非法的或非合理的“低成本”支出,以获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