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 正确理解党的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论述,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把握住生产力标准这个客观尺度。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任何社会的发展,包括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生产力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坚持生产力的标准,才能揭示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任何社会形态的社会都有它的基本矛盾。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的不相同的五种基本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它们的社会基本矛盾均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推动社会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从简单到复杂地不断发展。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3.
人的需要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驱使人从事生产劳动的最初动因和目的。在满足需要的劳动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形成,人的无限发展的需要,促使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由需要所引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不仅引发了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也会促使同一社会制度内的社会改革。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社会结构来看,是逆序发展的结果,即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然后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最后再利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发展落后的生产力.这种模式导致在原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里,一直存在着上层建筑与其经济基础的尖锐矛盾,经济发展了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却被人们所忽略,这种情况割断了上层建筑正常发展的道路,结果出现了上层建筑逆序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综合作用的集中表现和结果。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建设、法律法制等等,对社会和谐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大作用,但起基础作用的是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的要求,对社会和谐具有决定性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经济基础也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指出了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层次的动力。邓小平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历史经验 ,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僵化的旧体制与不断发展着的生产力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 ,改革是推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相似文献   

7.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的特征作过一些科学的设想和预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是肯定存在矛盾的.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批判了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的错误观点.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受这个规律的支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不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 ,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尤其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 ,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还会对经济基础起决定性的反作用。苏联的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何吸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教训 ,科学地运用这一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认为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需要、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个体矛盾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并促进社会向前发展。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成果显著,在经济转型和矛盾凸显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经济转型中的诸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下重点任务。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光明日报》1988年5月14日发表了署名“本报评论员”的《论生产力标准》一文。本人拜读之后获益不浅,但也有几点意见提出来供讨论。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问题 《论生产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一文提出了如下一个论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要通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需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现代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社会发展动力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演变都需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生改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结果,也需经过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代社会仍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而社会主义中国只是历史形态中的个别国家、个别地区,它仍处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包围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过渡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及实践 ,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和“改革动力论”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论 ,使得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当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而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当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作用问题,是同社会基本矛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贯穿着当代知识分子创造性的劳动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有站在社会基本矛盾的高度上,才能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座标上找到当代知识分子的位置,才能认清当代知识分子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动力的动力”问题研究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动力”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不容忽略的重大问题。二十多年来“动力的动力”问题的研究,尽管观点纷呈,但学术界对生产力发展有其内在矛盾,对人的需要与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动因基本达成共识。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半个多世纪前曾经争论过的一个课题又成为不少人思考的热点,那就是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胜利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有无优越性、生命力?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总之,这就是人们关注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矛盾本身就包含着解决矛盾的力量。用对立统一观点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地分析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是从总体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基本思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反映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上来表现为一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 80多年奋斗的历程和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实践都充分证明 :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引领历史前进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忠实代表的实践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正是由于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才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各国理论界普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再也不能停留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一般论述上,应当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各国的具体表现,作出具体的概括。归纳起来,主要提出了以下七类意见: 第一类意见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归之于公有制为矛盾的一方,社会化生产为矛盾的另一方,具体表述为公有制或生产关系的具体规模、程度、形式、结构,同生产的社会化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冲突的调控手段是达成社会冲突调控目标的方式或途径。研究社会冲突的调控手段可以从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这两个基本视角进行。从社会主体方面看,社会冲突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社会主体利益调控,社会主体观念调控,社会主体结构调控,社会主体即人的异化调控。从社会客体方面看,社会冲突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基本矛盾调控,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调控;二是社会基本领域的内部矛盾调控,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内部矛盾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