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祥生 《前沿》2006,(5):129-132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在法律思想方面,荀子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分”入礼、以礼释法、开创了礼法一体论的先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戴曦 《前沿》2013,(22):51-52
现代社会日趋多元化,中国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现象.清末民初的大思想家章太炎曾说过:“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对中国人的道德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儒家的仁、忠恕之道、修身、差等之爱等道德价值思想出发,阐述了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通过梳理、分析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为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时弊提供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孙晓喜  吕洋 《长白学刊》2023,(1):147-156
先秦乐舞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源头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在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先秦乐舞从依附于原始宗教的从属身份逐渐转化为独立的文化功能,并在先秦时期的礼乐实践中,推动了先秦文化从“礼仪”到“礼制”的跃迁,在“礼崩乐废”之后,先秦乐舞又成为儒家创造礼文化的思想灵感。经过儒家思想改造之后,礼乐实践结构中先秦乐舞的原始观念与感性形式被扬弃,礼乐实践的思想性内容得以引入礼文化系统,并在儒家的思想探索中形成礼文化的独特形式与鲜明风格,从而使先秦乐舞融入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中,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特殊的文明样态与特有的文化形式。先秦乐舞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研究先秦乐舞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历史角色与社会功能,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源与社会形制的演化脉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我国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百花争艳,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而尤以儒墨法三大流派影响甚大.然而这种百家争鸣局面并没有继续延续,而是三家思想趋于一统,出现这一局面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但这种一统的出现如果仅从三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学理上来分析,似乎也能推出一种必然.本文通过对三大流派代表人物国家观的内在逻辑进行学理考究后,发现这种必然更加合乎情理.  相似文献   

5.
王灿 《理论月刊》2012,(10):57-62
《尚书》是华夏文化最早、最重要的文献载体之一,反映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是先秦时期华夏文化的第一次凝聚成书。探讨《尚书》历史思想与先秦历史思想潮流及整个先秦历史文化的关系,非常必要。《尚书》历史思想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和先秦文化印记:它是中国原生本土文化中"王道"文化的最早体现,是史官文化的孑遗;受到周人文化的改造;带有明显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法色彩和实用理性精神。这一切,与西方史学的类似思想范畴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尚书》历史思想在中国历史思想史上具有肇始之功,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吸收先秦诸子的正确思想,融入儒学体系,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其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德思想。在汉代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董仲舒的政治主张的历史进步性是无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7.
吴晓兰 《前沿》2005,(7):54-55
以先秦儒家"义利观"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商业经营思想,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现代商业伦理体系和矫正企业经营伦理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道德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会带动社会道德思想转变,同时企业道德思想取决于决策者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8.
中外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它得以建立和实施的文化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选择了经济体制,要转变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文化反思.孤立地看,"大同"思想描绘了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但如果把它放在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具体环境中进行多侧面的相关分析,就可以获得若干耐人寻味的发现.首先,"大同"思想的形成使先秦时期崇尚和谐的社会理念发生根本的流变;其次,在一定意义上,"大同"思想是"内圣外王"观念的催生剂;再次,"大同"思想为官府控制市场的体制安排提供了合乎逻辑的选择;最后,"大同"思想影响了西汉以后经济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作为古代西方和东方教育的代表,古希腊教育思想是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萌芽,它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教育思想发展的基础,它系统完整,兼容并收,深深影响了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和古代社会的发展。古希腊教育思想标志着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开端,中国先秦儒家构建了庞大的教育思想体系。二者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上具有明显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战争观产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兵家的“安国全军”思想 ,儒、墨、道家的“非攻”、“反战”立场与“义战”、“救守”理论 ,以及法家的“厉行耕战”、“富国强兵”主张 ,表明先秦时期人们有关战争问题的理性认识已经基本成型 ,并且规范了后世战争观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凤成 《求索》2012,(5):68-70
梁启超是将社会主义术语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近代时期中西文明相互影响,梁启超以贯古通今、执中鉴西的学术风格和思维模式,将先秦时期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深入地分析了大同、和谐、民主等思想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并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要求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解读,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现有的史料记载为基础,以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突破口,探究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共创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慈善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先秦时期,孔孟、老庄等诸子学说体系里即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两汉以后,佛教的慈悲观、业报说和功德观也是中国慈善事业兴起、发展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从孔子、孟子到苟子的论辩态度经历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孔子不仅对论辩持消极态度,甚至对语言本身带有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孟子虽然擅长辩论,但他却强调是处于不得已而为之的境地。到了荀子,论辩不仅在文本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对论辩理论有了较为丰富的探讨。先秦儒家论辩思想的嬗变,不仅是先秦时期社会发展趋势使然,也是儒家思想体系内部张力所致。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思想史中,道德教育价值观极为丰富。这些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哲人对中国社会和道德教育价值的认识、综合、判断、论证和思考的结晶,是道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道德教育上升到一种价值自觉状态的标识。因此,可以说中国道德教育价值的观念史是以儒家为轴心的各种道德教育价值观交互作用的辩证发展史。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由原始氏族社会发展为奴隶制社会,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道德教育价值观由自发状态发展为自觉活动的渐进萌生过程,是整个中华民族道德教育价值观史的开创时期,其价值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还未出现“制度”一词,春秋中前期也还没有成文的法律典章。直到春秋末期.郑国的“铸刑书”,才开创了中国成文法的历史。但是先秦时的国家,从组成为国家,有了国家机器,开始管理国家事务时起,就有了一定的法规和不成文法。这些法规和不成文法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协调和维持着社会的秩序,成为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这些就是我们要说的先秦时期楚国的典章制度。  相似文献   

16.
翟满桂 《求索》2008,(10):221-223
先秦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第一扇重要的窗口。以虞舜名号为标帜的孝道文化,在先秦时期通过对原始巫术的改造提升为礼乐文明,并将忠君在孝道中加以扩张,成就了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内经》是中医学第一部书籍,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医学创造方面的总结,是初步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书籍。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斗争、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但由于社会历史的限制,不免泥沙俱下而夹杂着不正确的部分。医学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应该导源到人类的起源时期。在奴隶社会时期,因为人类对自然界某些事物的出现不能理解而归之于“神”,继而产生了“巫”,此间在医学上就存在了唯物与唯心两种思想。先秦时期及其以前的奴隶起义,表现了不“畏天命”,既推动了社会发展,也是《内经》中唯物观点的产生渊源。历来的奴…  相似文献   

18.
赵鹏 《求索》2013,(9):138-140
道家学派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道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繁杂,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广泛且密切,为我国古文化的精髓,其中,道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尤其深远。笔者常年从事于我国古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本文试图通过例评传统道家学派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道家学派对以先秦两汉时期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学的影响,从中透视道家学派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是中国语言哲学的鼎盛时期,先秦语言哲学的三个主要流派有不同的语言价值观。先秦语言哲学侧重语言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带有很强的伦理本位色彩和工具本位色彩。先秦语言哲学的语言价值观对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工具论始终占优势,语言哲学则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20.
陈秀平  陈继雄 《前沿》2010,(20):28-3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法律思想。先秦时期君民关系理论(主要是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民本思想。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家从不同阶级、阶层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内容的君民关系理论,但都是提醒君主要重视民众,以民为根本,这些思想是当今"以民为本"理论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