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表明党和国家对文化是党之魂、国之魂、民族之魂的认识越来越清醒与深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正在不断的探索构筑。文化强国战略的探索历程经历了文化构筑信仰支撑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步摸索磨合、"文化是工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四个时期后,终于走向了自信、自觉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体系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民族文化之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打追有创造活力的文化主体;继续坚持双轨并行的发展道路三部分组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把握正确路径,要走一条科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治国理政政治伦理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中西方优秀政治伦理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将其与中国实际国情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相结合而产生的。习近平总结我党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哲学思辨与总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国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改善民生”与“密切联系群众”。习近平治国理政中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政治伦理的核心;加强廉政建设,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在新中国建国60年来的伟大征程中,我国领导集体一直在孜孜以求地探索和发展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则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其科学内涵。这一发展不仅推进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且从政策上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形成了新时期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民生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民生思想为基础,吸收中国历代民生理论的进步思想内容,借鉴西方资本主义民生理论的合理内核,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之中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科学执政理念、执政方略以及正确的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核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根本目标,社会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从陕甘宁边区社会和谐诉求的历史话语中诠释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和民生”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有利于剖析民族民生观的历史内涵和历史价值,更加彰显出民族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是党带领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宣示和重大决策,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坚持公平正义是核心;坚持整体推进、系统发展是方法;坚持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方向。  相似文献   

7.
建构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应从中国本民族文化的意义上强调"文化自觉",摆脱对西方文化"标签"的依赖,创建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理论形式和文化定义。在当今时代,建构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的民族性路径在于:重视和正确认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突出本民族文化产业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建构具有中华民族价值的学术话语体系;发展适应本民族现实状况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民生论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民生状况也有很大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民生问题日趋严峻,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生理论,形成了以共同富裕、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并以此指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活动,重点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对于增强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主导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中国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遵循以下路径: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关键;宣传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是助推器;创设科学严谨的话语理论体系是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抓住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牛鼻子"。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是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完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为各族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维护国家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以及边防巩固;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变化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奠基者。面对"文革"后中国民生普遍贫困的落后局面,邓小平紧紧围绕为什么要改善民生、如何改善民生以及改善民生的目标是什么等基本问题,把改善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民生思想体系,指导着中国人民不仅彻底摆脱了贫困而且实现了总体小康。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研究邓小平的民生观,对于我们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生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必须准确把握其核心价值、战略地位、基本内容、主要矛盾和工作思路,从而以把准号清民生需求脉搏、做大分好民生保障蛋糕、理清优化民生投入顺序和改革创新民生制度体系为实践着力点,精准发力,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导价值观,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二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三要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文化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领和支配地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中,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之路;通过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  相似文献   

18.
在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上,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毛泽东既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奏者。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改善民生的重要着眼点,在毛泽东公平正义原则的指导下,不仅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为中央苏区的建设和发展营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有利环境。毛泽东"公平正义"的民生智慧给中国改革发展很多启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着重要在广泛进行社会公平正义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突出科学发展、城乡市场经济发展一体化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主要体现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要素;一元与多样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坚持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注重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地方民生立法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转化法律话语,就是权利问题,尤其是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核心的社会权的尊重、保护和实现问题。改善民生,立法先行。地方民生立法是相对于中央民生立法而言的一种立法权的运用,为当地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在当前中国社会领域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地方民生立法不仅有着法理和现实的依据,也是宪政理念的体现。在民生法治化的视野中,对地方民生立法的现状进行批判性审思,探索地方民生立法理性建构的路径,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