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巨大而又复杂的民生工程,要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就必须要打破只会使用死条款而没有考虑基层实际的思维,因地制宜搞好产业脱贫,因人而异开展脱贫引导,切勿一条胡同走到底,必须统筹兼顾,必须深入基层,对基层贫困点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切实找到贫困的具体原因,照方抓药,才能真正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2.
3.
为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选派出大量驻村扶贫干部进驻贫困村、户进行帮扶。驻村扶贫干部胜任力存在差异,实际精准帮扶效果也明显不同。驻村扶贫干部在认知结构、素质结构、行为结构方面存在着胜任力不足的问题,导致驻村干部认知不清,角色混乱;素质不够,能力不足;行动不善,扎根不稳。相关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驻村干部角色转变、完善培训体系设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确保驻村扶贫干部具备较强的胜任力,助力精准脱贫事业。  相似文献   

4.
发展壮大健康养老产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健康中国建设、培育壮大银发经济的重要任务。在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基础上,探讨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辽宁省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面临医养产业融合度不高、医养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及康养服务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问题。因此,从推动产品或服务融合、市场融合及组织方式融合等角度看,应实施人才兴业工程,实施智慧健康养老工程,探索区域化特色化健康养老融合发展服务模式,推进医养结合,创新农村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服务模式,改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创新健康养老产业融资模式,进一步发展壮大辽宁省健康养老产业。  相似文献   

5.
《党政干部学刊》2021,(4):18-26
合理选用教育政策工具,加强高校养老类专业建设,是深化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在上海高校养老类专业建设所构成的政策网络中,鉴于各相关行为者之间的关系特性,现有教育政策工具的选择遵循政策悖论下的有限选择逻辑、目标导向下的激励驱动逻辑、多元参与下的系统变革逻辑、权责配置下的类型限定逻辑、科层权威下的工具沿用逻辑等。为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还需进一步优化教育政策工具的选择逻辑,选择更具有前瞻导向性的象征和劝诫工具、更多面向学生的能力建设工具、更加融合行业企业参与的系统变革工具、更具有协同性的跨部门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正蓝旗在真扶贫、扶真贫、先规划后建设、优先开发生产条件等正确原则的指导下,加大组织领导、政策措施、资金保障力度,努力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创了一条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工程,有利于牧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为农牧区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牧民观念的转变,有利于牧民整体脱贫,有利于基层组织建设的加强。  相似文献   

7.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彰显城市形象和引领城市发展的精神支柱。培育城市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和现代化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大连应立足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要求,培育出符合大连城市文化个性和价值追求的城市精神,从而引领城市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区社会保障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最末端环节,社区服务保障是社区社会保障的中心任务。加强社区服务机制的创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工程,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本课题组通过对大连、鞍山30个社区、230名社区工作者和400名社区居民问卷调查、座谈、走访,掌握了我省在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方面的现状与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对完善和创新城市社区服务保障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表达性消费侧重消费者的主体呈现。通过以辽宁省某农村的住房消费实践,本文例证表达性消费研究路径的可行性。内化村庄住房消费惯例的村民,在过孩子与过房子的人生导向下,运用建材商品和消费政策,在住房消费过程中,建构着举债建房、稳中求新、兼重实用与美观的消费认知与消费实践,进行着利他性的住房消费。表达性消费或成为透视乡村社会消费变迁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0.
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把握中华文化特质,是承接文化血脉、提升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将天、地、人视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格训练和政德养成系统,有效满足了大众对廉政文化的需求,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私德与公德、政德之间的紧密联系,赋予了官员推行廉政的强大力量,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当前,必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探究其固有的叙事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感、流动感、道义感、通透感、力量感,展现文化灵性,发挥文化智慧,铸就新时代文化新高地,弘扬中华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11.
金东日  鲍伟慧 《求实》2023,(2):55-68+111
政策属性对政策扩散速度和扩散规模具有显著影响。作为发展型社会政策,易地扶贫搬迁从试点到推广都是在中央政府主导下完成的。通过观察2001—2020年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扩散过程,可以探寻该类型政策的演进机理与扩散逻辑。与传统以S型曲线为代表的“渐进主义”演进机理不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扩散呈现“断点式”非渐进增长形态。从政策目标、指导原则、执行机制三个维度审视中央政府干预程度的变化可以发现,面对中央更高的政治势能,地方政府会衍生出政治、治理、社会三重行动逻辑。对比不同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政策发布时间节点可以看出,“政治逻辑”在其中居于统领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一、北京市交通拥堵现状伴随着北京经济的迅速发展,北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统国际化大都市的通病——交通拥堵。尽管北京市政府每年都从财政上向公共交通倾斜,并加快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但与车辆增长的超高速度相比,交通状况仍然不容乐观。自2009年9月起,北京机动车周增长量便已达到9000辆。随后在2010年11月下旬,机动车周增近20000辆,创下历史新高[1]。尽管北京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辽宁消费需求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和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针对辽宁扩大消费需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增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直观反映。河南贫困农民要想率先脱贫,就必须重视农村发展中影响贫困农民增收的现实障碍,针对这些障碍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村贫困农民增收。这是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阶段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人才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性引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人才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三地需要基于差异化需求与区域人才发展目标,共商出台妥适的人才政策。人才政策制定及治理发生在政策主体内部及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之中。通过对2013—2018年间京津冀三地政府出台的区域和地方性人才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勾勒出京津冀三地人才政策网络的结构与状态。进而,从静态维度阐释京津冀人才政策网络体系的力场、类型、特点及利益导向;从动态维度基于政策网络的相互关联性和连贯性强弱表现所构成的四种不同组合类型,结合网络主体在多元化和异质化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及互动,匹配实用主义类、管制类、激励类、信息传递类等四种政策工具,提出优化策略以促进政策网络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6.
《世纪桥》2017,(2)
辽宁正在面临着老龄化、高龄化速度快、程度高以及传统养老模式功能弱化的问题,因此,探究新式养老模式,构建以社区为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愉悦、健康快乐为特征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与其他养老方式相融、相辅,是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17.
<正>基层党建是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建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党建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依托,而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改善则是党建扶贫的关键所在。党建扶贫引领下的全面扶贫是瓮安脱贫攻坚的最大亮点。只有求实效干实事以党建扶贫为引领的全面扶贫才能真正落实到地,瓮安在脱贫攻坚中以社区党建引领易地扶贫、创新村支部企业支部联动的"双支部"模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后,宁夏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扶贫工作的主体、条件、环境、标准、对象、内容、范围、规模、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形式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必须立足区情、民情,研究新问题,破解新矛盾,并充分认识和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把30多年来扶贫开发建设中创造、沉淀、积累的扶贫文化加以全面总结和归纳提炼,产生扶贫开发的新理论和新思路,使理论更好地为指导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为辽宁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历史机遇。文化强省建设需未雨绸缪,调查研究辽宁省文化发展规划和相关管理条例的现状,发现存在规划制定进程不一、规划内容详尽不一、缺少文化专题规划、文化管理条例制定时间过久,甚至一些地级城市缺失严重等问题,对此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辽宁文化强省建设工作献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问题为切入点,首先针对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运用结构偏离系数、协调系数测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水平;其次分析了影响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存在的现实性问题,结合"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背景,提出能够促进产业与就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