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重新犯罪,这一社会问题愈来愈突出,已成为当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称“两劳”)。“两劳”人员重新犯罪是新时期社会治安难以治理的“顽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深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刑事犯罪活动中,流窜犯罪相当突出。而在流窜犯罪活动中,“两劳”释放人员的流窜犯罪又占相当的比重特别是在八三年“严打”中被判刑的大批犯罪分子,在服刑期满后将逐渐释放。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人财物大流动的情况下,一部分没有改造好的“两劳”释放人员,特别是劳改释放人员的流窜犯罪,在今后将会进一步增加。可以说,“两劳”释放人员是当前以至今后,危害我国社会治安,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危险源。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扼止“两劳”释放人员的流窜犯罪,这是当前我国公安机关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扼止“两劳”释放人员的流窜犯罪呢?  相似文献   

3.
解教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得不到社会的接纳,受到社会的歧视,加之安置帮教工作的缺失,使其成为社会治安高危主体并重新犯罪,他们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远远超出了普通刑事犯罪。加强对解教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是搞好社会治安和提高对解教释放人员犯罪打击处理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劳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情况已成为影响我省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截止到今年6月底,全省监狱关押的各类罪犯中,重新犯罪的罪犯约占关押罪犯总数的10.2%。重新犯罪的罪犯中,五年内犯罪的累犯和“多进宫”人员占较大比例,重新犯罪人员被判处重刑的较多,涉案人员呈现男性多、无业人  相似文献   

5.
释解人员是指依据刑法判处有期徒刑执行期满的人员以及依据国务院“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对轻微违法行为人采取劳动教养行政强制措施后解除的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当前释解人员人户分离、居无定所、漏管失控、重新犯罪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释解人员重新犯罪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和减少释解人员重新犯罪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对释解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原因及管理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对释解人员的基本管理方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新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刑满释放人员违法犯罪思想根深蒂固、社会控制力弱化、改造存在缺陷、出狱人员保护措施不力等因素,导致我省重新犯罪率上升,犯罪种类多样化、新型化,犯罪手段职业化、团伙化。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必须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完善刑满释放人员保护制度,积极推进社区矫正,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  相似文献   

7.
两劳回归人员在实现再社会化过程中,大多数能遵守社会规范,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但是,也有一部分回归人员旧病复发.重新走向犯罪道路。据上海、河北、黑龙江、辽宁、陕西、山东、浙江、湖北、新疆等九省、自治区、直辖市于1986年至1990年连续五年追踪调查,在3565O名回归人员中,重新犯罪的为2418名,占6.78%。王浙江省监狱管理局于1986年至199O年对三个市辖区和三个县的1722名回归人员(其中刑释人员1139名,解教人员583名)进行跟踪调查,重新犯罪的刑释人员计76名,占刑释人员的6.67%;走向犯罪道路的解教人员计54名,占解教人…  相似文献   

8.
“三逃人员”是指那些负案在逃、批捕在逃、批劳教在逃的违法犯罪人员。他们慑于公安机关严打斗争的声威和专政机关的威力,畏罪潜逃、逍遥法外,有的逃跑后重新犯罪,成为危及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近年来,“三逃人员”数量有增无减而且活动规律又有新的变化,迅速及时地将他们缉拿归案,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一、“三逃人员”增多的原因“三逃人员”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主体方面的原因又有社会方面的因素。(一)从“三逃人员”自身因素来讲,主要是:l、绝大部分存在着畏罪心理。这部分人大多没有与公…  相似文献   

9.
重新犯罪预防是为消除各种重新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动用一切社会力量而采取的防止和减少重新犯罪发生的综合防止措施.重新犯罪预防是针对重新犯罪原因与条件所采取的综合性预防措施.表现在重新犯罪预防手段的综合性,包括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文化的和行政的等手段,只有采取综合性的防止措施才能够起到防止重新犯罪的目的.实践证明将罪犯隔离社会的矫正措施不能使罪犯回归社会后立即适应当前的社会生活,所以笔者试从传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与社区矫正措施相结合的方向,对重新犯罪防止措施进行探索,目的是能够为被矫正对象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再社会化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五社联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治安防控工作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对“五社联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五社联动”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的路径。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搭建治安防控平台,培育治安防控组织载体,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支撑作用,凝聚治安志愿者力量,汇聚社会慈善资源,实现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协同治理和全民参与。  相似文献   

11.
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是新时代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然要求。由于社会流动人口和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多、治安治理主体单一、治安治理模式传统、信息化建设不足等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一系列困境。河南省A市“综治联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法的启示在于:综治工作应从坚持党委领导、确立政府责任、完善法治保障、打造协同治理、提升专业化水平几个方面入手,为加快推动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的刑事犯罪中,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教人员重新犯罪现象突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犯罪个体的主观状态和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探求其重新犯罪的原因,构建相应的预防应对体系,以期减少并预防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教人员重新犯罪。  相似文献   

13.
“三逃”犯是指那些负案在逃、批捕在逃、批劳教在逃的违法犯罪人员。他们慑于公安机关严打斗争的声威和专政机关的威力,畏罪潜逃,逍遥法外,有的逃跑后重新犯罪,成为危及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近年来,“三逃”犯数量有增无减而且活动规律又有新的变化,迅速及时地将他们缉拿归案,则成为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及时捕获在逃犯,最近,我们结合集中打击,对“三逃”犯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从中总结出了其逃跑的原因及一些活动规律与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中,警察虽然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但它并非是“千手观音”——“单枪匹马”难以“只手遮治安”.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力行“民力无穷,警力有限”的理念,推进社会治安资源的整合.其基本路径是:培植“社会治安社会管”的警务理念,提升优化警力资源配置的力度,充分挖掘社会资本的社会治安功效,综合利用社会公共信息以及加强运行制度与机制建设等,最终形成治安治理社会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八)》首次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社区矫正制度,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工作自此有了法律依据。随着非监禁刑监管方式的变化,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对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预防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途径和方法,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黑社会团伙犯罪是指那些街匪市霸、村匪屯霸、强买强卖、敲诈勒索、看场子、收保护费等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流氓恶势力团伙犯罪。此类犯罪的团伙成员多以两劳释解人员为主,犯罪组织严密,犯罪空间不断扩展,犯罪欲望恶性膨胀,并且逐渐向政府部门渗透,搞黑白两道,对社会治安构成极大威胁。要彻底杜绝黑社会,必须本着“成熟一个,打掉一个;摸清一个,打掉一个”的原则,做到除恶务尽。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社会工程决策在1978年就被提了出来,1991年重申并予以强化。为了使这个带有社会主制度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的治理治安问题的根本良策在实践中卓见成效,有必要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关系加以思辨,以求得理性的明晰。“一”和“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该是“一“和“多”的统一。所谓“一”,就是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的性上始终如一,那  相似文献   

18.
北京社会治安治理有三方面的变革:一是从“单兵作战”到“综合治理”的变革,二是从“集中化”到“扁平化”的变革,三是从“集中治理”到“自主治理”的变革。社会治安虽然是一种公共物品,但基层社区(村)可以通过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治安治理机制.与基层政府、公安派出所实现良好的合作,从而达到改善社会治安状况、走出“公地悲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安关系到国家安危和社会稳定,而基层社会治安治理是社会治安的基础。基层社会治安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关乎党的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设计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基层社会治安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的层面应定位在社区治理;基层社会治安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以中国特色治安治理理论为指导并贯彻党关于社区治理的政策要求;基层社会治安治理指标体系由治安治理体系、治安治理过程和治安治理结果三个维度的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良好的社会治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民众安全感的有力保障。社会治安防范工作要做好,不仅政府部门必须全力投入,更要靠全民的参与。在传统的科层制政府管理体系下,公安部门负有社会治安防控的主责,但是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以及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殷切期望,公安部门更应结合社区居民的力量,协力开展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破窗理论视角下的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就是要从治理“小微破窗行为”为出发点,主动积极去防范与修补“破窗”,以社区为主战场,充分发动社区居民,最终目标是警民共治共创安居乐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治安环境,进而提升民众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