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清水为礼     
有一位官员,春节去乡下拜望恩师,以两瓶名酒和一些营养品为礼。师生相谈甚欢,临别时,官员又悄悄留下一个礼包,不料被恩师发现。恩师说:“你出手如此阔绰,老朽很担忧啊。”“请老师放心,我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官员回答。恩师把两个玻璃瓶子递给官员说:“我送你两瓶清澈的井水,你有空读读《孔子论水》和《隋书·赵轨传》吧,我意自明。”  相似文献   

2.
结缘     
那是1995年12月的一天,车间杜书记在一次学习会上号召大家订阅《共产党员》杂志。我立刻忐忑不安地问道:“不是党员的也可以订阅吗?”杜书记回答:“不但可以,而且热烈欢迎。”说句实在话,我一直认为《共产党员》是党内发行的,只有共产党员才有资格订阅呢。每当有人拿着《共产党员》从我面前走过时,我就从心里羡慕他(她)。我想:他(她)一定是一名共产党员。因此,听了杜书记的话后,我便毫不犹豫地订阅了一份《共产党员》。就这样,我与《共产党员》相识了。 如果说当初订阅《共产党员》是为了响应号召的话,那么现在我却是从心里喜欢上她了。刚开始拿到《共产党员》的时候,我只是盲目地随便看看,可是这一看不要紧,我是越看越爱看,于是便认真地学了起来。通  相似文献   

3.
2008年3月,《人民论坛》杂志曾发布过一份调查报告.其中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导致官员落马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心态失衡.有研究结论表明,心态失衡已经成为一部分官员走向质变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胡冠莹 《共产党人》2007,(10):23-23
苏绰(498年-546年),武功(今陕西武功)人,西魏任卫将军、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右光禄大夫。从政以来力主革新,提出减官员、设二长、置屯田,并起草了著名的六条诏书。这些举措利国利民,影响重大。并制定《大诰》,对扫除六朝以来的浮华文风起到良好的作用。苏绰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颇受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5.
《大明律》草创于吴元年(公元1367年)(1),更定于洪武六年(1373年),整齐平二十二年,至三十年(1397年)始领示天下。而《御制大诰》(下简称《大诰》)则是洪武十八年八月,在《大明律》屡诏座正过程中,“采辑官民过犯”的案例,编纂而成的法外之法。十九年三月又颁行《大法续编》,同年十一月颁行《大港三编》,二十年十二月又颁布了《大法武臣》。《大法》四编与《大明律》一样,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大明律》外的最重要法规。它体现了朱元障“刑用重典”的法律观点,是朱元津法制思想具体实践的总结。该法规条款文理不通,…  相似文献   

6.
陈德金 《支部生活》2006,(11):22-22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省委对学习《江泽民文选》高度重视,及时发出通知,对学习《江泽民文选》进行了全面部  相似文献   

7.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中自白的一句话。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激情,充分表现了他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爱国主义思想,不仅贯串于大型文献纪录片之中,而且贯串于《邓小平文选》之中。正如人民日报社论《光辉的旗帜,科学的指南》中指出的:  相似文献   

8.
政风与民风     
《宋稗类钞》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范廷贵的官员提兵过金陵时,驻守金陵的张忠定问道:"你一路上经过许多地方,可曾看到好的官员?"范廷贵答道:"昨过袁州萍乡县,该县县令张希颜我虽不认识,但我琢磨这个人是个好官员。"张忠定说:"何以见得?"范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12,(11):59
梁衡在8月27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我长期当记者,深入基层,出入官场,后来又从事管理,身为官员。了解了老百姓怎样看政治,官场怎样看政治。我想从百姓所望和官员所为角度给政治下这样一个定义:政治是一定的个人或集团借用公民所委托的权力来为社会和民众  相似文献   

10.
被问责去职官员复出的判断标准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官员问责是建立责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2002年7月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4年中央办公厅颁布《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2005年4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200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公务员法》用法律形式规范引咎辞职制度(官员问责的一种)以后,官员问责的力度越来越大,被问责去职官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规范被问责去职官员复出的标准和条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正>九一八事变,扯下了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武装侵华的面具,同时也拉开了中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抗日战争的大幕。一批又一批抗日武装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与日寇浴血奋战,巴彦抗日游击队就是其中一支著名的抗日武装力量。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再度记述巴彦抗日游击队的感人事迹,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纪念。响应党的号召学生投笔从戎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的宣言》,号召人民群众武装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2.
官员问责制是对没有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的官员进行追究的一项制度。自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以来,官员问责制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中央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条例,使官员问责逐渐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官员问责走上了法制化道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官员问责”需进一步明确问责事由,增加问责对象,细化程序规定,加强群众和舆论监督,使官员问责制度日益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纵观历史,人民群众的每一次文化觉醒,都会迎来一次波澜壮阔的社会进步,而先进文化则是文化觉醒的强烈催生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号召,其中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4.
权力的声音     
安立志 《唯实》2015,(5):95-95
张鸣先生有一篇《只听得懂权力的声音》,评论的是唯权力是从的人们及其行径。我却想起另外一个话题——权力的声音到底什么样,也就是前述的那些人究竟听懂了什么。一位与官场接近的朋友说到这样一则趣事:一位官员,位尊权重,主政一方,惜乎其讲话方言太重,与会人员大多听不懂。不知是什么人,也不知在什么场合(这些因素之于官场非常重要),将这一信息知会了这位官员,他的反应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15.
梁柱 《前线》2013,(12):125-127
1944年9月5日,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时不幸牺牲。毛泽东在中直机关举行的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号召全党全军学习和发扬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为人民服务”这一高度的思想概括,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一位劳模的坎坷经历》一文在《湖南党史月刊》1988年第9期发表以后,引起了沅江市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家住沅江市草尾乡福民村的蔡月娥,现年73岁,是原省人民代表、劳动模范。60年代初期,她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带头劳动致富,成为全省学习的典型。1965年沅江  相似文献   

17.
<正>郭文亮在6月20日的《人民论坛》上撰文指出:潜规则是官场腐败的催化剂,是官员腐败的护身符。官场潜规则花样繁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灵活变通"。现实生活中,某些官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非但不去严格遵守规则,反而绞尽脑汁、用心琢磨怎么任意解释规则、"灵活变通"规则,使其为己所用,又不会被发现违规。二是"打擦边  相似文献   

18.
<正>不久前,一篇题为《事业是官员的年轮》的演讲刷爆朋友圈。文中写道:"如果说流行语是时代的年轮、皱纹是脸庞的年轮、情感是内心的年轮的话,那么,事业则是我们的年轮。哪怕一瞬,都会留痕。"这些充满感情、清新质朴的语言让人感觉清风拂面,《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为此配发了专门评论,笔者读后深有感触。年轮之于树木,是时间对树木生命的记忆;年轮之于干部,是历史对干部作为的记忆。"事业是官员的年轮",道出了干部干事的真谛——为官者只有在  相似文献   

19.
从《看世界》杂志上阅读到一篇题为《芬兰的领导最廉洁》的文章,当看到该国“三十年来,只发生过一例官员受贿赂”的报道时,似乎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该不是在吹牛皮吧?然而,应二叔之邀去芬兰,感受了一下芬兰人的廉洁,这种疑惑迅速地烟消云散了。我的二叔在中国驻芬兰大使馆工作,在我刚到的这天晚上,他就与我聊起了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廉政。二叔就该国的廉政评论说:“芬兰政府的廉洁值得各国学习。每年的新年前夕,当地都有送礼的习俗。我们大使馆给有关政府官员送的礼很简单:一瓶茅台酒一筒茶叶,另外再加一瓶红酒,感谢他们一年来给…  相似文献   

20.
闵良臣 《学习月刊》2010,(11):41-41
今年5月上旬出版的第12期《人民论坛》杂志的封面,赫然印着一个大标题:《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当读了这个标题下的内容后.发现这篇文章把网络与官员的关系以及当前官员如何看待网络的心态进行了比较充分地揭示。不管我们的大小官员。从这“揭示”中到底能受到什么启发.得到什么教训.但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