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立 《各界》2008,(11):24-25
<顾准日记>(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留下来三部分:一为1959年10月~1960年1月的"商城日记",二为1969年10月~1971年9月的"息县日记",三为1972年10月~1974年10月的"北京日记".这是一个受难灵魂的实录和时代的见证,为历史留下了一份可资纪念的文本.……  相似文献   

2.
黄海 《瞭望》1995,(50)
11月21日,中宣部、公安部、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人民群众见义勇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先进分子表彰大会.89名见义勇为的先进分子获表彰,他们中既有扶危济困、舍己救人的农民,也有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的工人;既有正气凛然、勇斗邪恶的干部、教师,也有急公好义、无私奉献的白发老人、青年学子.  相似文献   

3.
良知如刺     
梁昌军 《党政论坛》2009,(14):18-18
一颗健全的心灵应该有刺,一根锋锐的、伴人一生的尖刺,始终对应着自己的恶行。 这根刺,哲学的名称叫做“良知”。  相似文献   

4.
文人种菜     
钱钟书的太太杨绛女士1973年在河南息县五七干校里养猪种菜。她想让钱钟书到菜园班来帮她种萝卜,可是组织不批准,让钱钟书做司炉工。钱钟书本事比较大,他一次次跳槽,先后做过保管员、邮递员、通  相似文献   

5.
文人相钦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读《天风阁学词日记》,见夏承焘先生于同辈及后学欣羡不已之深情,令人肃然生敬。如: “接圭璋片”,夏先生得知唐圭璋先生辑《全宋词》已付梓,于是欣然记下“此不朽之业也”。其实为此“不朽之业”,夏先生每有发现,“即作一片抄示圭璋入《全宋词》”,也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 刘永济先生“笺屈六论”,序《元人散曲》,夏  相似文献   

6.
亢振洲 《民主》2012,(6):55-55
2012年5月8日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门前,正当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危急时刻.女教师张丽莉一把推开了身边的两个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下.造成双腿高位截肢.经抢救至今尚未脱离生命危险。  相似文献   

7.
丁凡 《党政论坛》2010,(4):13-13
2009年初,英国女王访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时候,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世界金融危机)呢?”陪同英国女王访问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个能够给出答案,数月过后,英国经济学家郑重其事地以书面形式向英国女王道歉,表示就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内涵丰富,其中所蕴含的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破心贼”“行方圆”“致良知”三个方面。他认为当私心杂念泛起,“恶向胆边生”时,一定要果断拔出“规矩”这把“利剑”,斩除“心中贼”,以达到“致良知”的廉政效果。在全面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当下,积极借鉴王阳明的廉政思想,“破心贼”以筑牢思想基础,“行方圆”以完善制度体系,“致良知”以实现知行合一,对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卜束 《瞭望》1989,(Z1)
文人的书信,本不能划入文学作品的范围,因为在他写书信时,原未打算发表。后来或被视为可用以考订朝章国故,或寻求丽句清词,均非作者本意所在。也有些书信,如嵇叔夜致山巨源《绝交书》,司马迁《报任安书》,都是写信人直抒胸臆之作,后来却成为千古绝唱。它们之所以被人们当作绝妙文章  相似文献   

10.
赵焕亭 《各界》2013,(4):81-84
同气相求,好声相合,人之通性;文人雅集,赋诗撰文,自古皆然。  相似文献   

11.
正不曾给谁有过许诺,他从容地把握着一种价值导向。在这个到处充满诱惑的当下,他自觉地承担起一种责任。他把自己的和他人的经历沉淀到思想的杯子里,沉淀越久越醇厚。然后化作文字、化作语言,慢慢升华到广阔的精神高空,飘浮到读者的脑海里、心灵里……这就是著名作家王宏甲。新近出版的《世界需要良知》是他的第一部演讲集,透过书中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语言,我仿佛能触摸到那背后的深沉情怀。  相似文献   

12.
李可 《侨园》2013,(4):46-46
<正>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不论是富贵贫贱,亦或是欢喜哀愁,都离不开酒。饮酒与文化,更是纠缠在一起,千百年来水乳交融。中国文人嗜酒的最初记录已无从可考,战国时代,这一现象并不是很明显,虽然当时也有过一些爱酒的侠士,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还算不得是文人。而真正将文化与酒并在一起,大概应从土族的初兴算起,以后,文人和酒就纠缠在了一起,演绎出诸多美酒佳话。东晋陶渊明,当了80多天的县令便辞官归田,过着隐逸诗人的生  相似文献   

13.
<宋史·太祖本纪>三卷(以下简称<本纪>)实在是很有趣的文章.这种有趣深藏在字罩行间,非细细品味不能觉察.不过细品之后,也就品出点异样的味道.……  相似文献   

14.
《各界》2015,(9)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心学教育目的——致良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教育思想在心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学问的旨归,更是其教育追求的理想。探究王阳明教育目的——致良知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以便将致良知的教育转化到当前的人文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6.
阳明先生揭橥良知之学、倡言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之教,使儒家心学大放异彩。宋明理学家不仅对于"性之善"与"心之灵"有其深刻的体认,而且自觉地为之献身以便修德成圣,阳明先生力主"心即理"及其所谓"良知",说到底即集中体现了一种将"心之灵"与"性之善"两大认识真正合而为一的儒家信仰,"信得良知"便是对这一儒家信仰的真实表达。所谓"信得良知",亦可以说是一种儒家化的良知信仰或良知化的儒家信仰,正是基于这一信仰,阳明先生才汲汲于教人依良知而行,做一个心地光明、纯乎天理的人。  相似文献   

17.
《团结》2010,(6):1-1
民革浙江省宁波市委会所办刊物《绿叶》,最近一期中刊登了题为《一点反思》的文章。作者作为“文革”初期的中学生,对自己在“文革”中参与批判恩师的行为,表达了深切地反思和忏悔,并对老师公开道歉。这一反思、忏悔和道歉,来之虽迟,但不能不说是作者良知最终战胜怯懦的勇敢举动,我们对作者的勇气和道德良知,深感敬佩。  相似文献   

18.
赤霄 《各界》2014,(2):50-54
十年兴教 杜斌承原名杜丕功,字斌丞,以字行世,榆林米脂县城隍脯湾人,出生于1888年3月20日,七岁入私塾读书,后毕业于三原县宏道高等学堂。19l3年,杜斌丞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  相似文献   

19.
狄青在官拜枢密使后不久,把家搬到了大相国寺旁。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1,(7):46-46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2011年5月(下)《人民论坛》发表文章提出:未来30年,中国步入一个新阶段,踏上一个新台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任务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人民的幸福与尊严得到普遍实行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政治行政体制改革任务刚刚起步,异常艰难,其结果取决于我们的智慧和“社会良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