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改革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结束,以苏联解体而告终。这场改革之所以失败受诸多结构因素的影响,其中传统结构中的因子,社会结构中的阶层利益,国家结构中的民族问题,以及国际结构中的和平演变等结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改革中忽略了结构的对称性和平衡性,最终导致了苏联改革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政党适应性改革是任何政党必须遵循的规律。斯大林领导的苏共没有看到改革的必要性而拒绝改革,赫鲁晓夫时期苏共的改革走了很大的弯路,勃列日涅夫又将苏共拖回了斯大林时期的老路,戈尔巴乔夫抛弃苏共则使苏联走上了亡党亡国的邪路和绝路。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语】二战结束后,苏联共产党面临着改革的重任,就是要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轨道上来。斯大林时期苏共未能进行改革,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成为这一时期苏共改革的重要标志。正如"秘密报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样,赫鲁晓夫的改革也是成败交错,走了许多弯路。勃列日涅夫又将苏  相似文献   

4.
试析苏联解体意识形态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圣 《求实》2006,(Z1):82-83
1991年12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苏联解体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意识形态的方面的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苏共政权的丧失乃至苏联的解体是从意识形态的变异开始的。其实,苏联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异早在赫鲁晓夫时期就已经开始,到勃列日涅夫时  相似文献   

5.
李兴耕 《党史博采》2005,(1):113-116
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直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国内对他仍然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修正主义者;有的认为他的改革没有触及斯大林模式的灵魂;有的认为他既有巨大功绩,又有严重错误;有的否定他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有的认为这是他一生的主要功劳;有的认为他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是不彻底的.赫鲁晓夫具有两面性.他进行了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但是没有取得成功.他在理论上既有右的东西,也有左的东西.通常是左和右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使得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极富戏剧性的变化。苏联前期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与其解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焦点。以史为鉴,汲取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对于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1958年7月31日的北京,烈日当空,阳光灼人。南苑机场却显得严肃、冷淡,等候迎接赫鲁晓夫的毛泽东,不像过去喜欢和尤金谈哲学,没有多少话谈,气氛不像过去那么轻松愉快。当赫鲁晓夫从“图104”客机走出时,迎接他的没有红地毯,没有仪仗队,也没有拥抱,毛泽东只是同他握手致意。过去中苏首脑见面时的亲热情景怎么不见了呢? 原来,亲密无间的中苏双方将有一场大争论。两天前,苏联方面曾通过驻华大使尤金请见了毛泽东主席,表达了苏联领导的一个意思:希望在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自赫鲁晓夫时期起,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共党内形成了一个腐化堕落的官僚特权阶层,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特权阶层为使非法占有的国家资源合法化,极力推动社会主义苏联  相似文献   

9.
列宁、斯大林之后苏共意识形态的嬗变,历经赫鲁晓夫时期的舛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僵化、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终结,最终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社会秩序陷入全面混乱。其结果是,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被摧毁,社会主义制度被取消,西方的"和平演变"在苏联得逞。以苏为鉴,如果以教条的态度对待意识形态,如果对抽象的人道主义思潮放任自流,必然产生恶果。  相似文献   

10.
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顺利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本着这一精神,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刍议如下: 一、十七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于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了重要的论述,全党全国也有共识。“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总之,今天我国的繁荣发展,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我们确确实实地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不能否认的。苏联东欧,同样也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他们的后果却是党和国家的瓦解,社会的动乱,经济大滑坡。以苏联东欧经验教训为参照,可以清楚看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起码有以下四条经验应该肯定。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和平环境下,苏联党和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以迅速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官僚特权集团的阻挠,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勃列日涅夫中止了改革,而戈尔巴乔夫以特权者和改革者的双重角色则将苏联引向了崩溃。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在改革中必须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后,国务院在1956年5月至8月召开全国体制会议,拟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初步方案。周恩来于1956年6月23日在国务院体制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对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重温周恩来的改革论述,对于指导今天的改革,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16):65-65
正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宫廷政变"赶下台,勃列日涅夫开始了为期18年的执政。赫鲁晓夫虽然下台,改革的惯性仍然存在。在新组建的苏共中央的"三架马车"中,最富于改革精神的是总理柯西金,他的威信也明显高于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勃列曰涅夫还羽翼未丰,在继承、发展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改革思路上也与柯西金达成了共识。在农业政策方面,进一步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在工业政策方面,继续推行  相似文献   

14.
《党建文汇》2005,(2):14-14
一是“开门”与“关门”的关系。党组织的大门应当向所有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敞开,但不是说任何人不分世界观、不分信仰,只要愿意都可以成为党员。这是区分我们党是“先锋队”.而不是“全民党”的界限。“全民党”概念,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赫鲁晓夫的“全民党”,二是西方社会民主党的“全民党”。赫鲁晓夫时期的苏共认为,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巩固,在苏联已经形成了人民紧密的、  相似文献   

15.
王梦奎在《阵地》杂志1992年第一期撰文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广泛流行一种观点:中国和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结局遇然不同,原因是中国先进行经济改革,而苏联则是先进行政治改革。这种说法,表面上似乎有点道理,实际上并未触及事物的本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原因并不在于先进行经济改革而后进行政治改革,而是在于:首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就是说,是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科学地总结历史  相似文献   

16.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党政关系,曾对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今天,认真研究70年来苏联党政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改革,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党政关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列宁确立了苏联党政关系的基本原则苏联的党政关系,形成于列宁时期。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科学地分析了党和政权的性质、地位、作用,提出了党政关系的一系列思想,确立了党政关系的基本原则。 1、党与国家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列宁指出,“党是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它“不实行强制”,而苏维埃“是新式的国家机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它  相似文献   

17.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19):65-65
正赫鲁晓夫被"宫廷政变"废黜,柯西金因遭强势利益集团挤兑被迫辞职,戈尔巴乔夫从"改革"到"改制",苏联历史上这三个重要改革者的结局,都与一个人有关,就是勃列日涅夫。如果说他在改革上无所作为,但在扼杀改革上却是颇有"建树"的:他参与搞阴谋,颠覆了一个敢想敢干的赫鲁晓夫;通过打击排挤,压垮了一个温文尔雅的柯西金;他把国家拖到一团糟的地步,使接手者不改革不行,改革也不行,逼出了一个章法大乱的戈尔巴乔夫。结果没过几年,苏联这个"大厦"就坍塌了。但与其把勃列日涅夫看作一个人、一个政治领袖,不如更准确地说,  相似文献   

18.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对经济体制改革了18年。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改革的头几年,不论在农业还是工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改革18年之后的体制,仍然是效率低、浪费大、过度集中的一种体制模式。由于改革的停滞不前,产生了一系列十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这个时期,一方面消耗苏联积存的种种潜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产生种种社会经济疾病和积累大量的问题与矛盾,这是苏联走近衰亡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苏联在斯大林之后有两个知名的领导人,一个是赫鲁晓夫,一个是戈尔巴乔夫。他俩都感到邓小平这个人很厉害。1960年,56岁的邓小平奉命率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国际共产党26国会议,苏共中央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赫鲁晓夫等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全部参加。赫鲁晓夫同邓小平坐在一起。当时,苏共对中共有很深的成见,落座不久,赫鲁晓夫就从阿尔巴尼  相似文献   

20.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率苏联党政代表团前来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 当天晚上,中苏两国领导人便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了会谈。 赫鲁晓夫一开始就喋喋不休地谈他的美国之行,谈戴维营会议,又谈美国的工人是怎么富等等。毛泽东听得不耐烦了:“赫鲁晓夫同志,你去和美国人谈,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