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求实》2013,(11)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首先必须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为此,要坚持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互动;要坚持基础建设与城乡产业建设互融;要坚持一手抓城镇化建设一手抓新农村建设。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再次,以统筹兼顾的方法,同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冯志峰 《理论研究》2013,(3):60-64,70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途径。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代有效载体。生态城镇建设有其深厚的理论传统和实践经验,并在国内外构建了几种颇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为此,生态城镇建设应把握好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专项建设与城镇化综合建设统筹起来,走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城镇化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加速推进团场城镇化建设,事关兵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的实现。加快推进团场城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脚点是改善团场职工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实现团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求和途径。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代有效载体。生态城镇建设有其深厚的理论传统和实践经验.并在国内外出现了颇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为此,生态城镇建设应把握好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专项建设与城镇化综合建设统筹起来,走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城镇化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和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和核心意涵。基于当前实践中存在的"不充分城镇化"困境,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动因;结合社会工作的人本理念、关系重构功能、资源整合优势、政策倡导角色等属性,探索了社会工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多元嵌入空间;进一步阐释了社会工作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为社会工作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创设了合法空间,为实现以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提供了新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视域推进中国城镇化由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从生态文明视域推进经济型城镇向生态型城镇转变,从统筹城乡视域推进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健康运行,为推进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3,(12)
综观我国30多年的城镇化历程,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和发展。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正在或将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须寻找城镇化建设与实现农民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为此,县域农村一方面要注重中心镇建设,另一方面城市要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而中心镇应建成"四化"协调发展、注重社会效益、引领现代农业和培育职业农民的小城镇。唯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才有可能成为农民实现小康生活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王新燕  赵洋 《求实》2014,(4):57-60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即必须以生态文明思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生态文明思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符合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新农村建设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城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统筹城乡,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互动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与农村建设是驱动现代化的两个巨轮,二者密切互动,相得益彰.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只有实现积极互动,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从国内来看,建国五十多年来城镇化与农村建设并未实现充分的积极互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应有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王艳成 《求实》2016,(8):57-6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基本路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科学系统、完善合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设机制。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滞后,实际上是一系列理念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博弈的结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生态社会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四力一体"的驱动机制等。建立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对于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翟坤周 《求实》2016,(6):47-5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化质量、水平和效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突出地位的确立,已成为我国城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引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被纳入到城镇空间实践范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监管和评估的重要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到城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实现城镇空间界面上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整合"的本质要求。为此,亟需通过科学设计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技术路径,从根本上促进城镇空间绿色转型,实现城镇"三生空间"共享共赢。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依托和保障,旅游业是城镇化发展的活力.推进旅游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对于培育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的城镇化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新兴小城镇文化建设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新兴小城镇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城镇化。从人的城镇化视角分析,目前小城镇文化建设还面临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后,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缺陷等问题。搞好小城镇文化建设,应由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小城镇的文化建设和推进人的城镇化为中心,实施新兴小城镇文化发展战略,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镇,完善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群众参与小城镇文化建设,真正使新兴小城镇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所,实现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李清君 《奋斗》2013,(6):50-52
正新型城镇化不是人为的造城运动,更不是大都市空间的无限蔓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注重建设投入,更要注重建成产出,建成产出大于建设投入,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之间的均衡,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期待的。因此,我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  相似文献   

16.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增强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凝聚力,促进兵团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变,实现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兵团团场城镇化,要结合实际,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兵团特色团场城镇建设发展模式、管理模式;加强和完善团场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增强系统性和整体性;加快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夯实城镇化产业基础;加强团场就业培训,为城镇化创造人力资源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规划,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固镇县委县政府以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引,提出建设大美固镇的新战略和建设固镇大美县城的新部署,对固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牵引作用。一、固镇县城建设的基本问题及原因分析1965年建县至今,固镇县城面积从不足0.8  相似文献   

18.
如何推进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嘉岩 《新视野》2003,(6):24-26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是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的关键之一。实施城市化道路,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已经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如何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城市聚集经济的理论分析,提出了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的一些发展思路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叶学平 《学习月刊》2013,(13):33-35
当前,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背后,却还存在着城镇化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异地城镇化、"化地不化人"、摊大饼、"房地产化"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加快推进湖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忽视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和产生的一些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毫无疑问,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巨量投入的资金从哪儿来?成为当前困扰各级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农村城镇化的关键之举是推动小城镇建设。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当前,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小城镇、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强化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发展现代乡村社会、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等,对促进农业、农民、农村的现代化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