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金旺 《检察风云》2013,(20):15-17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人情社会,正常的礼尚往来,必要的迎送接待,本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这些年来,“人情消费”过于泛滥,大有变味之势。许多“人情消费”失去淳朴的感情支撑,异化为金钱游戏、势利攀比、权钱交易,  相似文献   

2.
朱伟珏 《检察风云》2012,(10):14-15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礼"很多时候是通过礼尚往来彰显的。时代不同"礼"的内容也不同。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这几十年里,"礼物"不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价值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大程  相似文献   

3.
"礼"之效能提升离不开其神圣性与敬畏心态的作用。"礼"起源于"事神致福"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后来则演变为维护社会稳定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正由于"礼"的原初为原始宗教礼仪,在这种礼仪上,献祭、颂神、祈福等活动都具备一定程序,从而致使"礼"在源起意义上就具有一种"神"性化色彩,其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性与神圣性。所以,尊"礼"、循"礼"、守"礼"、践"礼"必须持有一种尚诚、真诚、敬畏的心态。诚敬、敬畏、恭敬是实现"礼"之效用提升的保证,是确保祭祀礼仪活动中"天人""神人"沟通的精神支柱,更是健全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练洪洋 《政府法制》2009,(20):42-42
重庆大渡口区副区长顾绯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多个规划设计公司和开发商的“好处费”200多万元。顾绯在受审时称“那只是礼尚往来,不是受贿”。为什么贪官总爱把收受贿赂说成“礼尚往来”?盖因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讲求礼尚往来。如果从传统意义上说,受贿的行为当然不能界定为“礼尚往来”。“往来”是平等的、互动的—像过年,  相似文献   

5.
许春华 《检察风云》2013,(20):10-13
中国是“礼义之邦”,讲究人睛往来、礼尚往来,这自然无可厚非,也属于人之常情。但不幸的是,在历史的演变中,人情和礼义也常常出现“基因变异”,导致人睛变味,礼义变质。当下,尤其要警惕的是人睛往来中“夹带”礼尚往来中“掩藏”着的腐败。通常,人情往来中的腐败,主要发生在传统佳节,因为这往往是国人传统中礼尚往来的高峰,一些人以过年过节人情所需这种传统习俗为借口送礼,  相似文献   

6.
咱们中华民族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传统,那就是重人情。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来而不往非礼也。每逢佳节,亲友互访,也总是不忘带些礼品,大街上熙  相似文献   

7.
廖保平 《检察风云》2013,(20):14-15
谁会没有遇到过人情消昆曲呢?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添丁增岁、评先选优、升学拜师、招工参军、看病求医、乔迁新居等,谁没给亲友送过礼,自己又何尝没收过亲友的礼?人情消费已成为时下人们的一大经济负担。2013年3月,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超五成人认为人情消费负担重,建议提倡亲友间免随礼。  相似文献   

8.
郭惠芳 《中国监察》2008,(13):49-49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讲“人情”、讲“礼节”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广大领导干部同样要时时处处面临各种人情,承受着比一般人大得多的人情压力。因此怎样正确对待人情压力,能否顶住人情压力,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四川省成都市原市委常委、  相似文献   

9.
合十礼(salute with putting palms together),是流行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4个东盟佛教国家的见面拜礼。此拜礼源自印度,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一、合十礼的由来合十礼,也称合掌礼、和南礼,是一种国际常用礼仪,并非佛教所独有,世界上的许多种宗教,都将合十作为一种礼节。东盟国家的佛教沿袭了这一传统礼节,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尊崇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见面要礼,临别要礼,办事要礼,行商要礼,感恩要礼,图报也要礼.无论是曹操赠关羽赤兔马,还是唐明皇送杨贵妃金步摇,礼品自古以来本是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的佳话.但世事演进,有情化为有心,送礼这一曾经风度翩翩的亚文化,已演变成一场公关竞争,绑定了利益与身份,其广度与烈度逐日升级.  相似文献   

11.
《法学》1983,(11)
为七君子辩护的知名律师谢居三先生指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现在通常的解释是:由于庶人卑贱,礼和庶人无关,即庶人可不讲礼节之意;由于大夫尊贵,刑罚不加到大夫身上。这些都是对原意的曲  相似文献   

12.
礼尚往来,是中国人悠久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应该加以宣传和发扬.然而,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在农村的个别地区,借各种理由大摆酒席收礼的风气浓厚. 沉重的礼金过度强调了“礼”的价值,却歪曲了“礼”的内涵,本来增进感情、互帮互助的美德,却变了色彩和味道. 无论是辽宁的李明强、江苏的王保山还是山东的孙占发,面对沉重的人情债时都显得有几分不解和无奈.孙占发说:“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在我们农村,名声和面子有时候比性命还重要.”  相似文献   

13.
礼品是指礼物、礼金、礼券以及以低价收款的物品。赠送和接受礼品的行为与行贿受贿在实践中极易混淆,笔者认为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赠送和接受礼品的行为,是完全基于授受双方的亲情友谊而进行的,送礼方没有谋取私利之目的,受礼方也没有利用职权或借职务之便为送礼方谋取利益,这是接受礼品行为与行贿受贿的最本质区别。在此,要注意区分:①“礼尚往来”与“名礼实贿”。当前,少数人往往以“礼尚往来”为借口,以礼代贿、以礼取利,对这种情况,要把送礼人与受礼人之间过去的交往程度、关系亲疏以及礼品的数额、规格等联系起来,进行具体分析;②“谋取私利”与“正当要求”。送礼人把礼品无  相似文献   

14.
真诚与信任     
在机关工作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同事可以一起开会、出差,但很少串门;可以一起神聊、调侃,却很少谈心.宏观归结这种现象,就是我们了解、学习、接受的世故人情,强调的多是理智、控制和约束.越是有教养的人,应该越是理智、自制能力很强的人,于是,"有教养的人"逐渐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的含蓄与文雅,真诚和信任也就成了外在装点.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的法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本文不想论及中国数千年所具有的全部法律观念,而只想谈谈儒家的法律观念. 所谓典型的儒家观念,它围绕着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即礼与法概念的区分.该种划分不仅具有特殊的古代根源,而且它与中国历史上的某些重要事件相关联. 礼是与孔子的伟大形象相联系的,而法则与专横暴虐的秦王朝相关联.现在,我们可于惯用的英文中找到礼、法这两个词的对应词.礼被译作"Propriety",而法则被译作"Law".基于这种翻译,人们可能认为,在中国对于"Law"的任何讨论,都将围绕中文"法"这一概念.不幸的是,实际情况颇为复杂.与"Propriety"这个在含义上苍白无力的词相比,礼  相似文献   

16.
<正> 今天的法制是昨天法制的发展和继续。对于礼这一法制现象,我们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它的内容与演变,进而阐明它在整个中国古代法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成因。本文浅作这方面的尝试。一、礼的主要内容与(?)变礼滥觞于原始的宗教祭祀,但它演变为礼治观念,直至成为统治阶级安邦治民的手段,则是在宗法制度得到充分发展以后。所谓宗法,最早是为了保卫有着同一血缘关系的奴隶主大家族的政治、经济特权(特别是财产和权力再分配方面的利益)而从氏族制的基础上蜕变而来。周公制礼,“礼刑并用”,礼与刑一起跨入了西周奴隶制社会上层建筑的门槛,礼与刑相辅相成为  相似文献   

17.
礼“伤”     
礼尚往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逢年过节、每遇喜事,朋友之间以礼相送,表示祝贺,这正体现了重感情讲情义,不愧为礼仪之邦。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人的送礼却渐渐地变了味,从送烟酒到送钞票,甚至送美女, 有的为此而丧失了前途,有的为此而失去了自由,更有甚者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谓送者居心叵测,收者贪时自毁。此风不刹,必将毒害社会,玷污人心。为此,我们在本期新开辟的"新聊斋"栏目里,请几位作者聊聊"送礼" 这个话题,以期为大家提供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并引发大家作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收礼     
礼尚往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逢年过节、每遇喜事,朋友之间以礼相送,表示祝贺,这正体现了重感情讲情义,不愧为礼仪之邦。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人的送礼却渐渐地变了味,从送烟酒到送钞票,甚至送美女, 有的为此而丧失了前途,有的为此而失去了自由,更有甚者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谓送者居心叵测,收者贪时自毁。此风不刹,必将毒害社会,玷污人心。为此,我们在本期新开辟的"新聊斋"栏目里,请几位作者聊聊"送礼" 这个话题,以期为大家提供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并引发大家作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礼尚往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逢年过节、每遇喜事,朋友之间以礼相送,表示祝贺,这正体现了重感情讲情义,不愧为礼仪之邦。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人的送礼却渐渐地变了味,从送烟酒到送钞票,甚至送美女, 有的为此而丧失了前途,有的为此而失去了自由,更有甚者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谓送者居心叵测,收者贪时自毁。此风不刹,必将毒害社会,玷污人心。为此,我们在本期新开辟的"新聊斋"栏目里,请几位作者聊聊"送礼" 这个话题,以期为大家提供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并引发大家作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礼仪之邦,亲戚朋友间,礼尚往来属于正常现象,来而无往非礼也。但在今天,有的人送礼变了味:有求于人要送礼,巴结上司要送礼,跑官要官要送礼;越是地位高的人,受礼的机会就越多,礼品就越贵重。那么,怎样看待、处理礼品,普通人可见修养品质,官员则可见官德官风。毛泽东的“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