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劳骥 《瞭望》2005,(Z1)
过去有句俗话叫:"别拿村干部不当干部"。那时是说,国家干部都是吃商品粮、拿工资的,而村干部吃农业粮、记工分,至多给点"定补"。村干部当时在人们的心目中,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干部。他们的身份、地位都没有什么优越性和特殊性可言。 但是,如今再说"别拿村干部不当干部"这句话,其中的含义却大不相同了。"老少边穷"的村不说,有些富裕村、大中小城市近郊的村,村干部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职工产生了疑虑:"生老病死还有没有依靠"?"社会主义还有没有优越性"? "生老病死有依靠",确实有正确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面.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进发出冲天的革命干劲,创造了大量财富,为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劳动者"生老病死有依靠"成了广大职工的骄傲.但是"生老病死有依靠"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可以养懒汉,而是指劳动者由于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不能参加劳动,或者在碰到意外灾祸等情况下,由社会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建国40  相似文献   

3.
所谓郎官,是指古代负责皇宫勤杂事务一种地位很低的小官.据说有一天,汉武帝微服私访,来到郎署(郎官办公的地方)偶遇一郎官,他发现这位郎官不仅须发皆白,而且衣服也破旧不堪.汉武帝便觉得他的年龄、气质和他的职务有些不相称,于是便问他: "你叫什么名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郎官的?"只见这位郎官从容不迫地回答道: "小人姓颜名驷.江都人氏,在文帝的时候就开始做郎官了."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空降"干部(即从上级机关下派干部到下级担任领导职务的)作为一种干部交流方式,在培养锻炼干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防范用人不正之风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有的地方"空降"干部过度,相对挤压干部晋升空间,严重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基层干部队伍活力不足;少数"空降"干部"镀金"思想严重,急功近利,导致短期行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影响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其危害不容小觑.对此,笔者就消弭"空降"干部负面影响,谈几点粗浅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时下,各地党政机关纷纷组织机关干部下乡"支农",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并送钱送物送温暖。此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得民心,顺民意,令人欣喜。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些下派的"支农"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却不知农:当农民兄弟问及有关当前农村政策时,他们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当农民兄弟请教有关农业科技知识时,他们摇头摆手,爱莫能助;当  相似文献   

6.
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对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将"民意"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最主要的指标,让人民群众来监督、考核和评价干部,参与干部选任的"民评官"的方式应该积极推进."民评官"是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贯彻和创新;"民评官"与"党管干部"的原则并不矛盾.四川等地在推进"民评官"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对干部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我们在启东市组织开展了以"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富,接受群众评;争创群众满意的党组织,争当群众满意的好干部(好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四群两争"主题活动,探索出了一条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让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把提高干部理论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张全景同志指出:领导干部述职时要“述学”,评议干部时要“评学”,考核干部时要“考学”,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组织部对抓好干部理论学习的高度重视。对领导干部进行“述学”、“评学”、“考学”,确实是增强干部学习理论积极性,提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的重要措施,也对我们组织部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各地还没有成型的经验,这里仅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供大家商榷。 对干部进行“述学”、“评学”、“考学”活动,我们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题目原是《提高干部的政治道德》,为了便于记忆,便于监督,改为《做官的要讲官德》。官就是干部。“干部”是外来语,“官”才是中国的传统称呼。官住的叫官邸,官骑的叫官骑,官穿的叫官衣,还有官奴、官婢什么的,此外,还有“官柳”。杜甫的《西郊》写道:“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中国虽有把丈夫、把男性称“官人”的,但毕竟是少数。就是在把干部称作干部以后,在规范语言中,仍然有把干部称作“官”的,军官、武官、外交官都是官。  相似文献   

10.
目前,企业民主评议干部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一,职工群众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对民主评议干部不感兴趣,认为民主评议干部是“走形武”、“花架子”,“工人只管干活挣钱,评议干部与己无关”。怕打击报复,不参加评议,即使参加评议也只讲优点,不评缺点。对干部有意见,不严肃,不认真,单纯地以泄私愤为目的,言过其实。其二,职工代表、民主管理员的素质低,在民主评议干部的认识上存在差距,没有充分认识到民  相似文献   

11.
沈容 《瞭望》1995,(33)
在执行部我们住翠明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住在这里.那时的翠明庄还保留了日本建筑的风格,房门是向两边推拉的.早上有交通车送我们去协和医院,中午回来吃饭.这里除固定的工作人员外,还有南来北往借执行部的飞机调动工作的干部.李克农是秘书长,主管内部一切事务.大家叫他管家婆.李克农长得很魁梧,神态严肃,自有一股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新时代领导干部要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的重要精神和重要要求,弄清深入学习"四史"的重要意义,认真开展"四史"学习,做到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好新时代好干部标准。  相似文献   

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论是与"实践人本主义"并存的天才创意,"异化劳动"论是"实践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由"国民经济学"这一形而下的科学理论提升(不是科学逻辑推导)到形而上的实践人道主义。故它在《手稿》中处于非常特殊的"中介"地位。"劳动异化"论是从经济科学通向人道哲学的"云梯"。"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和人的自我异化,那么未来哲学性理想社会就要扬弃异化复归人的理想类本质、理想的脑体劳动和共产主义博爱关系,马克思由此天才地创意出当做人道主义理解的共产主义的哲学性理想或理想性哲学。  相似文献   

14.
王尔烈是清朝时期的辽阳人,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著称于世.是乾隆、嘉庆年间有名的"关东才子".《辽阳县志》称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民间更有"东北第一才子"美誉. 乾隆十八年(1753)王尔烈在辽阳城参加童试,考中辽阳州拔贡生(即秀才).乾隆三十年(1765),在奉天省城参加乡试,中奉天乡试第一百八十一名...  相似文献   

15.
前两年农村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是对农村基层干部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通过这样的学习教育活动,一方面确实使干部受到了教育,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它又带有明显的"活动"的性质,取得的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为了使农民能够长期得到实惠,必须解决农村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要研究乡镇党委怎么定位、怎么工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频繁地接待"参观学习",使得苏南一些地方干部"实在吃不消"。据报道,常熟市环保局的一位官员坦言:自去年全国生态示范区工作现场会在苏州召开后,全国各地来常熟参观学习"循环经济"的人员应接不暇。仅今年3月份一个月就接待了20多批。据接待人员说,凡各地来参观者,大都虚心好学,一般也没有游山玩水或娱乐消遣的要求。但迎来送往的繁杂事务,既大大增加了当地政府  相似文献   

17.
张衍荣 《侨园》2012,(1):46-47
记忆中,冷清了半个多世纪的"民国之门",随着两岸"兄弟"相逢一笑,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世事沧桑,令人浩叹,不觉也走了进去."民国之门"与寒舍毗邻,位于武昌蛇山南麓,坐落在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博物馆")内,俗称"红楼",1908年筹建,1910年落成.那时天下还"大清",没有"民国",因此它既不叫"民国之门",也不叫"红楼",而是叫"咨议局大楼",一个议事咨询的民意机构,乃清廷为预备君主立宪而在各省所置.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15,(7)
<正>中共中央组织部要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将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中共天津市河东区委党校立足于干部教育培训职能,以"道德讲堂"为主要形式,以职业道德为重点,注重"四点",把握"四心",积极打造不同主题的系列"道德讲堂",不断增强"道德讲堂"的针对性、生动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参加党校培训的学员,既有党政机关和基层单位的党员、干部,又有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还有部分入党积极分子。他们既是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看来,不参加劳动(人类获得自由的重要途径)的资本家否定了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类本质,否定了人类自身的价值,他们并不生活于个人联合的真实集体中,受到死的物质的奴役,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秦代开始,郡县成为定制,有专家估计,那时大约有县衙900到1000座,唐代则有1235座.发展到清代,变成了1591座.可"民国"后仅剩1座,它就在河南内乡. 它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古县衙,是全国唯一一处紫禁城的"麻雀"版本,始建于元大德八(1304年),明末(1644年)和咸丰七年(1857年)先后两次遭火灾化为灰烬.等到浙江绍兴人章炳焘做知县时,已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