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男人是太阳,女人是月亮。在众多的男人甚至女人眼里都这样看。女人依附心重,自卑感强,难能自主与自立的种种现实,给素以男尊女卑为标志的“月亮说”似乎又是作了佐证。可是,有一位泉城女子偏偏不信这个邪,她不愿当月亮,不愿靠人家的光照来装点自已,她响亮地提出:“女人也能当‘太阳!’,”她横刀立马,几度转任,所向披靡,使荒芜充满生机,使萧条充满活力,沿途留下一片辉煌! 这颗“太阳”就是现任济南市槐苑、槐荫两个宾馆总经理的王桂英!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把竹、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又将竹、兰、梅、菊同誉为“四君子”。我国晋代有“竹林七贤”的佳话,唐代有“竹溪六逸”的美谈。自古以来,竹的品质常被作为君子人格的写照,“居有竹”更是文人雅士的一大追求。去年中秋,记者就有幸结识了这么一位“居有竹”的“君子”。他,就是74岁高龄的原湖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谢允坚老人。  相似文献   

3.
“道路”,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方向、途径,关系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两千多年前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屈原对探索“道路”之艰难、之坚定的咏叹和坚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是邓小平在“道路”问题上的果断和决绝!“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  相似文献   

4.
自1993年笔者提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后,学术界基本认同了汉武帝没搞思想专制的观点,但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无‘打儒家旗号的思想专制”’说,这也不妥。中国古代存在“打儒家旗号的思想专制”是事实,始作俑者是东汉章帝,标志是白虎观会议和删《史记》。  相似文献   

5.
女性的礼赞     
女人是人类的爱魂,是男人的温柔之乡,是孩童的幸福摇篮。女人还是社会的栋梁,是开创物质世界的巧匠,是装点精神世界的画师。女人宛若四季常开的花卉,形形色色,万姿千态,世世代代永不枯萎。 盘古开天地,男人和女人是组合人类的两种不同的个体,为什么男人为人,女人则为“女人——第二性”。历史的长河中,女人失落了自我,被牢禁在家庭的樊笼中,不得踏入社会半步。有人曰:“女人是水做成的,三个女人的泪便汇成一条河”。还有人曰:“女人的名字叫弱者。”柔弱的女人啊,在旧时代所拥有的“财富”独有眼泪。女人只会用泪诉说对美好人生的渴望,用泪去浇灌被践踏了的爱情之花和理想之树。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一书中几个重要问题之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桂钿先生在与吴锋先生合著的《董仲舒》一书中认为 :文翁“起学堂”在“文帝末年” ;汉武帝尊儒采纳的是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而且“尊儒是假” ;“董仲舒在所有被推荐的贤良中排在第一位” ;《天人三策》的第一策是武帝专为董仲舒一个人出的考题等。其实 ,文翁“起学堂”在“景、武间” ;汉武帝尊儒主要是田在武帝六年所为 ,应当说“尊儒是真” ;董仲舒即使参加了“召贤良” ,也不会在对策前就被排在第一位 ;《天人三策》的第一策应为公共试卷。  相似文献   

7.
某日闲谈,一位军人半开玩笑地冲我说了一句:你们警察呀,真是不可思议。”我不理解其中之意,马上回问了一,“怎么不可思议呀?”那位军人笑了,“说了你可别生气呀。”于是,他说了这样一件事:  相似文献   

8.
黄石民间歌谣的艺术手法多样。其大量运用比喻、比兴、对比、比拟等进行修辞,“比”是其构筑意象之美、情感之美、乡土之美的重要手段。其中,比喻、比兴特色明显。比喻的手法多样、喻体贴近生活、比喻生动形象、饱含情感。比兴除了起隐喻、象征作用外,还有定韵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菊花,在金秋送爽,玉露送凉的晚秋时节,傲霜怒放,叶枯不落,花凋不零。它不与百花争艳,独与寒秋争华;不与百卉斗胜,独与寒霜斗志。它是秋的活力、秋的韶华、秋的灵魂。菊花是花木中的至清至逸者,不以姿色取媚人,而以高洁得人心。古人将菊比作有君子之节,逸士之操,常将梅、兰、竹、菊合称为“四  相似文献   

10.
实话还需“巧说” 英国著名诗人拜仑,有次看见一位盲人身前挂着一块牌子:“自幼失明,沿街乞讨。”可他手里的破盆子却空空如也。于是,拜仑就在牌子上加了两句:“春天来了,我看不见。”结果,路人纷纷解囊。  相似文献   

11.
一位中央领导同志不止一次地说过: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这位领导同志的这番陈词,也许是有感于唐太宗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这句传世箴言。  相似文献   

12.
中山装是一种服装,却不是一种普通的服装。 近100年前,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让中国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有一件是与男人相关的“剪辫子”,因此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从头开始”的;另有一件是与女人相关的“放裹脚”。因此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从脚开始”的。不管是从头开始。还是从脚开始,一说到辛亥革命,人们一般都会提到这两件事情。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一句在社会生活中广为流传的说法,不仅写入了相关的政治读物和一些学术著作,而且已经成为确定的“知识”定格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历史记忆中。但是对毛泽东究竟是在哪里说过这句话,却有两个不同“版本”的答案:一是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说,二是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说。其实,毛泽东无论是在在天安门城楼上还是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都没有说过这句话,他只是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过“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人”是民族范畴,“中国人民”是政治范畴,两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4.
“投桃报李”《诗·大雅·抑》中记载:“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人把它比喻成相互赠答之意,就是这种“滴水之恩,泉涌相报”之意,在今天,却被有些人反其道而用之,赋予了它庸俗的色彩。前不久,一位朋友向我发出感慨说:  相似文献   

15.
“高兴得更很了”这句话是山东省菏泽地区某村一位农妇说的。她为什么“高兴得更很了”呢? 菏泽地区公开招考村干部以后,他们村新考上的干部一上任就给村民安上了自来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兴致勃勃地介绍新干部的政绩的时候,她说了“高兴得更很了”这句话。 这句从语法看未见能通的村言俚语。却很能表达村民那种高兴的心情。 山东菏泽地区原来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是文化低,据统计有20%多的文盲半文盲;二是年龄高,50岁以上的比例大,有一位村支书已是71岁高龄。所以,“县里开会一小本儿,乡里开会一张纸儿,村里开会一张嘴儿”。“又要计划生育了”,“又要收公粮了”——这就算  相似文献   

1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们常用这句诗进行比喻。如在五十年代,将资本主义比作沉舟、病树,将社会主义比作千帆、万木。那时候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而社会主义则旭日东升,光芒万丈。苏联、东欧骤变之后,人们不再象以前那样引用这句诗了,甚至有的人将这句诗作了反用。这种使人惊  相似文献   

17.
由樊凤林、周其华、陈兴良三位教授主编的一部个性鲜明的81万字的巨著《中国新刑法理论研究》,终于在1997年10月1日修订后的刑法开始生效前夕,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笔者纵览该书,深切地感到这部刑法理论巨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见长:第一,理枝循干,体系鲜明。记得我国南朝时期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凡大体文章,类多支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刘勰的这句寓意深邃的名言是以一条江河、一棵大树来比喻撰写论著,他说江河由于支流纷泻而需整治其流向;大树因枝权繁多而需清理其分枝,突出其…  相似文献   

18.
围绕当前信访困局的争论很多,但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实质性把握.实际上,从“国家-社会”、“中央-地方”两对关系来看,“信访之痛”是信访的功能定位与其能力地位相错位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利益调节失灵、利益结构失衡和利益协调机制缺失的具体表现.可以说,“信访之痛”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之痛”.因此,从根本上说,解决问题需要勇于正视利益结构失衡的现实,对利益协调、整合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和形态重构,形成制度化的渠道与方式.  相似文献   

19.
谅解为桥     
男人与女人同为“人”,男人有的优秀品质与劣性,女人也有。不同的是,女人经历了孕育和生产新生命的全过程,这非常重要,这使女人具有了男人无法比拟的伟大和崇高。从初孕时的恐惧不安到分娩时的铭心创痛,谁也没有女人在痛苦之中理解生命理解得深刻透彻。 分娩时的分分秒秒,恐怕是女人一生中感觉到的最漫长最黑暗的时光。我曾在产房外,从夜里11时开始等待新生命的降临。两小时后,我那贴在产房门缝上的耳朵听到了沉重的呻吟,不久,那呼吸急促的尖锐的哭喊声从天而降。那哭喊声让我激动不已,心跳快到不能再快。新生命降临的第一声哭喊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同样,我从未听到过的那样沉重的呻吟,也是一辈子不会忘记的。在日后的生活中,身体或哪里受伤或哪里不适说起疼痛,妻子便说:“比生孩子差远了。”这使我哑口无言,我想世界上没有哪个人能够反驳得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20.
“尧天舜日”,是古往今来流传在中国作为最理想时代的代号,它以巨大的号召力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了。原因是尧舜二帝能把他们的国家拱手让给了外姓贤人,这在“家天下”的时代里,尤其封建时期君主的心目中确是个惊世创举。它说明这两位君主是以天下为心、以万民福利为前提而做的高尚举措。这举措固然是难能圣明的,而这两位圣君的深入人心,更由孔孟二位儒学大师的极端尊崇而加重了人们对它的认识。“仲尼祖述尧舜”,“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见《中庸》与《孟子滕文公章句》便充分说明了孔孟的信仰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