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所有制问题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我们最熟知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讲的最多的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中,马克思主义把生产资料所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探索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人们对这条道路、这种探索有褒有贬,意见不一。“中国究竟往何处去?”这是我们议论的热点之一。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现在所走的道路是要恢复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要补上资本主义的课,是要放弃马克思主义。”对此我不敢苟同。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把个体户、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等所有制形式的出现,看成是大逆不道的东西。认为只有实行公有制才算得上是社会主义,一切小私有制都应全部摒弃。我认为这种观点根本错误在于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没有把生产力标准和生产关系标准统一起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和生产力水平相适  相似文献   

3.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客观的现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对此表示怀疑的人往往这样寻找理论根据,他们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符合生产力标准和马克思关于五种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理论,完全是由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外因造成的,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现象,不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糊涂观念,动摇着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有必要加以澄清。一、生产力决定作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根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最终必须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这是绝对的、确定的。否认这一点就会背离历史唯物主义。但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先进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并不一定是建立在最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同一生产力状况可能形成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4.
吴文学  ;祁金利 《前线》2014,(7):29-30
<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国内外实践证明,对于国有企业的评价绝对不是与民争利、效率低下就能概括的,私有化也并非国企改革的灵丹妙药。笔者认为,要科学认识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避免片面性和简单化,而代之以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角。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看待国有经济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有经济作为一种产权制度,体现着  相似文献   

5.
一、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一)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问题关于生产力发展原动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生产关系变革论。这种观点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生产力的发展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例如捷克著名经济学家奥塔·银克曾认为“一定社会组织中只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是足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苏联哲学家康土坦丁诺夫认为:“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有同志提出:“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论,一般地说,历史是循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顺序前进的,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就进入社会主义,这是不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学说?”还有的同志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  相似文献   

7.
一种意见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不是唯一的动力。理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的观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也在于其矛盾性。而这种矛盾性有两种:一组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8.
一、“三个代表”体现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衡量某种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步与否的标准只能是看其是否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以及革命、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观点,回顾总结农村改革发展6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的历史方位与社会主义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些年,有人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原理,认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前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基础,走向社会主义似乎是“历史的误会”。针对这一论点,有人则罗列了许多数字来证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前已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历史的误会。后一种观点的结论虽然不错,但对问题的论证分析尚嫌简单和一般。  相似文献   

11.
对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中的这段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首要的一条,把先进生产力决定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更替鲜明地揭示出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表现为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根本观点。可是,过去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有不少文章和专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兹将讨论中的一些意见介绍如下: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它的内部矛盾性。作者指出,在任何社会中生产力都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引起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关系。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内部的原因和外部的条件。其中内部原因起决定作用,外部条件是起影响和制度的作用。生产力是  相似文献   

14.
根深叶才茂。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理论 ,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 ,必须有其深厚的哲学根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奠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 ,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考验的科学理论。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 ,生产力与生产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合作化与苏联农业集体化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王前认为“50年代的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就是30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版”,“从总的理论发展摸式和指导思想上看,(它)并未跳出斯大林全盘集体化的巢臼”。赵金鹏的观点则恰好相反,他认为“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绝不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翻版”。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在目标、内容和基本形式上,中国农业合作化与苏联农业集体化确实是相同或类似的,但同时还应看到,两者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体现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特殊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创新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这种创新理论与邓小平创新思想一脉相承,它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领域的创新理论,而是强调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全面的社会创新.江泽民创新理论不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矛盾运动的要求,还强调在创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简述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少奇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指出那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致,没有矛盾”的观点,“把社会主义定型化,无冲突论,有形而上学味道”。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常“注意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改革”,以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他着眼于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各个环节的矛盾,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也颇有新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观点和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8.
<正>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对发展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状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这是他对人类社会最重  相似文献   

19.
张仑 《实践》2000,(11)
领导干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强自身修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自身修养,就是要围绕“三个代表“的实现努力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努力丰富自身学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一)围绕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先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认识和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和推动的结果。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把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在党的一切活动中,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不懈地努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虽多有讨论,但有不深入之感。我想谈点个人浅见,以就教于方家,也希望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一、生产力概念是个功能概念,而非实体概念关于什么是生产力的问题,目前大致有两类观点。一是把生产力看作是一种“能力”,二是把生产力看成是一种“物质力量”。仅仅就生产力来谈生产力,对上述两种观点很难作出评说,但是,一且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联系起来研究,就有可能发现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在前者,把生产力看成是一种独立的能力,是外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