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慈善》2021,(1):F0002-F0002
中华慈善总会2021年度"慈善情暖万家"活动的脚步从浴火重生的汶川、玉树走到"世界风库"的酒泉,再到许昌和平顶山,从天南走到地北……作为中华慈善总会与全国各地、各级慈善会联袂发起的大型慈善项目,"慈善情暖万家"活动至今已持续开展18年,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使数百万贫困家庭、数千万困难群众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2.
贺信     
《慈善》2016,(2):8-8
值此"‘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活动"表彰展演大会召开之际,中华慈善总会向活动主办方天津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慈善协会,表示衷心感谢!向受表彰的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此项活动付出了辛勤汗水的老师们表示崇高敬意!天津的慈善工作在全国一直处于先进行列,曾经多次获得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的表彰。在中华慈善总会组织...  相似文献   

3.
《慈善》2017,(1):20-23
<正>《慈善法》的颁布实施,为辽宁省锦州市各小学校开展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落实《慈善法》,深化“慈善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内涵,传承中华慈善美德,提升学生“孝老敬亲、尊师爱友”等行为能力,展示校园慈善文化活动的丰硕成果,经锦州市“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指导组讨论决定,将2016年秋季...  相似文献   

4.
《慈善》2018,(1):23-24
郴州市"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文/中慈为贯彻落实《慈善法》,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确保我市"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开展并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慈善法》为指导,以学校为阵地,以《慈善读本》为载体,大力弘扬以爱心奉献、互助和谐为核心的现代慈善文化和"人人可慈善"的理念。坚...  相似文献   

5.
慈善是一种公共责任,慈善组织以公众的普遍参与和信任为运行基础,其运转逻辑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实现社会公益为价值目标。慈善组织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基本信息、财务信息、活动信息等都属于公共信息,都应当向所有社会成员公开,而不是仅仅向捐赠人公开,即社会公众与慈善组织具有信息公开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公众应当享有对慈善组织的信息请求权。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目的是让公众了解、理解慈善组织的公益性,并促进慈善组织的健康运行。因而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最重要的是可得性,即公众可以很便捷地获悉这些信息,并且很轻松地通过这些信息判断该组织的公益性,而政府对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负有监管职责。  相似文献   

6.
慈善目的事业是慈善概念界定的中心问题。英国慈善目的事业从神灵崇拜逐渐走向世俗化和普遍化,其每一目的事业均有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和描述。我国慈善立法可以在借鉴英国慈善法的基础上,规定慈善目的事业制定的公益性标准,明确各类慈善目的事业的具体界线和样态,申明慈善组织之公益性检测的行政程序以及申报程序,并明定慈善组织或者慈善活动违反或规避慈善目的事业有关规定的处罚。  相似文献   

7.
《慈善》2016,(2):9-11
天津市"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于2012年3月份启动,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一、多家协作,共同实施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精神,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印发了《关于做好【慈善读本】宣传...  相似文献   

8.
薛宏金 《慈善》2021,(1):54-55
时光荏苒,我到兴化市慈善总会工作一晃八年了。八年来,我目睹了慈善凝聚人心、公益汇聚力量的真谛,体验着慈善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和担当,感悟着兴化普通百姓的慈善情怀。八年来,全市上下普及慈善知识,树立慈善典型,开展慈善志愿服务,使"人人可慈善"的理念深入人心,守望相助、和谐向善的风气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9.
慈善动机是激发慈善事业活力的原动力,尽管社会上存在着"慈善不问动机"的观念,但是从慈善动机和效果的一致性来看,忽视动机而只顾结果并不能实现慈善的健康发展。慈善动机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慈善行为。判断人们的慈善动机要注重因果关系、注重听其言观其行、注重就事论事、注重包容和宽容。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应该倡导与我国乐善好施的慈善传统相承接、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现代慈善观念相一致的慈善动机。内在驱动的利他导向的慈善动机实现了慈善的内化和利他本质,应得到大力倡导。要通过社区、单位、慈善榜样、荣誉激励等多方面的努力,培育内在驱动的利他导向的慈善动机。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慈善思想,它以"仁爱"为核心,以"民本"为出发点,以"重义轻利"为准则,以"大同"社会为最终目标,构成了完整的儒家慈善伦理理论体系。深入挖掘先秦儒家慈善思想资源,阐发慈善文化理念,对于培养人们的慈善意识,唤醒人们的善心善念,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7)
发展慈善事业急需慈善伦理的建构。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建构要立足于传统慈善文化,实现儒家慈善思想从"仁爱"向"博爱",从"恻隐之心"向"公民责任",从"个人道德"向"社会正义",从"以民为本的仁政"向"以民为主的民间公益"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培育慈善意识 发展慈善事业——美国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竖元 《行政论坛》2011,18(1):92-96
目前,我国公众慈善意识的淡薄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而美国慈善事业的商业化的资金管理运营模式、多层次的监督与反馈机制"、一疏二堵"的税收激励机制及"第一行动集团"积极的示范效应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强化慈善激励机制,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以培育和提升公众的慈善意识,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慈善事业促进机制是政府、慈善组织、慈善工作人员、社会慈善资源得到最优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活动模式,即政府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慈善组织建立健全自身管理制度,提高慈善事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素质;合理利用社会慈善资源和力量,实现慈善组织、慈善制度和慈善从业人员之间的不断优化配置。当前我国慈善事业促进机制虽已基本成型,但还存在一些发展障碍,需要在资源动员、管理创新、监督激励等方面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慈善事业只有与专业社会工作的融合才能促进其良性发展.这是因为专业社会工作者在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社会工作者是慈善文化弘扬的倡导者;社会工作者是慈善组织完善的推动者;社会工作者是慈善活动开展的监督者;社会工作者是助人专业知识的实践者;社会工作者是慈善活动开展的策划者.  相似文献   

15.
殷瑜 《学理论》2012,(23):71-72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慈善事业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慈善组织的生命所在。慈善事业以自愿和信任为基础,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与能否获得公众信任。然而",郭美美事件"、"尚德诈捐门"、"中非希望工程"等一系列负面事件致使我国的慈善组织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公信力危机,其对中国慈善事业造成的致命伤害一直未见好转。慈善组织挽回公信力的关键,是加强组织自身的规范制度性与自律性,完善多方监督机制,加快相关法律建设。  相似文献   

16.
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文化是慈善活动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慈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慈善思想,中国慈善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于民族文化,走内生型慈善文化建设之路。相对于政府主导型慈善文化建设,内生型慈善文化建设具有根植性、民族性、群众性、易传播性等特点。因此,内生型慈善文化建设应该从传统文化教育开始,给予民间组织更宽容的态度,从根部激发人们的慈善热情。同时,进一步优化慈善环境,走慈善法制化之路,促进慈善成为一项全民行动。  相似文献   

17.
《慈善》2021,(2):89-89
为传递慈善爱心,弘扬优良的传统美德,营造文明和谐有爱心的社会氛围,在独山子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为增加慈善意识,提高捐赠积极性,依法高效地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独山子区慈善协会开展各项活动,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助力文明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推动慈善事业跨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王殊男 《民主》2010,(4):35-37
<正>2008年春节前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晚间新闻联播的黄金时间,播出了辽宁省一家民营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一时间迎奥运慈善光明行"活动的首批受益者、百岁老人王武清在失明了20多年后重见光明,  相似文献   

19.
慈善进万家     
郑涵尹 《慈善》2016,(2):36-36
中华慈善总会与教育主管部门把"慈善"向全国各地中小学推广,把它作为一种知识,纳入系统的教育范畴,是公众渴盼道德回归的民意诉求的体现,这种做法值得称道。我认为"爱心",是慈善的主打词。慈善不仅仅是金钱的施舍,那么,慈善美德该怎样走进每个家庭呢?我以为至少应该是这样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层面。大人和所有从事慈善事业的人们必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亚文化"与"主文化"的相互抵触、慈善组织及个人的诚信的缺失以及在"藏富意识"和"仇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缺乏"第一行动集团"的引领等因素共同抑制了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培育公众慈善意识,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