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对十年来日本经济发展的回顾进入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最长的“调整过程”。这个过程于1993年底结束。从1993年起,曾共同陷入90年代初经济周期性萧条的欧美各国经济相继复苏,唯独日本回升乏力。1993年的经济增长率几近为零。1994、1995两年也只有0.6%和1.4%。1996年度由于日本政府宣布将在1997年4月1日将消费税由3%提高到5%,刺激消费市场异常激动,当年经济增长率达到4.4%,为1991年以来最高点。1997年由于桥本前首相采取了结构改革优先的政策,使刚…  相似文献   

2.
战后一度被誉为经济增长“优等生”的日本,进入九十年代后,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和萧条。在九十年代的前半期,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只有0.6%左右,1996年虽有所好转,但增长幅度仍低于稳定增长的八十年代,而且好景不长,1997年日本经济又重陷于困境,经济发展只有0.8%的实际增长,1998年经济形势更进一步恶化,并且暴露出全面性衰退的征象。目前,日本经济持续严重恶化的势态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引发经济萧条原因的探讨成为热点,本文认为引发日本经济萧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周期性因素日本经济在8…  相似文献   

3.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来的近10年中,日本经济总体上一直处于长期萧条甚至衰退的困境之中,日本舆论称之为“失去的10年”。据资料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虽也有个别年份的增长,但都是昙花一现。10年平均的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达到战后创记录的5.4%的水平;国家债务、财政赤字和银行呆帐坏帐都达到空前的规模,2001年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而2002年的前景也很不乐观。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里,日本一直是西方国家中的优等生,在经济增长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而现在却一改常态,陷入长期萧条的泥潭而不能…  相似文献   

4.
从1986年底以来将近8年时间里,日本经济先是经过4年多的“平成景气”,接着转入“平成萧条”,至今尚未从萧条中走出来.这次从景气到萧条的交替过程,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罕见的大起大落,它既有经济循环的原因,也有泡沫经济膨胀与崩溃等循环以外的原因,面对这种情况,日本国内外的学者正在反思日本的经济系统出了什么毛病,而为了进行这种反思,有必要再一次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作一番回顾.  相似文献   

5.
从1991年到1993年10月,在近3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一直处在长期萧条中,这次日本经济的萧条与停滞,是战后迄今最长的一次,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学界都在议论其根由。 从事实上看,这次萧条不是从商品库存调整与生产减缩开始的,而是从企业利益下降开始的。 1990年度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增加 5.0%,上市指数也增加 4.8%。但同年度日本制造业的经常利益反而减少了1.6%。其后连续三年剧烈下降。  相似文献   

6.
日本经济自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以来,就一直处于长期萧条状态。在这十多年里,日本经济的元气大伤,1990-1999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由430万亿日元增加到482万亿日元,10年总共才增长了12.1%,只相当于高速增长时期一年的增长水平。从国际比较来看,除1996年以外,日本大多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都处于发达国家中的最低水平,尤其是1998  相似文献   

7.
二战之后,日本经济在一片废墟之中崛起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日本奇迹”,成为亚洲经济的“领头雁”,其发展势头举世瞩目。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新经济”的奇葩落户于美国,使美国经济如日中天之时,日本却陷入了战后最为严重的萧条,至今未见复苏的曙光。“日本问题”取代”日本奇迹“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经营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日本企业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九十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以来 ,日本企业在经济长期萧条的阴影下 ,债务过剩 ,雇佣过剩 ,设备过剩的“三重苦”使得企业投资低迷 ,经营维艰并伴有大量破产 ,失业不断增加 ,延滞了经济的复苏过程。尽管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复合萧条”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制度疲劳等是造成企业长期困境的主导因素 ,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日本企业界对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崩溃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传统的日本企业经营模式本身存在必须改革的弊端 ,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  相似文献   

9.
日本公民馆是战后日本新创建的一种社会教育设施,公民馆的创设对战后日本的社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日本的社会教育决不能离开公民馆的存在。公民馆无论在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时期,还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和繁荣社区居民文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日本公民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在提倡“以德治国”和把我国全面建设为“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对我国的社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战后恢复生产与日本公民馆的创建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衰退,社会生活混乱,广大日本民众处于极度的迷惘之中。…  相似文献   

1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论日本实用主义的科技发展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日本经济严重衰退,正处于战后以来最糟糕的时期。一般认为,日本战后有过两次较严重的经济衰退,一次是受70年代初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而引发;另一次是1991~1993年由“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平成经济衰退”。本次经济衰退更加严重,据日本经济企划厅1998年6月22日的正式宣布,目前的衰退是从1997年4月开始的,从1997年4月到1998年3月的1997年度GDP值比上年度下降0.7%。日本的工业生产,在1997年1月达到最高点后,到1998年5月已下降了11.5%,且仍在继续下降。1998年6月份,日本的失业率已达4.3%,为日本有失业率统计以来…  相似文献   

11.
一、战后日本财政体制的变化——国债的大量发行及其国债财政体制的确立。 战后,日本的财政管理,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1945~1949年战后通货膨胀时期的财政管理。(2)1950年以后的基于平衡监督理念而进行的财政管理。(3)1965年以后大量发行国债的财政管理。战后,日本鉴于战前国债发行的经验教训,一直采取比较保守的财战政策,严格控制国债的发行。但是,自1964年起一度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到1965年便出现了严重的萧条景象。在国家税收急剧减少的情况下,日本的财政支出却大幅度地增加,日本自1950年以来所奉行的均衡预算出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为了弥补财政预算的不足以及为了刺激经济的回升,终于放弃了1949年道奇计划以来所坚持的平衡财政的方针而实行赤字财政,决定发行1972亿日元的国债。至此,日本的财政管理模式开始山均衡财政向大量发行国债的财政转化。 如果说1965年日本发行国债是为了弥补年末财源不足而采取的紧急措施,那么1966年日本则是有计划的发行国债。1966年度预算,一般会计年初预算规模为43143亿日元,比上年度初预算增加了17.9%,而国家税收的增加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支出。因此,依据财政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开始了长期的调整阶段,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日本经济停滞进一步深化。到目前为止,已出现了战后未曾有过的连续两年的负增长,消费、投资低迷,金融体制不稳定,信用收缩,复苏乏力。本文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为促使其经济走出萧条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俄在经济改革进程中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在市场意识转换、政治经济改革次序、借鉴国外经验、产业结构、外资和外贸政策、国内产业和资本周转政策等许多方面,俄罗斯均落后于中国,所以中国经济改革获成功,实现了“软着陆”,而俄罗斯至今仍在困境中。 一 1990年,俄罗斯经济出现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此后连年递减。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一年下降6%,工业生产下降5%;  相似文献   

14.
越南经济改革成绩显著钟寒1986年,越共“六大”确定以经济改革和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来,越南在经济领域和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取得了重大成绩。1991-1994年,越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6%、8.6...  相似文献   

15.
·经济· 论战后日本金融自由化与1991—93年的经济萧条—………………·孙执中 96.1(1) 论战后日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折及对我国的启迪……·,……………·周林菠96.1(7) 日本金融改革与立法—……………………………………·朱进生 满达人96.二(15) 十年来日元汇率变动和贸易盈亏分析……………………………… 陈口际96.1(19) 日本宏观调控计划及思考—…………………………………………·李伯瑜96.l(22) 日本“科技立国”经济发展战略及启示—…·刘穷志 马少波 李运 谢全玉 96.2(1) 论日本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日本式”金融体制,一直维持了长达50年之久。它对日本经济的腾飞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给日本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近些年来,日本金融领域发生的“大爆炸”打碎了这种旧体制的框架。在回顾日本金融体制历史的同时,我们分析一下日本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的私学振兴与政府资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后,日本教育的普及,私学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1950年,各类私立学校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在各类学校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大学为52.2%和60.6%;短期大学均为88.6%;高中为20.5%和15.5%;幼儿园为58.4%和50.8%。到1991年,各自所占的比例变化是:大学为73.5%和73.0%;短期大学为83.9%和91.9%;高中为23.9%和28.9%;幼儿园为58.3%和78.1%,另外,专修学校和各种学校基本上都是私立学校。由此表明,私立学校在日本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义务教育除外)。那么,战后日本的私学是怎样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呢?政府对私学的发展又起了怎样的作用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回顾一下战后日本私学的发展过程。 一、战后初期日本私学的振兴与政府扶持 战后,日本私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两次大的财政危机。一次是战后初期,另一次是经济高速发展期的1965年前后。 战后初期,由于受战灾影响,日本私立学校的校舍大部分被破坏,一时难以复课。而且,当时日本社会处于一片混乱状态,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严重缺乏,再加上通货膨胀恶性爆发,人们为生存而拼搏,战前所实行的保证私学财政的“供托金”,随之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强国的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长期萧条,与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美国在同时期经济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究其原因,我们会想到泡沫经济的后遗症、政府宏观调控效率的低下,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日本经济长期萧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日本的某些内在制度安排也是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90年当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工业生产已出现零增长时,日本经济在这一年却仍处在兴奋的高涨潮中,计GDP增4. 8%,工业生产增5%。这也许是日本在泡沫经济的景况下,各行业、企业间相互刺激的余波。但在1990年这一年,虽然日本的工业生产和 GDP有较高速的增长,但东证股票价格指数却下降了 11. 6,企业经济利润减少了4. 1%。生产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而股票价格和企业利润却以较大幅度下跌,这是一种反常现象。它说明市场投机过度,“投机常常是发生在生产过剩已经非常严重的时期”。果然,日本在1991—1995年间发生了一次长期经济萧条,情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经济如何实现长期的经济发展?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又从经济高速成长转入长期经济萧条?过去的成功因素为何成为今天危机的诱因?这些问题成为长期困扰日本经济学界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