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义昌 《奋斗》2010,(7):48-49
<正>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根本任务,也是全省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落实的重要工作。真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就需要法治部门提供有力的法治手段和可靠的法治保障。作为重要的法治部门,司法行政机关运用法治手段维护公平正义、切实改善民生,是时代使命所系、职能优势所在。就我省司法行政工作来讲,无论是监狱、劳教、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还是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  相似文献   

2.
李新刚 《唯实》2011,(11):59-61
把民生理念融入法治之中,构建民生法治,既为法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强民生法治建设,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确保民生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平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为改善民生提供切实保障;司法机关应当从保护民生权利、救济民生利益的角度进行理念设计和制度安排,不断提高司法保障民生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哈区域合作的桥头堡和以国际河流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伊犁河开发应放眼于国家根本利益和地缘安全,围绕两国关注的重大地缘利益(政治、经济、地缘安全利益)开展积极务实的流域合作开发。  相似文献   

4.
60年来新疆民生改善成就巨大。由于特殊的区情民情,新疆民生改善有着明显的区域特性,形成了一套独具新疆特色的改善民生的基本经验:必须高度重视改善新疆民生的特殊意义;必须坚持发展与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与外部支援双结合的方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民生”、“社会建设”等中国特色符号唱响在政治天空中,不仅昭示党执政理念的更加纯熟和进一步升华,更是一次对社会主义固有民主的回归,即不仅从实践上践行着民生理念,更从理论上确立了民生理念的内涵、现代意义、目标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解决民生问题,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中国社会才能真正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疆伊犁河谷西部地区的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地带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着伊犁河流域经济、生态、民生发展。伊犁河谷西部实施沙漠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互动战略具有重大社会、政治、生态、经济意义,必须坚持民生为本与沙漠生态治理互动,坚持产业开发与沙漠生态治理互动,坚持经济运行与沙漠生态治理互动,坚持沙漠生态治理阶段性与连续性互动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进行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五条:党的领导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推进民生建设的主体力量;发展经济是推进民生建设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是推进民生建设的基本方法;制度创新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有力保障。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践行党的宗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坚持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新民生诉求日益增强,同时也面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医疗服务保障不足等突出问题。必须把握民生关注热点,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保障、调节收入分配合理有序为着力点,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以保证民生建设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不断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首要原则,始终贯穿民生建设整个过程;合理确定民生福祉的范围和标准,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全体人民共享民生发展成果,彰显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宋伟 《奋斗》2013,(11):13-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论述、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描绘了清晰的奋斗蓝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依法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禹州市方山镇党委、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第一抓手,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2009年获得“全省林业生态示范镇”、“全省文化先进乡镇”等多项荣誉。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法治,不仅仅只有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而且包含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内容。应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有效司法和全面普法来实现环境法治的完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顺应环境保护法治潮流、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变环境发展方式,是我国法治发展正式迈向绿色法治的现代化治理之路。构筑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之墙",应完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执法机制、创新生态文明考核机制、提高公众环境法治监督意识。  相似文献   

15.
田枫 《新长征》2011,(12):52-5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我们拥有了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的许多有利条件。但社会建设并没有伴随经济的增长而持续发展,特别是一些和民生相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建没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是我们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改善民生。然而,党对改善民生的认识和决策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应该说,改革开放的前20年是将改善民生从属于经济建设的,民生的改善相对滞后。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党作出了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决策,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推进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卢继元  孙博涵 《唯实》2011,(11):15-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成就斐然。其基本经验是:必须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从揭示规律的高度增强民生建设的自觉性;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状况的第一要务,为民生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必须深刻吸取国际共运的经验教训,把民生建设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与共产党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起来;必须精准把握当代中国的改革方向,让改善民生成为衡量当代中国改革成败得失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相似文献   

19.
杨武 《理论与当代》2013,(12):17-18
党的十八大报告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历史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发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号召,同时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加强法治建设,一个重要的服务和保障对象,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黄爱宝 《探索》2008,(1):65-69
法治政府构建是我国新时期政府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政治体制及社会体制全面进步的核心内容.而加强政府生态法治建设既是法治政府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政府生态法治建设不仅有助于法治政府构建的内容完善,而且要求提升法治政府构建的伦理境界;法治政府构建也为启迪、展开和推进政府生态法治建设提供了总范式及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