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8年6月28日至7月4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和东北师范大学在长春东北师大联合召开了“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与会同志围绕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以及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功  相似文献   

2.
正确处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然而,正如《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主要在本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就是在与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总结这种错误倾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因此,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曾是以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王明右倾投降错误产生的根源是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国情的不甚了解,将俄国革命的经验教条式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同时也来源于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的"苏联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4.
由于毛泽东与共产国际代表、留苏学生在指导中国革命问题上存有分歧,导致毛泽东党内地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远在苏联的共产国际对此并不知情,而是称赞毛泽东的革命观点,批评共产国际代表和留苏学生打压毛泽东,认可毛泽东领导地位.本文主要探讨毛泽东受共产国际代表和留苏学生的影响,党内地位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中国革命的方向,并得到共产国际支持,最终确立了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建立的,共产国际之所以帮助实现国共合作,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国共合作,促进中国革命,达到直接支援苏俄革命。共产国际在指导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实力思想和苏联利益中心思想,实际上给国共合作的最后破裂埋下了根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资料,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关于同苏维埃俄国(苏联)军事合作计划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文章指出,孙中山与苏俄(苏联)军事合作的思想和计划,是孙中山与苏俄(苏联)合作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促进了苏联、共产国际与孙中山国民党的联盟,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而且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与苏俄(苏联)军事合作的思想和计划,首先表现于1925年间苏联与冯玉祥国民军的合作,还表现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北方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与苏联进行的长期合作,直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党校是1933年3月13日在中央苏区创办的。中共中央党校的创办与共产国际关系十分密切:联共(布)中央党校的创办,为中共中央党校的创办提供了可以效仿的范例;共产国际的相关决议,为中共中央党校的创办提供了直接的政策依据;米夫代表团的使华,为中共中央党校的创办提供了直接的推动力量;共产国际出台的相关举措,为中共中央党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具体帮助;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中央党校"熔炉"命题,是中共中央党校"熔炉"命题的主要来源。弄清中共中央党校的创办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对于全面把握和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的创建史,正确理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科学评价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的功过是非,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时期,在苏联及共产国际的视野中,由于孙中山给予苏联人的极好印象,国民党始终被看成是革命党,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盟。而且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加入,使苏联及共产国际认为可以通过不断"改造"对其进行控制,使其向苏联所希望的方面转变。因此,在对待国民党问题上一直存在偏向。同时,由于过多地考虑了苏联自身的利益,强调国民党的"反帝"作用,以及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导致了一系列的政策失误,不光使自己的东方政策破产,还差点断送了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之间存在长达 24年的关系,因此,这段历史实际上一直被学术界所关注。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几乎是“一边倒”地把中国革命胜利的功劳归功于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其中的曲折复杂性有意或无意地给予回避。当然,这显然不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风气使学术界开始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本文吸取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这段历史进行一个粗线条的评析,以便给关注这段历史的人们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近来,苏联对共产国际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1987年7月,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举行了重评共产国际历史的研讨会。同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的报告中,提出要恢复共产国际的全部真相。苏联的这一动向引起了中国有关学者的极大兴趣。苏联为什么现在要提出重新评价共产国际的问题?如何看待苏联学者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如何通过追踪苏联学术界的新动向深化我们对于共产国际的研究?1988年1月6日,中央党校国际工运史教研室邀请校外研究共产国际的专家向青、宋洪训、杨广远,以及本校的一些教师,举行座谈会,分析研究了上述问题。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  相似文献   

11.
马林与中国同志围绕组织问题出现以下分歧:一是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二是跨党问题,三是组织生活问题。中共二大在组织思想上出现较大调整,其核心精神是“以我为主”来引导中国革命,明显区别于马林之“以我为辅”来推动革命。中共二大决议与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有诸多原则性差异,这表明中共即使在作为共产国际支部初期。也力求维护自己精神的独立性,没有放弃对革命形势以及共产国际指示的独立判断立场;在中央高层的意识中仍然是一个中国党。  相似文献   

12.
正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学术研讨会拟于2014年11月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召开。  相似文献   

13.
在1927 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罗明纳兹作为共产国际的全权特使来到中国,此时,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继任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他们领导召开了八七会议,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把我党的斗争历史从国民革命阶段推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们又共同犯下了“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令人痛惜的损失。罗明纳兹与瞿秋白在合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领导与服从、“钦差大臣”与无法避免的教条主义者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盲目指导与中国党对共产国际的盲从。  相似文献   

14.
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也犯了严重的错误。本文试图从其贡献、错误及原因三个方面评析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在中国大革命时期的功与过。  相似文献   

15.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党内出现的李立三“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的损失。这一路线的形成,与当时指导中国革命的共产国际有直接的关系。共产国际的“第三时期”的理论,是立三路线的理论来源;共产国际的反布哈林的所谓右倾斗争,为立三路线造成了一种强大的国际政治声势;共产国际的“左”倾政策指导,也对立三路线的形成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咸为立三路线的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一方面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客观走向;另一方面也与共产国际在总体策略上的重大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后期,共产国际提出"第三时期"理论,"左"倾思想在共产国际占据了上风,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共产国际的世界战略开始转变,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提出与确立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周文琪、褚良如编著的《特殊而复杂的课题》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月出版),是一部系统介绍72年来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关系的资料性工具书。它为人们在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总结经验教训,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翻开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与苏联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不仅因为,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过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在政治上、物质上、道义上的支持和帮助,而且,因为中国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采取的革命和建设模式,是苏联式的.借鉴苏联模式,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成功的借鉴是有条件的.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借鉴苏联模式,总结经验,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成员,其领导的妇女运动也成为世界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共创立之初就广泛地接触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并着手培养妇女干部和创建妇女运动组织。中共"六大"后,随着中国革命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中共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借鉴苏联经验,在中央苏区艰辛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妇女解放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与共产国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是其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而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在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具体帮助中所出现的失误,又助长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因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与共产国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