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红梅 《理论学刊》2006,(11):51-52
从字面上看,老子所道之“道”是宇宙之本体,但是,从《老子》的中心思想、立论宗旨和重要致思方式看,“道”则是人生之本体。老子对人生发展过程特别是对人生境界的论述,充分表明了“道”的人生本体性质,彰显着“道”之人生精神家园价值。  相似文献   

2.
“恒道”是老子的重要思想 ,是“无名”之“道”与“有名”之“道”的对立统一 ,具有丰富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内涵。在领导工作中 ,必须弘扬“恒道”精神 ,遵从现代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 ;恪守“恒道”根本 ,把握“无为”与“无不为”的度 ;把握“恒道”内涵 ,放大领导工作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实践“恒道”主张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3.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 ,“道”是世界的本体 ;“道”指规律性 ;“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 ,成与败 ,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 ,成为改造世界借鉴的方法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定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承贵 《求实》2002,(7):36-38
“道”即境界 ,此境界可由“道”在事象、名利、知识、自我四方面所表现的态度加以考察。“道”境界本质上是天地人万物一体之境界。“道”境界还表现为既虚且实、直观本真、批判性、功利性等四大特征。“道”的境界意蕴成为中国思想史中精神领域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
释"附会"     
袁平夫 《求实》2006,(Z1):296-297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对篇名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分歧。譬如《原道》之道,究竟是儒家的“圣贤之道”,还是道家的“自然之道”,一直争论不休。又如《风骨》的“风”和“骨”到底指什么。有学者列出了三十四种释义。《附会》篇涉及的问题比较多,现代文学理论中没有与“附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太红  贾利芳 《求实》2003,(Z1):89-90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历来没有离开人们的关注视野,尤其对于他的“无为”思想,人们一向关注较多,但是,就“无为”的含义而言,人们的理解却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比如有人以为“无为”就是“不为”,就是随波逐流,无所作为,使“无为”成了逆来顺受的代名词,这显然是把“无为”思想庸俗化了。 那么,什么才是“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呢?要正确理解这一思想,追根溯源,还得回到他的创始人老子的著作中去。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的根本内容就是“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他的道包括“天道”、“人道”两方面,老子认为天道和人事都应该是“无为”的。 首先,“无为”是一种天道观(即自然观)。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是说,自然界的规律,不用争就会取胜,不用声张就会有应答,不用召唤就会到来,看来好似松懈疏散却善于安排。他还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就是最高的道德,就是说自然界养育了万物却不把持万物,故而作了万物的首长却不宰制万物,这正是自然界的“玄德”,也就是“天道”的最高境界。由天对万物的“不争”“不言”“不有”“不宰”,可见“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但天道能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因而也  相似文献   

7.
梁一群 《理论学刊》2007,1(7):104-108
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其所遵循的,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阴阳互补”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理论层面上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及其所遵循的“道”,归根结底是“阴”和“阳”两种基本力量彼此消长互为作用的结果。因此该模式的理论支点不在某个元点上,而是在整体系统的全面观照下因时因地强调其中的某个方面,以此折中调和来消解有可能发生的不“和”情状出现。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特点,我们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有必要给予正确的对待。  相似文献   

8.
"天下"乱弹     
宋志坚 《唯实》2004,(4):96
“天下”二字怎么解,实在费人思忖。按照《辞海》的解释,“天下”的意思有二,一指整个中国,二指整个世界。这种解释既缺乏历史的阶段性和层次感,也缺乏超越时空的归纳。天下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人们视野的逐步开阔而逐步变化的,有一点却始终如一,沿用这个词汇的人,一直都把自己看得见的那一片天空之下的地方当作“天下”。夜郎自大的滇王与夜郎侯,都把自己治下的地方当做“天下”,这才闹出“汉孰与我大”的笑话,司马迁说这是“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并把这笑话的根源归结为“以道不通故”(《史记·西南夷列传》)。“道不通”,视野不…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跟当今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论述了当今时代的实际是“三个代表”理论创新的基础;当今时代需要一个“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能否坚持“三个代表”关系党的生命,关系国家的未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远斌 《理论学刊》2006,(1):103-105
理解“述而不作”,重在“述”、“作”二字。古今对二字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述”一解为“循旧”,一解为阐述;“作”一解为“新制礼乐”,一解为“创作”。这里不但有分歧,而且还有误解,经考证,“述”应作遵循、继承解,“作”应作别创解。“述而不作”,即遵循、继承先王之事业,而不改创非王道之业。孔子“述而不作”的政治追求,实质上是“无改于父道”之孝道思想的流露表白。  相似文献   

11.
左亚文 《探索》2006,3(2):163-167
“世界是物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赖以建立的物质经验基础,但它本身并不就是哲学命题。哲学的思维是建基于经验基础之上但又超越于感性经验的辩证思维,即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反思。现今的哲学教科书对于世界物质性的论证还停留在自然科学的实证水平上,并且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割裂,有违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必须对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担负的历史任务的需要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正确认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自身状况,明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任务,加深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对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的认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精神永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庆长假期间 ,笔者读到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政论家李敖写的《毛泽东的精神就是民族复兴的光辉道路》一文。李文与笔者在今年六七月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周年写的《毛泽东———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英雄》和《纪念毛泽东 ,弘扬民族精神》两文有契合之处 ,很是赞同 ,但又感到不能满足。现在写《毛泽东精神永存》一文 ,算是对李文的补充和发挥。  一、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的区分李敖的文章旗帜鲜明 ,题目就揭示了文章的旨意。他明确提出应区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精神。他认为 ,毛泽东精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强的精…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支撑同时又是能够创造大量有机财富的社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分摊改革与发展的成本,营造合作与信任的社会氛围,创造更富于人性、更适合于人类居住与生存的人文社会环境,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孔智光 《理论学刊》2003,42(3):132-135
美是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美的本质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既符合客观世界本质规律、又符合人类全面发展的长远目的即符合人类社会历史进步要求的理想关系.这种理想关系包含认识关系和伦理关系,又高于认识关系和伦理关系,是一种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现实与未来辩证统一的更具创造性、超越性、前瞻性的本质关系,而美的事物则是这种真善统一、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的感性显现.美的内容是形式化了的理想,美的形式是理想化了的形式.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理想关系逐步向更高层次提升,美的事物也在保持相对恒久的同时,发展着革故鼎新的变易性.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逻辑关系经历了由区别明显到逐渐等同的演进过程,这给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失误和灾难。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性发展。该理论的确立,对于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审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展望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共存的发展前景,特别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德中 《探索》2007,(4):133-137
公有制本身就意味着社会保障,我们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时,应该有深刻的认识并且据此谋划.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基础不同,工业人口与农业人口面临的风险不同,没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支持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可以通过直接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概念是当下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一种综合性及全方位的反映,是从经济、社会及环保等诸多方面的统筹性思考。它的提出恰如其时,承载着重要的理论责任及实践价值。我们既要立足及发挥低碳经济的理念,同时也要扩展思考的维度,探讨为何如此思考的依据及原则。  相似文献   

19.
危机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并必须解决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危机管理是相对正常管理而存在的一种非常规管理,重在转危为安,贵在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它所形成的诚信文化理念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因此,要建立和培育企业诚信文化,就必须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建立激励诚信行为的制度规范;建立完善的市场诚信体系,唯此,企业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