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在家里是老大。那时家里很穷,母亲常年有病,家里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一家7口全靠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生活着。 迫于生计,我14岁那年退学,和弟弟去给镇上一家刚刚上马的企业挖地基,干一天只给8毛钱。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家里很穷,唯一的奢侈品是张年画,一贴就是一年.那时,农村没什么文化生活,母亲最大的喜好就是爱听评书连播,可家里没有收音杌,她的愿望也就成了奢望.隔窗相望的后院老梁家有台老式的"电匣子".夏天,窗户开着,每当对窗播放评书连播时,母亲就会对我们"嘘"地一声:"别出声!"然后便有滋有味地隔着窗户听起来.  相似文献   

3.
<正>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偏僻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虽然养了好几只老母鸡,但母亲会把那些鸡蛋拿到集市上去卖,以换来我们三兄妹的学费。那些老母鸡和鸡蛋,就是我们求学的全部希望。父母是从来不舍得吃鸡蛋的,我们三兄妹也只有每年过生日时才能吃上一个荷包蛋。每一次吃荷包蛋,我总是慢慢享受,把它一层一层剥开,一片一片细嚼慢咽,舍不得很快吃掉,一个蛋能吃上一两个小时。  相似文献   

4.
《新长征》2006,(8)
李宝凤,中国民协吉林分会会员、吉林省文艺家协会会员、长春美术家协会会员。在人们眼里,她是一个成功者,称赞她是双阳这块宝地飞出的一只金凤凰。回顾二十来年不倦的求索与奋斗,李宝凤认为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理想的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尽管这成功的背后饱含酸甜苦辣,经历了艰辛与磨难,但能体验到这样的乐趣也应无怨无悔。起步1966年,李宝凤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那个年代,家里最好的装饰品就是请人在玻璃柜画上几幅画,现在  相似文献   

5.
张小雷 《党建》2010,(2):53-53
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原名徐懋恂,字师陶,又名徐立华,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从小家里很穷,4岁丧母,父兄种田,终年劳作,一家仍不得温饱。为了不使孩子成为睁眼瞎,父亲省吃俭用让他上了6年私塾。  相似文献   

6.
张小雷 《世纪风采》2009,(10):46-46
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原名徐懋恂,字师陶,又名徐立华,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从小家里很穷,4岁丧母,父兄种田,终年劳作,一家仍不得温饱。为了不使孩子成为睁眼瞎,父亲省吃俭用让他上了6年私塾。  相似文献   

7.
父亲是个农民。年少的时候,家里很穷,只念到初小就辍学了。那时还是集体劳作的年代,无论父亲怎么勤劳仍然养不活一大群儿女。而且更糟糕的是,祖上传下来的几间土坯房子,经年累月,厅堂的墙开始裂缝。父亲想,村后就是石头山,若能把山上石头打下来盖房子  相似文献   

8.
"小辣子"是殷芳的外号,因为殷芳为人热情、干活利索、办事泼辣,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她.如今的"小辣子"已经不是那个当年连年都过不起的可怜妹了,现在的"小辣子"已经成了四师六十一团有名的致富女能人. 毕业于农广校的殷芳当年结婚时,家里还很穷,在连队的帮助下才能勉强过个年.2006年,她在农七连包了85亩地和20亩桃园,带头种植订单小麦和制种玉米,由于大胆运用新技术和新品种,当年小麦和制种玉米都获得高产,"进账"不少.2007年,她的20亩桃园全部按标准修剪、打药、施肥,被评为标准示范园,当年桃园收入6万元,小麦和制种玉米3万元,一下打了个翻身仗.  相似文献   

9.
我们家是一个党员之家,也是港口职工之家。父亲有30多年的党龄,上世纪70年代退伍后,在天津港做了一名码头装卸工,直至现在。母亲是天津港的社区干部,社区上千户人家,谁有困难了,她接到电话就去。有时我们埋怨她,她总是乐呵呵地说:“我是党员,群众有困难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党的信任。”哥哥在部队就加入了党组织,如今也是天津港的新一代工人。有时,父亲在家开玩笑说:“现在,我们家耍开个党小组会,卫东你就不要参加了。”父亲的话既是玩笑,也是鞭策。那时,我的梦想就是早日成为一名其产常舄.  相似文献   

10.
大姐     
母亲最讨厌的人是大姐。 大姐长我20岁。她聪明伶俐,能说会道,有一样,就是倔犟。她爱和母亲唱对台戏,母亲让她往东,她偏往西,常常气得母亲抹眼泪。也许是基于这个缘故,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冬日,母亲便把20岁的大姐嫁了出去。  相似文献   

11.
神秘的狗窝     
1940年7月末的一个夜晚,明月当空,繁星闪烁,肇州县西全城子小村被一片夜幕笼罩。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熄灯入睡,进入了梦乡,唯有李学明的家还点着灯。灯下坐着一个人,紧皱眉头。这个人,就是李学明的妻子风凤兰有什么心事吗?对了。方才,她说要把家里的狗窝扒掉,丈夫李学明不同意.两个人正争论,张白氏来了,把李学明找走了。现在,凤兰正一个人坐在炕上,琢磨扒狗窝这事。怎么突然要扒狗窝呢?说起来,可有点来由。前些日子,凤兰回娘家。两口入过日子,丈夫总在外边记,当妻子的惦记家里的事。她只住了三天,就着忙回来了。她迈…  相似文献   

12.
阿丽  布敏 《党员文摘》2006,(5):36-38
2006年初,笔者认识了汪晨霞。她曾是短信诈骗的参考者,而现在却是个可怜的女人,因为她没有想到自己家里也被短信诈骗了……  相似文献   

13.
在古城西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精神饱满地向我讲述了她的一生。她,就是80年代全国幸存的37位红军女英雄之一杨文局,与邓颖超、康克清、蔡畅、贺子珍、林月琴同时收入新华社编辑出版的史料中。她历尽沧桑九死一生,却奇迹般地活到现在,她抗击了疾病的折磨、驱赶了死神,如今仍头脑清醒、身板硬朗。在她古稀之年,依然保持红军本色,为党工作。她被西安市几所中、小学聘请为校外辅导员,常为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她思想开朗,胸怀坦荡,乐观豁达,从不计较这几十年来吃的苦头、受的委屈,她的战友魏传统将军曾为她赠诗:“生…  相似文献   

14.
周玉芹是农四师六十一团农三连的一名普通女职工。1998年以前,她承包土地不足70亩,除了家里的开销和两个女儿的学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  相似文献   

15.
正青年毛泽东十分尊重和关心女性,他曾引导和帮助5位女性走上革命道路,鼓励她们解放自己,争取革命胜利。这5位女性中有的是他的亲属、亲戚,也有的是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和苦难的童养媳。毛家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烈士毛泽建是毛泽东的堂妹,因为家里很穷,毛家又没有女儿,9岁那年便过继给毛泽东的父母做女儿。她的乳名叫菊妹子,"毛泽建"这名字是毛泽东给她起的。毛泽东的父母相继去世  相似文献   

16.
吕坪 《广东党史》2004,(5):17-24,16
我们都知道,彩虹是雨后天晴的时候才出现的。可是1939年在南海之滨、香港太平山下出现的一道彩虹,多年来,不论是风起云涌的年代,乍暖还寒的时刻,还是朝霞漫天的日子,她总是悬挂在祖国的南天上,保持着绚丽的色彩。她就是当年在香港名震一时,现在还活跃在广州的“虹虹”合唱团。讲起“虹虹”来,还有一串串故事。  相似文献   

17.
正她有一个三代同堂的五口之家:88岁的公公和78岁的婆婆,上初三的女儿,爱人在轧花厂工作,十六年来她用自己的爱心凝聚着整个家庭,用真情关爱着家里的每个人,让家里充满了幸福的味道,认识她的人都称赞她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媳妇,她就是六师一○三团蔡家湖镇医院的庄继红。今年,她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1996年12月,庄继红和爱人孙跃喜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直很孝顺父母的她决定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在庄继红眼里,爱人的亲人就是自  相似文献   

18.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农一师十四团五连,近年来,全连女职工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用勤劳的双手在沙土地里“刨金”,许多人成为连队的致富能手。 敢向沙丘较真的人 胡社玲的名字在十四团家喻户晓,她是军垦第二代,她时时刻刻没有忘记养育她的这片热土,现在她已成为承包大户,勤劳致富的带头人。2001年,兵团党委“1 3”文件的出台,给她带来了发展机遇,她决定走上开垦荒地发展特色养殖之路。她和丈夫一合计,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购买了小四轮、链轨式拖拉机和全套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17,(7)
正曾志原名曾昭学,1911年出生在衡永郴桂道郴州直隶州宜章县(今湖南省宜章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她15岁就毅然投身革命,进入了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成为当时唯一的女学员。她在报名表的姓名栏里填上了"曾志"二字,同学问她为什么改名,她说:"我就是要为我们女性争志气!"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她虽历经艰难困苦,但对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如一,毫不动摇。革命战争年代,她的第一任丈  相似文献   

20.
我的祖辈都是黄土高原上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我记事起,家里一直很穷.也许是不甘贫穷的热血之志,也许是为生活所迫,父亲背起行囊,踏上了打工之路.后来,父亲把母亲也接到了他务工的城市,我就成了上世纪80年代的留守儿童,是爷爷一手将我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