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国萍  俞晶 《今日浙江》2008,(23):110-112
当年杭州海关的设立是因为一条旅游包机航线考海关,是我长大后第一次自己独立做的决定,也是一个关系我一生命运的决定。现在回想起来还不胜唏嘘。1978年12月,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海关”这两个字,是在浙江省外经贸厅为其下设的海关筹建处登报招录员工的通知上。高中毕业,对海关几乎一无所知的我,出于对制服的向往和对海关工作的好奇,走进了海关的大门。  相似文献   

2.
李辉 《同舟共进》2011,(2):54-60
【“与巴金相比,我简直是个混蛋!”】 奇怪,1980年代见曹禺先生的次数很多,却没有任何个人交往,甚至连一次访谈也没做过。当年的笔记本上,我记录下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会议,可是,曹禺先生除了出现过大名之外,连片言只语都没在我的记录里留下。  相似文献   

3.
我不是论古,而是道今。然而,历史上对云南文化的歪曲,迫使我不得不说几句古话。早在两千多年前,各族人民历尽艰辛,开辟了西南丝绸之路,疏通了云南与祖国内地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文化的联系。此时,“割据”在滇池、洱海地区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竭力阻止朝廷使臣南行。富人们也出于金钱的诱惑,故意制造出“蛮荒之地”、“瘴气毒水”之谎言,使中原富人闻之生畏,不敢涉足,后人也跟随传播这种谎言,甚至加油添醋,说云南是块“不毛之地”,影响既广而深。两千多年过去了。在重振西南丝绸之路,建设有  相似文献   

4.
《春秋》1996,(3)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掀起的对文化作品的大批判。我因编导《武训传》,为此也“臭”名远扬。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今将我当年编导此剧的经过作一回忆。  相似文献   

5.
<正>背起行囊,走出“象牙塔”。今年5月19日,南京警察学院的100名实习生怀着对公安事业的热爱和追求,踏上开往贵州黔西南的列车,经过4个多月的磨砺、淬炼,他们在黔西南留下了踏入公安队伍的第一个脚印。“这是我第一次抓到蛇”“想亲眼看看祖国西南的大好河山。”谈到为何选择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实习,来自黑龙江的大男孩宋博煊笑着说。进入贵州后,层层叠叠的大山让他移不开眼。  相似文献   

6.
爱护生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的经济总量(GDP)第一次突破人均 800美元大关,这意味着中国第一次甩掉穷国帽子。在宏观经济学当中,GDP人均800美元是一个“坎”。而中国以13亿人口之众,突破人均800美元,让人感慨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的拯救意义。我记得当年在电视上看到叶剑英委员长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谈到初步实现小康的标准──也就是四个现代化的基础标准(800美元)时说:“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说着,他摘下眼镜,哭了。看到这位身经百战的八旬老者洒泪,我十分激动,也想:小康之日则是吾国…  相似文献   

7.
1997年4月在龙岩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我当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年5月被任命为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时年不满49岁。当时不少同志认为人大是“二线”,觉得我“退”得太早,担心一向“忙”惯了的我将不知如何打发今后的日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人大工作存在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8.
“赶马人一天走到晚,上上下下抬驮子,凭的就是一砣气!”赶马走四方的艰辛生活造就了朱良升豁达的性格,我们刚进到他家的小院,他便指着落灰的马驮子说,我13岁就赶马抬驮子,一驮货物有80公斤,干的是力气活,现在这点身体还是当年苦来的。朱良升今年73岁,是红河源头第一村回辉登的普通回族老农。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乡里,像朱良升这样当过赶马哥的老人已经为数不多了。“我头一次外出赶马时有17个人,现在活着的就剩我一个了。”回忆起赶马的生活,朱良开老人感觉就象昨天的事,记得清清楚楚。第一次是赶着家里的两匹马…  相似文献   

9.
刘宁 《今日海南》2008,(4):39-40
面前的林保森慈眉善目,他是颇有名气的“伊甸园山庄”的“庄主”。 1988年,建省办特区的海南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岛,台湾新竹人、留美法学博士的林保森也闻风而动,第一次来到海南,希望能在这里寻找到商机,也算得上是当年“过海峡”的“十万人才”中特殊一分子了。  相似文献   

10.
人名漫议     
中国人的名字往往负载着人们希冀的信息,如同一些中国地名一样,也是寄托着老百姓的愿望。记得我在读中学第一次上地理课时,在地图册中发现我国版图上有许多“太平、平安、定安、安定”之类的地名,特别是“太平”镇,光是广东省就有好几个。日后,自己增长了社会阅历,历史知识丰富了,这才知道:从古到今,中国封建社会动乱的时期多,这一些地名寄托了老百姓祈盼和顺的心愿:“天下太平,安居乐业。”我们当年下乡所到的海南岛的中线北部,就有一个“定安县”。  相似文献   

11.
并不是每位师傅都会逼我喝酒。我的另一位师傅,曾经是本市公认的“刑辩第一人”。据说他出庭辩护的刑事案件,公检法机关都会组织本单位人员旁听,每次都是座无虚席。讲到高潮处,旁听席上掌声如雷。法官制止都没用。遗憾的是,我入行的时候,他已经风光不再,我无法一睹他当年的绝代风华。不过,在他身上仍然能够看到当年的影子。他的庭辩风格是激情四射、声音洪亮、语惊四座、霸气十足。  相似文献   

12.
    
  解之诚图 《创造》2010,(12):68-69
曾经的滇池是那么令人向往,文人孙髯翁曾不遗余力地歌唱它的碧波荡漾,“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一副大观楼长联描绘出了“高原明珠”滇池的绝美画卷。她很早以前就被称为云南的母亲湖。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当年中学的班主任打电话给我,说要开一个中学毕业20年的同学会。我做中学生的时候,满街都在唱“二十年后再相会”。那时候总觉得日子太长,但是,仿佛还是在昨天,20年就忽忽过去了。历史不能假设,我们一次次的回顾历史,为的是给未来提供一些经验或者教训。因此,专刊/立志责任道德篇CHINAYOUTHSTUDY我这篇短文,或许对年轻朋友也会有点启发,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对自己所说的话。第一,假如我今年上大学,我将会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一个知识价值不断承认、重视的时期。追求卓越,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初,我易岗提任到县人大常委会就职。第一次当选县人大代表,又是第一次加入人大工作者的行列。履新后,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在人大代表这个“新岗位”上依法履职、有所作为的问题。思索中,我觉得人大的“大”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诠释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100年来,北大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我作为其中之一,对母校的百年华诞,感到十分兴奋和格外亲切。5月4日那天,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虽然身在祖国西南的嘉陵江畔,但心却飞到了古都北京的“沙滩”、想到半个世纪前,想到革命的红楼,想到那楼前面的“民主广场”,我心绪万千,难忘的往事,就像走马灯一样,在脑子里旋绕。那还是sl年前的5月4日,第一次至也C大升学的我们几个台湾同学,就在春光明媚的“民主广场”上,在各学院同学的面前,热情洋溢地跳起了台湾的高山族舞。我们都是刚摆脱了日本统治不…  相似文献   

16.
有时会觉得世界并不大,就是在地球那一头的天涯海角也会不期而通地见到台湾的老朋友。1984年春,我随全国台联组织的旅行团到巴西访问,在圣保罗的一次台湾乡亲的聚会上就见到许多老先生。我们都高兴、兴奋这一次会面。当台湾乡亲们——在大陆的和在巴西的——在异国他乡促膝谈心,唱台湾的山歌民谣时,有人提议——要我唱一首歌,我便唱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一首康定情歌。唱罢,就有一位老乡亲找我,说他在台湾时就听到这首歌,是台湾大学“麦浪歌咏队”唱的。我说,我也是在台湾学会唱的,我就是当年“麦浪歌咏队”的队员。这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诺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我父亲是诺苏,我母亲是白族。平时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时,我就简称为“白彝”(族)。 我从小生长在汉族地方,是受汉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至今深感遗憾的是我只会讲少量的日常彝语,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诺苏的那份与生俱来的感情。 记得在我五岁时,父亲带我和母亲第一次回老家——维西县永春乡四保行政村。当时还没有直达县城的客车,我们好不容易搭乘一辆解放牌大货车到达县城。一位在县城工作的叔叔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为我们备好了马匹,并由他扶我骑上马,那是我第一次骑马上陡峭的山路,由我的小叔叔牵马带路,…  相似文献   

18.
每一期训练课的学生第一次来上课,见到我的第一句话都是,“老师,选上您的课真不容易!”、“我是第102个点击者(一学期两个训练班共招100人),您不会淘汰我吧?”、“我不要学分可以在名额之外吗?”  相似文献   

19.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并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充其量不过一名业余通讯员而已。但我却真切体味到当记者———这份特殊的“第二职业”在我将近20年的工作履历里,无数次带给我的欣喜与畅快,在我业余生活的调色板上,涂抹上五彩斑澜的美丽画卷,留下了艰辛跋涉的奋斗足迹。1982年底,参军入伍头一年,凭借上高中时喝过的几滴墨水,我当上基层连队的业余报道员。打第一篇“豆腐块”变成铅字起,自以为才高八斗的我,便不知天高地厚地做起了“记者梦”。1988年领到《医药科技市场报》颁发的第一本《记者证》后,我的虚荣心实实在在地得…  相似文献   

20.
在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还说“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可见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对知识分子、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发展的重视,更可见他对科研后勤工作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