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佤族婚礼     
阳春三月,阿佤山百花盛开,是佤族有情人举行婚礼的最好时节。 3月15日这天,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乡的佤族青年岩忠和娜瑞举行结婚仪式的日子。清晨,新郎和一群小伙伴就提着米酒等候在离寨子一里开外的路上,迎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亲友来到,小伙子唱着祝酒歌献上美酒,来客必干三碗方才进寨。 寨口,佤族传统美食--用鸡肉、菜和米一起煮的“鸡烂饭”已经在大锅中烧开,操办喜事的人们正忙着切肉。按照佤族习俗,寨里人无论谁有了好吃的东西,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人均分给一份。今天岩忠和娜瑞的婚礼也不例外,鸡烂饭煮熟时,用…  相似文献   

2.
佤族石崇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崇拜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其信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梅神”石房子崇拜、牛角桩石崇拜、远古石器遗物崇拜、“相”石崇拜等等。佤族的石崇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以石崇拜为核心,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其中不仅包含古老的生殖文化的含义,而且反映了佤族历史发展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佤族喜爱木雕,其木雕作品散发着浓浓的原始宗教气息。在佤族聚居的村寨中央空地上大多筑台立有寨桩,佤语称“考司岗”。寨桩是用楮栗树雕凿成一个长着双角的人形,比人稍高,宽厚大致与人体相近。据说是由人的躯体、脸、蛤蟆的长腿和牛的双角组成。小圆墨点象征天上的星星,菱形代表酸木瓜。整个形象浑厚、粗犷、朴实,具有一种抽象化的浓缩感,充满着原始而朦胧的神秘色彩。寨桩是佤族用来供奉万物之主达梅吉的所在。传说,古时洪水泛滥,万物逃生,有一只青蛙被人踩伤,达梅吉将它抬到高处免被踏死。青蛙见他善良,于是给他一把刀,让他…  相似文献   

4.
毛砚 《乡音》2014,(4):41-41
承德市有个鹰手营子矿区,人们口头说简称“营子”。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传说故事,其传说已列入了2013年10月省政府公布的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  相似文献   

5.
叶孜 《今日民族》2001,(5):22-24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诗人、佤语翻译家、副编审、云南国际友人研究会秘书长刘允褆生前好友们的诉说,把记者的视线带进到一个饱含佤族情结、血液里浸透着阿佤魂的普通…  相似文献   

6.
陈康 《今日民族》2003,(2):68-68
2002年9月19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佤族聚居的富岩乡举行了盛大的“新米节”活动,富岩民族中学师生集体前去庆贺。“新米节”是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新米节,佤语称“地京国”,意为“收头道谷子”。又称“朋窦”,意为“尝新米”。节日里要用新谷舂成米,做成新米饭,先祭祀谷神、祖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然后邀亲朋来尝新。富裕的人家要剽牛、杀猪宴请客人。入夜,人们聚集村场载歌载舞,欢庆节日。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农历八月十四日为佤族新米节。中午时分,当师…  相似文献   

7.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佤族是佤族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其穿着、语言与“布饶”方言区有较大的差别,他们自称为“黄衣阿佤”。  相似文献   

8.
名物由来     
春节(正月初一),是我国的农历年节。春节又叫“过年”。 关于“年”,传说它原是远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头上长着角,十分凶猛,每到寒冬将尽,新春快来之时,就要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这时候。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吓“年”逃跑。一夜过去了,天明大家平安无事,于是高高兴兴地互相  相似文献   

9.
岩佳 《今日民族》2005,(4):37-38
凡到过佤族村寨的人都知道,佤族村寨旁边都不少见几棵高大的榕树。在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水系之间,凡有较大榕树或有榕树群的地方都曾留下佤族村寨部落的踪迹。寻觅过去,这里有个感人的传说。榕树号称林中之“王”,它可以生长在平坝之上,也可以植根于峻岭之中,它可以自生自长,也可以孳生于其它树木而茁壮成长,最终压倒群雄独缘树成林。依山而居的佤族普遍认为,万物有神灵,神灵与神灵间相通。神与神之间既有争斗,也有和谐。追寻历史的足迹,佤族祖先虽算不上是游牧民族,但在上千年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中仍免不了有少许的迁徙。后来,佤族先民定居山…  相似文献   

10.
甘锋 《时事报告》2004,(3):53-53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举国欢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与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人口沫四溅,说什么:“中国还有人吃不上饭的时候,有必要烧钱来塑造国际形象吗?”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相似文献   

12.
过去有很多商品从天津传入日本,这些商品的名字前的“天津”二字成了优质产品的代名词。即使是现在,许多日本的大车站附近都会有一家“天津甘栗”的店面,以至于日本人认为天津是栗子的一大产地,即便在天津并不存在的“天津饭”,也成了中餐馆里的必备菜。在饭的前面冠以天津之名必会受到欢迎,可能是当时这样命名的理由吧。  相似文献   

13.
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儿女就仿佛是父母的连心肉,从吃、喝、拉、撤、睡到上学受教育.处处疼爱得无一丁点儿空儿,一直到闭上眼睛离开尘世而告终。养育、关怀、教育儿女成了父母的终生义务,在经济上则永远是子女们的“债务国”。父母所有的钱、物、力,只要需要,儿女们尽管享受,父母却时时刻刻无条件地供给着。关于“啃老”,儿女们似乎认为天经地义,合理合法。这一现象在农村已形成庞大的气候,令人十分担忧。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数字表明:民国目前有50%以上的老年人倒贴子女钱财.有5%以上的老人家庭出现“啃老”…  相似文献   

14.
自砸饭碗     
人谋上一份差事,可以有很多崇高目标,也可以有很多伟大的理想。但归根结底,赚了银子能够吃上饭,这是最基本的动机。当我们在最底层工作的时候,那点微薄的薪水就只能是吃上一碗饭,可能还不是什么好的饭。当年学徒就叫做吃“三年萝卜干饭”。所以中国人一直把工作叫“饭碗”,有点俗,但是很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之所以要工作的本质需求。  相似文献   

15.
计划生育由来久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话出自于《孟子·离娄上》。东汉的赵岐注释孟子所讲的“无后”的含义是没有后代。赵岐的解释流传至今,成了深植于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结。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为地方人大工作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和广阔的舞台,其中“广东人大现象”和“海淀人大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两个突出的事例。总结、比较“广东人大现象”和“海淀人大现象”对于进一步推动地方人大工作迈上新台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广东人大现象”和“海淀人大现象”提法的由来(一“)广东人大现象”提法的由来2000年9月,山西出版的《人民代表报》刊出一篇题为《人大工作中的“广东现象”》的…  相似文献   

17.
每到星期一的时候,上四年级的儿子总要调好闹钟,早起半个小时。因为学校在这天照例要在操场上集体升旗。他从不敢怠慢,也从来没有迟到,有时候饭也没有吃完,就穿上整洁的校服,系上红领巾,急匆匆地赶往学校。我试探地问他:“这样急着赶往学校参加升旗,升旗有什么用处啊?”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用处,主要是听校长讲话。”  相似文献   

18.
在泰山,有一种很独特的灵石崇拜,认为泰山石具有独特的灵性和神力,称之为“泰山石敢当”。传说汉朝时汉武帝登泰山,带回四块泰山石,放置在未央宫的四角以辟邪。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总是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砌在墙上或放在门口,用来护佑。另外一种民间传说,还将“泰山石敢当”拟人化了,描写成一位能帮百姓除妖降魔的英雄。最近,泰安市还专门排了一出石敢当的神话剧。  相似文献   

19.
听到过不少关于芒人的传说,这些传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它使我想起了古老的密林,想起了在老林中生活的祖先……怀着一颗崇敬而又好奇的心,我上了金平县的芒人山寨。树上的饭包路在草莽中向前伸延,金水河乡政府的房屋已经被我们远远抛在山下边。烈日下,晶莹的汗珠顺额头滚下,我想,平日里苍白的脸现在一定变得排红了吧?带我们上山的芒人大叔幽默地说:“同志,你现在可比刚到我们乡政府时好看多罗!”“大叔,这是因为这里的山好》水好、太阳好!”大叔哈哈大笑起来,“是呵,是呵,我们地方别的没有,可山有你爬的,水有你喝的,太阳…  相似文献   

20.
李旭 《今日民族》2005,(7):F002-F002,i001-i002
佤族地区我跑的不算多,还真就不知道有一支穿黄衣服、信仰小乘佛教、过泼水节的佤族。由于没有媒体记载,连当地上了年岁的老人都说不清他们究竟在耿马县勐简乡的火寨生息了多少年头。我们赶到大寨的时候,他们一年一度最为热闹的泼水节刚刚结束、几乎每个付民都冲我们喊:“你们来晚啰!”我倒不觉得晚。大寨的几个村落正好面西,夕阳西下时分,金子般的阳光镀上丛林,又使人们的脸膛如他们最爱吃的“生”一样鲜红,本来古铜肤色的男人们一个个真正成为“血色汉子”,乘着天光纺线织布的女人们则如扶桑花一般。位于村头的缅寺、精致的“堆沙”和一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