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凤芹 《证据科学》2003,10(3):190-192
猝死的官方定义在与俗称差别很大,WHO定义为症状出现后24h内死亡,但这对很多的临床学家和病理学家来讲都太长了。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不明原因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及法医病理检验特点,为探明其死因提供依据和线索。方法回顾分析发生于云南省的81例不明原因猝死案例的年龄、性别、死亡时状态等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解剖检验和组织学检验结果。结果 81例不明原因猝死中7例为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74例为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发生具有时间、空间和家庭聚集性,死亡时清醒状态较多。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以男性较多见,死亡时以睡眠状态居多。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病理改变以心肌炎为主,同一家庭内死亡案例间病变可互不相同。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常见的心脏病变依次为心肌脂肪浸润、心肌间质水肿、心肌纤维断裂等非特异性病变和心肌间质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聚集性不明原因猝死符合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特征,其病因可能与季节、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散发性不明原因猝死大多数具有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云南猝死(sudden death,SD)的流行病学及病理学特点,为猝死的防治和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2009—2017年尸体检验的363例猝死案例,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到死亡时间、好发季节、死亡原因及诱因等猝死相关因素。结果猝死者男性多于女性,≥35~55岁年龄段为猝死高峰,发病后6h内死亡率较高,各季节死亡人数从高到低分别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导致猝死的前十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冠心病、不明原因猝死(sudden unexplained death,SUD)、脑出血、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主动脉夹层破裂、心肌病、肺炎、肺动脉血栓栓塞、羊水栓塞、过敏。运动,输液、手术、药物以及轻微损伤是冠心病猝死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意识障碍或昏迷、胸痛或胸闷以及腹痛是冠心病猝死最常见的死亡前症状。结论中年男性猝死最常见,是猝死防治的重点人群。在法医学鉴定和猝死的防治中应对不明原因猝死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指1岁以内健康的婴儿在无明显病因下而发生猝死,经系统解剖、全面的现场调查和临床病史回顾仍难以完全解释其死亡原因。桥粒蛋白基因变异可引起心肌Cx43蛋白表达异常及心肌细胞钠电流的改变。本文综述介绍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与SIDS发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窦外伤后死亡通常被归因于猝死中的抑制死.限于目前发案量稀少、相关研究不多,检案过程中如何确定颈动脉窦参与死亡过程并明确疾病在死亡原因中的地位,成为法医检案工作中的难点.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颈动脉窦相关死亡的研究文献,系统综述了颈动脉窦神经解剖结构、颈动脉窦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及近年国内外对于颈动脉窦损伤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豚鼠过敏性猝死后血清Ig E随死亡时间(PMI)的变化规律,探讨冷藏尸体血清Ig E在过敏性猝死法医学鉴定中的价值。方法建立过敏性猝死的豚鼠模型,置室温(20℃)保存6 h后,于4℃冷藏,于死后6、12、24、36和48 h取血清,同时设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豚鼠血清Ig E的含量。结果过敏性猝死豚鼠与对照组豚鼠血清Ig E含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后6、12、24、36和48 h之间血清Ig E含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性猝死6 h后将尸体置于4℃冷藏条件下保存,48 h内进行血清Ig E检测对过敏性猝死的法医学鉴定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心性猝死 ,即平素健康的人由于心性原因而引起的突然而意外的死亡。据统计 ,若把从症状出现到死亡的时间定义为 1h ,那么在猝死人群中将有 80 %~ 90 %属于心性猝死[1] ,其中 60 %~ 70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 ,即为缺血性心性猝死。如此惊人的高发率 ,加之缺血性心性猝死在死因鉴定中的难度和复杂性 ,使得从分子水平寻求其诊断指标日益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作者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 ,对缺血性心性猝死的分子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从心肌肌原纤维结构成分的破坏寻求证据在心肌缺血过程中 ,由于心肌细胞内特异性蛋白成分解构、膜结构的通…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新生儿的性别、存活时间、妊娠和分娩情况、病理检验和死亡原因等方面的问题,以探讨新生儿死亡的法医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1996年~2016年的75例新生儿尸检案例,内容包括病史资料、妊娠分娩及新生儿出生情况、尸检记录、病理检验和死亡原因等,对性别、妊娠分娩情况、出生时Apgar评分及存活时间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脐带绕颈导致的宫内窒息死亡多发生于出生后2h以内,羊水吸入性窒息及肺透明膜病死亡多发生于出生后24h以内,而羊水吸入性肺炎导致的死亡多发于出生后1d~7d。结论对于新生儿死亡原因鉴定,法医学工作者除了在进行系统解剖及常规毒物检查外,还应当充分考虑新生儿出生时一般状况、 Apgar评分等临床资料以及新生儿的存活时间,以对死亡原因作出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法医尸体检验后送检器官的病理学特征,总结此类案件的特点.方法 对宝鸡市法医送检358例尸体解剖器官标本进行常规检查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 结果 358例中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死亡原因主要为创伤、猝死、中毒.组织学能明确死亡原因250例,无典型组织学病变101例,组织自溶腐败7例.病理诊断以心血管疾病为主,其次为呼吸、神经、消化系统疾病. 结论 法医解剖具有专业特点,与病理解剖不尽相同.组织病理学检验进行死亡原因诊断时,应积极与法医沟通,以充分掌握案情、死亡经过及特定的法医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虚拟解剖采用了临床医学中常用的CT和MRI用于鉴定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虚拟解剖是一种多学科技术,它结合了法医学和病理学、放射学、计算机图形学、生物力学和物理学。虚拟解剖在法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正在迅速增加,并在法医病理学的多个领域被广泛研究。本文从死亡原因、交通损伤、医疗纠纷、枪弹创、死后变化与死亡时间推断等方面,简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同行共同探讨虚拟解剖在法医病理学领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最常见于冠心病,且很多合并心肌梗死。但某些SCD(包括早期心肌梗死)由于发生突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引起死亡,肉眼和镜下缺乏典型的形态学改变,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心肌梗死与心脏传导系统(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CCS)异常引起SCD的原因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本文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入手,对心肌梗死与CCS病变引起心脏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揭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今后心肌梗死引起猝死机制方面的研究提供线索,为SCD的法医学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以下简称甲亢性心脏病)猝死案例,探讨其死亡的一般情况及法医病理学特点,为此类案件的法医病理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2001—2016年6例甲亢性心脏病猝死案例,回顾性分析基本信息(性别与年龄)、临床表现、病史、解剖所见和组织病理学所见、生物化学检测指标、死亡原因。结果 6例案例多具有明确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症状;均具有明显的死亡诱因;甲状腺病理学检验符合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表现;心脏质量均增加,心腔扩张,心肌肥大,灶状坏死;死后心包液的生物化学检测可作为甲亢性心脏病猝死的辅助手段。结论对甲亢性心脏病猝死案例进行诊断时应参考临床病史、尸体检验、组织病理学检验、死后毒(药)物检验等结果综合判定,必要时进行死后甲状腺和心功能的生物化学检测。  相似文献   

13.
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常是全身或心脏病变的一部分 ,也可以是独立的发生。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虽不多见 ,但它可诱发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法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法医应该了解、掌握心脏传导系统病变 ,以便在损伤与疾病并存中作出准确鉴定 ,为执法部门提供量刑定罪的依据。日常尸体解剖中 ,常规心脏传导系统检查 ,都可见到心脏传导系统存在某些异常变化 ,但不要随意轻率地定为猝死原因 ,认定心脏传导系统疾病是其死亡原因 ,需具备以下条件 :1 没有可致死的暴力损伤 ,排除暴力致死 ;2 排除中毒致死 ;3 排除心脏外疾病致死 ;4 排除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致猝死的病理变化。方法排除外伤、中毒及疾病所致死亡,收集26例不明原因猝死者心脏,采用作者创建的心脏传导系统取材法,常规切片、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26例中见心传导系统有发育不全、结构异常、细胞或组织结构移位和窦房结纤维垫等病变,9例同时具有2~3种类型。16~30岁共21例,占全部样本的80.8%。结论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可能是不明原因青壮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猝死是一类特殊的疾病死亡形式,严重威胁着社区人群的生命安全。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最常见的猝死类型,一直以来是法医病理学鉴定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流行病学、形态学、分子病理学、虚拟解剖学等角度综述了SCD的法医学研究进展,以期为此类猝死的形态学鉴定、死亡原因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猝死相应地被人们所重视起来.根据死案,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种是未见致死病变,但有明确病史,第二种未见致死病变,又无参考病史,但可排除暴力因素死亡,第三种是病变广泛,尚可解释死因.本文主要研究其中的第二种,由于死亡来临得突然,因此常会引出一些法律上的纠纷.猝死的概念,在目前仍无统一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凡在24小时内迅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的死因鉴定是法医病理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心律失常易感基因/突变的发现和高通量组学技术的推广,使得利用分子遗传学方法筛查猝死的遗传学病因(即"分子解剖")成为可能。本文通过汇总心律失常分子遗传研究的进展,综述传统遗传分析和近期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GWAS)筛查的结果,为心源性猝死的"分子解剖"研究提供候选基因列表;并进一步比较针对不明原因猝死所开展的回顾性"分子解剖"筛查的结果,探讨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这一综述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的分子机制,并为借助新一代遗传分析技术进行分子解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青壮年猝死综合征是指青壮年男性原因不明的突然死亡,在法医实践中并不罕见,但其发生原因及死亡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近年来,我国也有多例这类死亡的报道。笔者根据自己的法医学经验,参考一些法医学资料,对青壮年猝死综合证发生的原因、病理特点、发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法医学鉴定时应注意的事项分析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Xu YH  Zhou R 《法医学杂志》2006,22(6):433-435,F0004
从2002—2004年,在我们司法鉴定中心共解剖208例尸检病例,其中死于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有12例,占总数的5.8%。其中,有8例发生于医疗条件较差的农村诊所。这些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为忽视静脉输液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尸检资料显示,9例猝死原因直接或间接与静脉输液有关。其余3例则死于其原先疾病,不过死亡时间与静脉输液时间偶然巧合而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死亡后脏器中激素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在动物死亡后不同时间内称取肝脏、脾脏组织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对内皮素、血栓素、皮质醇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动物死亡后3h、6h、24h、36h、72h,内皮素和血栓素含量比0h显著降低(P<0.001);皮质醇含量在死后3h、6h逐渐降低,24h明显升高,尔后降低,变化也呈现一定的趋势。结论死亡后脏器中激素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