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党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都十分注重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成长壮大,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执政理念的飞跃. 一、"以人为本"--立国兴邦的基础 经济不发展天下不会太平,社会问题不解决也不可能长治久安,社会进步的根本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看到了"民"的力量.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更替中,"民心向背关兴亡"几乎是成为历代王朝历史更替中的最合理注解.历史证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相似文献   

3.
"钱已够花"     
钱,是个好东西,在一些人的眼中,最好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即使是百万富翁、千万富豪,也从不说个"够"字.可是,我国一些科学家、一些文化名人,常说的却是:"钱已够花."  相似文献   

4.
曹剑 《党史博采》2009,(4):24-26
马克思说过生产力包含科学技术,恩格斯也说过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杠杆,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毛泽东同志1963年提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79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据唐史记载,唐朝历经九十多年的奋斗,到唐玄宗前期,出现了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期,即"开元盛世".玄宗李隆基欣慰道:"吾貌虽瘦,但天下肥矣!"这虽然是封建皇帝的夸耀之辞,却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值得借鉴思考.  相似文献   

6.
包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形象,是老百姓眼里的青天大老爷,被人称赞为"爱民如子".其实不啻包公,封建时代的当权者似乎都被视为父母爹娘.地方官也被称为"父母官",连起义领袖也被誉为"爹娘",如有一首歌颂太平天国起义领袖--忠王李秀成的歌谣唱到:"罗藤爬在高墙上,农民要靠李忠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林彪的权力达到顶峰.为了既能娶到称心如意的媳妇,又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林家以招收"特种兵"为幌子,在全国"选美".堂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几个大军区,几大兵种竟然也卷入其中,争先恐后地成立"选美"办公室,动用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把"选美"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打着军委办事组、公检法军代表的旗号,秘密筛选"标准姑娘".方式之离奇,程序之复杂,封建王朝那些选妃规矩似乎也无法比拟.许多曾在沙场上出生入死的老英雄,为讨得林办主任的欢心,主动出击迎合,也纷纷奔赴选美"第一线",扮演了平时叫人难以相信的角色,那言、那行,今日看来,谁都会说是夸张的故事,但又都是真实的.以下便是其中的一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俄罗斯出现了一股"斯大林热". 斯大林已作古半个多世纪,可以说,他已经成了真正的历史人物.那么,为什么当今的俄罗斯又出现了"斯大林热"?解读近年俄罗斯"斯大林热"的含义,无疑应从俄罗斯当代最热点的问题,即俄罗斯人最关心的、造成他们心灵创痛的问题着眼.  相似文献   

9.
解析一个成功校长比研究一所好学校更直接、更理性、更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李岚清同志说:"一个好校长带出一批好老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笔者个人理解,一个好校长的标准应为:  相似文献   

10.
古人说:"治天下者必以史为鉴".我党几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对历史,包括对本党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从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教训,用以指导实践.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他不仅熟读《二十六史》、《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对世界历史、特别是联共(布)历史也作过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相似文献   

12.
朱晞 《探索》2008,25(1):154-160
马克思说:"在古代世界,商业的影响和商人资本的发展,总是以奴隶经济为其结果".恩格斯说:"或者是像古代那样,城市在经济上统治乡村".上述经济情况是存在的,但只是雅典、罗马的一种局部现象,所以,奴隶制,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只是雅典、罗马的一种局部现象.除雅典、罗马外,恩格斯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毫无疑问,农奴制和依附关系并不是某种特有的中世纪封建形式……例如在特萨利亚很早就有了";赫罗泰"处于农奴地位".肯定了农奴制和依附关系在古代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曾参是历史上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第一人.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发自内心,并没人强求于他.此前,孔子曾经提倡"自省",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把孔子的"自省"精神具体化,日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相似文献   

14.
阮家新 《党史纵横》2003,(11):22-25
留学英国 从19世纪70年代起,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中国兴起了一股强劲而持久的"留学热"--到西方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用于重振祖国.其间虽因世界战争或其他障碍而时有中断,但只要一有条件,这股"热"就又兴盛起来,可以说,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这种现象,很像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里所说的故事:"西天取经".  相似文献   

15.
屈戎 《党史文汇》2001,(6):44-44
主张废奴的林肯,于1854年7月1日发表了他的《关于奴隶制的几点意见》,他说:"证明奴隶制是一种极好东西的著作写了一本又一本,然而我们从来没有听说有人愿意自己许身奴隶来享受它的好处."也许,那个时代还没有现在的进步,抑或是他生长的国度不同,所以也就无缘"听说"这自愿许身为奴的事件.倘若林肯活到今天,可就有幸与闻了.君不见,在中国,近年来就有人热衷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否定中国革命,进而提出什么"孙子战略".所谓"孙子战略"云者,其精义便是"许身为奴".那大意是说,当初中国如果不反帝--而是当美国的孙子,今天的中国就会像日本那样繁荣云云.  相似文献   

16.
王勇 《党史纵览》2007,(7):39-41
"兵者,诡道也."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的名言."兵以诈立"乃是军事常理.可以说,谁真正掌握并运用了诡道,精于诡诈,谁就能在战场上"制人而不制于人".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和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粟裕大将可谓"深谙"此道.他曾如此总结:"对敌应多施欺诈手段","应该极尽欺诈之能事".他在长年的军事生涯中,不知演绎了多少骗敌诈敌的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17.
最近阅及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特别是他学英语的一些细节.不禁想起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说"挤时间".还有些被动和勉强的感觉,而毛泽东却欣然把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就是休息时间大都付与了读书学习.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晚年有一个一直萦绕在心怀,令他念念不忘,且必须根除的"大敌",那就是"修正主义".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最高指示"的普及性宣传,"修正主义"一词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毛泽东本人发动文革的一个主要目的,也在于"反修"防修".可以说,对"修正主义"的斗争凝结了毛泽东晚年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思考,也是理解建国后曲折历史的一把钥匙.本文通过对毛泽东"反修"防修"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加以探析,旨在从中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同时体现的民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是研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可以看出马克思对民生问题始终给予深切的眷注.无论是对异化劳动的阐述、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认识,还是对实践的论述都深刻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注,特别是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民生问题不仅是马克思研究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也是唯物史观关切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现实的人的关注最终是达到促成人的解放、实现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时下,有些事或许靠正规途径行不通,倒是走旁门左道才好使.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潜规则". "潜规则"其实并非什么规则:不过是一些人巧用的机关而已.譬如承包工程,开始时承包方给发包方10%~15%的好处费揽下工程,后来便逐渐演化为不成文的规则,而且双方都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