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永明同志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4期发表的《论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制定“联共”政策的内因》一文,对于进一步研究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形成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刘永明同志在结论部分作出孙中山等国民党人“最早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的论断,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担任了临时大总统。但是,后来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孙中山却将大总统让位于大军阀袁世凯。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同盟会的实际负责人宋教仁,为了能在议会中占有绝对多数议席,于1912年8月25日建立国民党。国民党名义上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权则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掌握。1913年2月,国民党在参众两院的选举中获得392席。于是,国民党人声言将以多数党资格组阁,并预定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宋教仁大受鼓舞,到处发表演说,宣布政见,积极竞选。但是,他只是教条式地模仿资本主义国家政客们的手腕,与袁世…  相似文献   

3.
关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以下简称民主派)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黄金华、漆良燕提出:民主派是“五四运动的真正推动者和领导者”,刘永明则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现略述浅见,请方家教正。一、民主派不是五四爱国运动准备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刘文认为,中国人民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提出的政治主张,实质是人民要求当国家的主人,这是在国民党人宣扬的“人民是民国的主人”的“新理想”“影响下出现的”。我以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人提出的政治主张实质是反帝救亡。运动的许多亲历者对此有切身体会。张国焘回忆说:“五四”前北京学生的心态是“救国高于一切,从最守旧的人,直到最  相似文献   

4.
今年有几位同志在《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文章提出商榷,我很高兴作此答文再次求教。一、五四运动中国民党是客观存在的赵金鹏在文章中指出:“五四运动爆发时,作为政党的国民党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刘永明“要论及国民党这个党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和作风,也就无从谈起”。无庸置疑,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问题应首先予以明确回答。  相似文献   

5.
孙建昌 《理论学刊》2012,(9):101-106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20世纪初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创刊后,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感召和日本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其主要撰稿人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等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译介欧美各派社会主义学说。他们以中国传统的文言文译介社会主义,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阐释社会主义,以《民报》为载体传播社会主义,丰富了社会主义学说译介的中国化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仿照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北京创办了一所为培养革命人才的大学,并亲任校董事长。学校初名为国民大学,于1913年4月13日正式开学。原本是由同盟会元老宋教仁兼任第一任校长,但宋教仁于开学前不久在上海遇刺身亡,  相似文献   

7.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发起成立的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包括华兴会、兴中会、复兴会和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大会通过了《中国同盟会章程》,确定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为同盟会宗旨;推崇孙中山任总理,黄兴任庶务科总干事.  相似文献   

8.
康鹏 《党史文汇》2014,(8):53-56
正多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在国民党内德高望重蔡公时,1881年5月生于江西九江。青年时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尤其推崇。22岁时在冯镜如的引荐下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他常伴孙中山左右,成为坚定的革命党人,他以《民报》为阵地,从事反对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宣传。1908年,蔡公时同黄兴、潭石屏等在广西钦州发动起义。1911年,他参加辛亥革命,策动江西独立,任江西省政府交通司长。  相似文献   

9.
私立中国大学成立于 1912 年,是在孙中山指导下筹办的国民党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初名定为国民大学,宋教仁、黄兴曾先后任第一、二任校长。1913 大学,宋教仁、黄兴曾先后任第一、二任校长。1913年 4 月国民大 学正式开 学,先设 大学预科 (文、法、商三 科)、专门 预 科(法 、商 二 科 )、法 政 别 科 和中 学 科 。1914 年国民大学与上海的中国公学合并,改名为中国公学大学部。1917 年 3 月,上海的中国公学停办,中国公学大学部改名为中国大学。1919 年学校增设大学文科。 1930 年 10 月,中国大学又改名为中国学院,以文、法、商三科为主。1936…  相似文献   

10.
正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大会通过了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等14个重要文件;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  相似文献   

11.
正戴季陶(1890-1949),国民党右派成员。早年留学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前,主编《天锋报》;辛亥革命后,反对袁世凯帝制。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宣传部长。孙中山逝世后,参加"西山会议派",形成了"戴季陶主义"。1927年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戴季陶与中共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最早的政党,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孙中山1894年组织的兴中会(《辞海》和《当代干部小百科》);一说是孙中山1905年创立的中国同盟会(见《世界政党辞典》和《中国近现代政党史》)。笔者通过资料考证,认为中国最早的政党应该是中国同盟会而不是兴中会。理由是: 一、从阶级性质看,孙中山1894年组织的兴中会,其会员成分虽然是中、小资产阶级,但华侨占70%以上,它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华侨中和堂,致公堂以及国内广东、两湖、江浙的一些会党。可以说兴中会是资产阶级和会党的联盟。因此,它存在着旧式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于1912年8月25日由中国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4个政治党团在北京正式改组成立。此后,国民党开始了在福建的活动,并先后经历草创、整理、发展和动荡消亡4个阶段。 一、草创阶段(1912年10月—1934年) 这一阶段人事变动频繁,负责人意见不一,政策、制度多变,党务停滞,所以称草创阶段。  相似文献   

14.
朱永嘉 《探索》2011,(1):46-54
一九○八年清廷颁布《宪法大纲》的宗旨是为巩固君权服务的,清末士绅发动立宪运动的失败,为辛亥革命胜利准备了条件。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是立宪派在革命阵营内部与袁世凯勾结一起,依仗北洋新军的实力,逼迫孙中山让大总统位于袁世凯。袁世凯窃取国家权力以后,暗杀宋教仁,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最终废除国会,恢复了帝制。民国初年的历史宣告西方的议会道路和多党制在中国的破产,孙中山正是从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失败的教训中,领悟到要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要在中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统治,要巩固胜利的成果,革命阵营必须牢牢地掌握一支属于自己领导的非常坚强而又非常革命化的军队。  相似文献   

15.
<正>在李章达先生一生中的最后五年,是新中国成立和建设的五年,是他最自豪和最舒心的五年。李先生一生忧国忧民,被当时的华南分局代理书记陶铸誉为是一位优秀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他上半生支持孙中山,下半生支持中国共产党。他15岁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讨袁护国革命,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第二团团长兼大元帅府参军。大革命失败后联合国民党各民主派谴责蒋介石,转而倾向学习苏联,寻求苏联的帮助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奔走呼号,积极  相似文献   

16.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国民党的农工政策和实践对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研究这一时期国民党农工政策和实践对深刻认识国共合作失败的原因及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农工政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一简略评述 ,以抛砖之劳求引玉之获。一早在 1 90 5年 ,国民党的前身——中国同盟会成立时 ,就已提出“平均地权”的经济纲领 ,随后又将其明确表述成民生主义。孙中山初步提出解决农工问题的方法。他曾对袁世凯说 ,“中国以农立国 ,倘不予农民自身求彻底解决 ,则革新非易”1;认为“农之所以困”和“工人劳…  相似文献   

17.
宋波 《党史纵横》2002,(12):42-44
国民党统治时期,根据孙中山宪政三序论,于1928年至1946年间实施"训政".训政理论认为,国民作为"不知不觉"的大多数,还不具备享受政治权利的能力和习惯,因而要由"先知先觉者"组成的政党代表国民治国理政,同时训练其学习民主.国民党以党治国或者一党专政的政治形态及由此确立的执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的关系,概而言之,以党治国模式,根据孙中山的训政理论、国民党理论权威的解释和有关法律规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描述: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中的国民党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运动爆发时,国民党是中国社会上唯一的革命政党。该党及其成员在运动中的表现,至今未予以阐明,本文试图作一努力。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教。一、新理想的提出及其影响五四运动既是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人民在这场运动中,曾提出鲜明的政治主张,如反帝反军阀;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等。这些政治主张的实质,是人民要求当国家的主人。五四运动的思想主题,即在于此。严格地说,辛亥革命过后,较早地宣传“人民应为国家主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乃为孙中山。他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唤起民众的必要性。1916年7月,他最早倡导召开国民大会,由民众在会上发表政见,按民意解决国事,人民直接行使其主人的权利。如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逝世后,以"元老"自居的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中的老右派分子邹鲁、谢持、居正、张继、林森等,于1925年11月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另立中央,形成西山会议派.他们反对国共合作,反对三大政策,破坏统一战线,公开制造分裂.1926年3月,他们在上海召开了所谓"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国民党"一大"宣言、决议作了全面修正,提出了一套反动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0.
李琦 《党的文献》2011,(4):106-112
仇鳌(1879—1970),字亦山,湖南湘阴人。早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是同盟会创始人之一,曾襄助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首倡辛亥革命,担任国民党湖南支部主要负责人。1921年帮助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并任校长。1949年参加争取湖南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委员。仇君好,1939年生,原北京市机械局工程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