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的问题     
像我这种专业与法无关的人 ,不到来了问题很少去查有关法律 ,就像人人都会生病 ,但人们平时不肯遍读医书。法律文本不是文艺作品 ,缺乏情节 ,可读性较差 ,看罢惊诧于人的恶毒与堕落也许要做恶梦 ,所以也难以成为消遣的读物。我比较好奇 ,业余拜读过《宪法》、《刑法》、《婚姻法》、《民法》等法律 ,读了也还是“法盲”一个。聊以自慰的是 ,能真正不盲于所有法的人 ,在中国有几人呢 ?我知道 ,那东西虽然不好读 ,但很权威 ,真实地影响着我等的生活。例如 ,我的儿子就是我查了法律之后出生的 ,有根有据 ,堂堂正正。生命尚且如此 ,其他就不说了…  相似文献   

2.
她是北大89级比较心理学博士研究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学习及认知能力。她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猴。在中国从事这项研究的人还极少,女性研究人员则更寥寥无几。她喜欢她的专业,她喜欢猴。她说金丝猴“太美了”:长长的金发、亮亮的眼睛、翘翘的鼻子……,我是无论如何领略不出这美。中国的灵长类动物最多(猴、猩猩都属此类),而英国的珍妮·古道尔却领先出版了《黑猩猩在召唤》,她一想起这事心里就有些…… 她说她“贪玩儿”,别太相信她的话。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中度过,只在晚上睡觉前才会找到她,睡觉前又一定要看“闲书”报刊杂志什么的。 她“大胆”地说了她的“个子不高”也“没有读研究生”的丈夫,实际上还是“浅说辄止”。常见她穿着漂亮而得体的衣服,她不说来处,却掩饰不住那份得意。有人说:“把你打扮好了,让人知道你有一个好丈夫!” 作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的女博士生究竟是什么样子,苏彦捷的自述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3.
有诗说,“山是凝固的海,海是奔涌的山”。能从山上看得出海来,这也就算不简单了。这透出了现代人的浪漫,我敬佩那诗人的目光。 苏东坡的“看山”,就显得无奈。有《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叹。眼下关于“毛公山”的传说,有如冬雪已经漫天飞舞了。我不知道,东坡先生当年放眼纵目庐山之际,是否看出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辉煌和神采?想来怕是没有。后人读苏诗文,未见有这方面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1978年,我在北京人民出版社(现北京出版社)参与《十月》杂志的创办。编辑部的人四处积极组稿。那时听说丁玲也回到北京,住在友谊宾馆,为自己政治上翻身努力活动。我找到友谊宾馆丁玲住处,跟她说我是《十月》杂志的编辑,是来向她求教,跟她约稿的。她怀疑地望着我说:“我的东西你们能发表吗?恐怕落伍了吧?”  相似文献   

5.
初读张爱玲的小说,便感觉出她那独特的“风味”.她那种关注于女性命运的亲切和执著于日常小事的贴已,让人平生出一份生命的情趣.再研究张爱玲的小说,又疑惑许多评论者把张的作品标榜为早期的“正统海派文学”,是否恰是因了这份“亲切”和.“贴己”呢?这份疑惑终于被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解释了:“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流言·到底是上海人》)以“上海人”的观点来写文,文中就自然带上了“上海味”,当尝试着从张爱玲的代表作《传奇》里去识读“海派”风格时,却愈感这种“海派风味”的魅力和诱惑.  相似文献   

6.
思绪飞扬     
小静 《人事天地》2007,(11):M0002-M0002
《人事天地》是一本励志的好书。能给人一种逆境中奋进的勇气。这本书是通过许多真实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她无声地在为我们传授成就的秘诀与经验。我是《人事天地》一如既往的衰实读者,我一直伴随着她成长、背着她行走在人生旅途中;她经常能让我思绪飞扬……  相似文献   

7.
赦文 《人事天地》2007,(4):53-53
琼斯是一家百货公司的理货员,每次谈论自己时,她都说成年以后一直希望能上大学,但总有原因阻止她实现这一梦想:她付不起学费、她必须养家糊口、她工作太忙……她最近的一个原因是太老了。她丈夫最后一次建议她上大学时,她对他说:“如果我现在利用业余时间开始读大学,毕业的时候我都50岁了。”  相似文献   

8.
童年·母亲     
草长莺飞的四月,春雨与鸟语交融,爬满长春藤的小木屋里传出了一缕童音,我在这个世界落户,沃土地从此印下了我蹒跚的足印.童年并不是绚丽多彩的,但苦泪滋润的果实也能为饥渴的灵魂带来一线生机、一丝慰藉.尤其母亲的身影常常伴我无处不在,更为我在这艰难世事中生活下去增添一把勇气.我本是个多余的人.母亲曾说只要两个孩子,却没想到我同自己的哥哥成为孪生兄妹.奶奶大发雷霆,认为我的出世有辱门庭,不但瘦小而且丑陋,必为克星.她愤怒,她撇嘴,只因母亲说我是天下最可爱的孩子.她不抱我只抱哥哥,老眼昏花却有劲光烁动,逼着母亲将我抛弃,母亲泪如泉涌死死抱着我大声与奶奶争吵,乃至断绝来往,而母亲平日是位极温和孝顺的媳妇.为了我,母亲已不顾一切.每当母亲讲述这段往事,便觉得梦里天涯那份母爱都会散发出淡淡的芬芳.  相似文献   

9.
袁立 《人事天地》2007,(6):42-43
从小到大,母亲一直说我是个我行我素、很情绪化的人。2004年我出演的作品《作女》杀青后,因太人戏,我曾宣布半年内不再接戏。母亲听后笑着对我说:“看看,这丫头又在人物情绪里出不来了,还是那股改不掉的脾气啊!但比起小时候好得多了!”  相似文献   

10.
母亲外出买菜,带回来一个人,看样子,年纪和她差不多大。见我愣着,母亲提醒道:“你应该叫舅。”看着面前头发有些蓬乱,皮肤粗糙且黝黑的男人,我条件反射似地喊了一声。对方似乎有些不知所措,只是连连点头。随即,母亲招呼他坐下。  相似文献   

11.
近读孙抱弘先生的新著《从“人”到“好人”——公共生活与青少年品德养成》,我觉得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视野开阔。该书以公共理性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以国民性为基础,以多学科理论视野为理论根据,系统地、全方位地、多视角地探讨了青少年品德养成这一核心问题,回答了从“人”到“好人”应具备的公共理性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2.
兄弟争死     
子浩 《人事天地》2008,(10):1-1
南北朝《南史·孙棘传》里记载,有个彭城人叫孙棘,他弟弟孙萨按规定要到军队服役,可是因故没能按期到达,按律当斩。 孙棘即到郡府去说:“我身为兄长,是我叫他不去应征的,是我罪该万死!”  相似文献   

13.
七岁的女儿两手背后,使劲贴在墙壁上,像一幅题名为《不服》的浮雕.她虽然闭上嘴巴不响了,但仍高昂着小脑袋,不时地拿白眼翻我一眼.今天她不好好练琴,却偷偷溜出门,和一群七八岁狗也嫌的男孩子拍洋画去了.拍得满身山川满脸江河,可是她兴奋得像喝醉了酒,满脸放着红光地回来了.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在和那些男孩子争斗时,她那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我气不打一处来,数落数落着,横着就飞出一句: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成名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五十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己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红玫瑰白玫瑰》、《半生缘》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对母亲潘姥姥感情淡薄,多数读者都因此怪罪她,说她“不孝、可杀”,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其中有潘姥姥咎由自取的因素。潘姥姥自私自利,两次卖掉潘金莲,使潘金莲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很低贱,命运比较悲惨,这导致潘金莲对母亲“不孝”,母女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6.
我是于1992年初识《云南法学》的。记得有一天我到学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去查资料,信手拈来《云南法学》翻阅。不料一打开目录,就被“学术动态”、“法学论坛”、“法学与实践”、“法学教育”、“古代法文化”等几个栏目吸引住了。及至读了几篇文章,就更是爱不释手了。自那以后,对于《云南法学》我是期期必读,从中汲取了不少理论营养。  相似文献   

17.
她做女人的时间并不长,35个春秋便不幸英年早逝。如果,那时没有遇上妇女的克星——难产,或许她也能象她的昔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窗好友、《海滨故人》中的“宗莹”程俊英一样活到今日。然而,愿望总是愿望,现实还是现实。她活得很累,活得好苦。她曾经自喻是不堪重负行走在沙漠荒原中的骆驼。翻开她那短暂的生命史和一篇篇用血泪蘸写的文章,我仿佛看到的是一位泪痕满面的哭诉婆形象。她声斯力竭地叫喊着:“我只恨我为什么要作女人,而且是中国的女人!”  相似文献   

18.
杨枫 《人事天地》2007,(3):42-43
邢海燕是我在飞机上偶遇的朋友,我敢说她精明干练的样子能给任何见到她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刚坐下她就开始找我攀谈了,从老家到北京,从空中小姐到飞机餐,总之特别能说。最后,当我得知她在北京卖保险时,终于“顿悟”:难怪她那么有口才。下了飞机,她主动问我要去哪里,然后热情地说送我一程。我很高兴地答应了,本以为是有朋友开车来接她,没想到却是她的司机。一个专科毕业的四川女生,到北京卖保险三年的时间,不但拿到了本科文凭,现在还有了自己的司机!出于钦佩和好奇,我留下了她的电话号码……  相似文献   

19.
从报纸上,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其女儿早年只身去了香港,现在是一名医生。前几年她曾回故乡一趟,她深情地说:“在香港,我虽然有汽车、别墅,可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啊!”她决定待香港回归后,回老家建房,与老父  相似文献   

20.
在办理街面“两抢一盗”现行案件时,有些侦查人员在侦查讯问中,因为证据意识不强,所收集的证据不确实、充分,达不到《刑事诉讼法》的要求。因此,在侦查讯问中要强化证据意识,树立全程诉讼理念,明确获取证据的范围和内容,“稳、准、狠”地打击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